2021中國嘉德春拍古籍部征得善本碑帖多種,金石類包括鄭文焯題跋、馬宗霍舊藏《大鶴山人金石題識》,吳昌碩、顧沄題跋《周大盂鼎銘文未剔本》,碑帖類則有宋拓《唐道因法師碑》,端方舊藏褚德彝、張祖翼等諸人題跋《隋陳叔毅修孔廟碑》等二種。此外,同一藏家珍藏翁方綱勾摹《唐劉仁愿記功碑圖》、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書廟堂碑》、明拓《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整紙本亦為稀見之品。
金石碑帖自古為文人雅玩,非有一定文化修養者不能識之。乾嘉以來,碑帖之學大興,書法家皆以臨碑臨帖為樂事,而欲效法古人,必先求一善本碑帖,以為臨摹底本。于是,碑帖鑒藏作為一個獨立的門類,逐漸發展起來。
此次征集所得金石類拍品,除去嚴可均、康生、谷牧舊藏朱拓《先秦石鼓文》,翁方綱、楊守敬題跋周秦銅戈三色拓等銘心絕品之外,又有鄭文焯題跋《大鶴山人金石題識》,原為馬宗霍舊藏,內有大鶴山人鄭文焯題跋考證極多,雖為小品,亦有大觀。吳昌碩、顧沄題跋《周大盂鼎銘文未剔本》,為盂鼎銘文早期拓本,可見原器神髓。
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大鶴山人。旅居蘇州。工詩詞,長于金石古器之鑒,而以詞人著稱于世。此四軸所題者,分別為漢銅鉤二種、趙忠毅公鐵研銘、唐善業泥。內有鄭文焯多次題跋,援引宏富,考證詳實。內引翁方綱、桂馥、畢沅、黃易(黃小松)、吳大澂等人意見,題跋之末多鈐鄭氏小印,精巧可愛。鄭文焯 題跋 馬宗霍 舊藏
大鶴山人金石題識
清晚期拓本
4軸
尺寸不一
題識:(節選)
1、吳愙齋藏有古玉鉤三事,白質黃暈,制與漢銅鉤相類,但無文字耳。此鉤舊出關中,旋售于石埭徐氏。長漢建初銅尺五寸強。
2、此漢張師信作銅帶鉤。舊為安邑宋芝山所藏,旋歸張瘦銅舍人,塤以贈畢秋帆制軍,時未多脫,世罕流傳。此尚是芝老匧中墨本,曾屬之清儀閣者。咸豐庚申亂后,石埭徐氏復得于滬上。因識其顛末以證古器之淵原信有征數焉。鶴道人題。鈐印:鶴記
3、案是器打本,諦審即桂氏《札樸》所載之六年五月丙午銅鉤。蓋從覃溪學士復初齋所見,以為西京文物也。老芝記于吳小城東墅之竹醉寮。鈐印:齊玉為堪
4、曩見黃小松手拓一鉤,長至漢慮傭尺一尺,文曰:“長宜君,官至三公”,篆文遒峻,器形特奇,為張伯耕家舊藏。古鉤之長度無其匹也。
此品原為馬宗霍舊藏。馬宗霍(1897-1976),湖南衡陽人。歷任中央大學等校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中華書局編審。參與廿四史點校工作。著有《文字學發凡》、《中國經學史》等。大盂鼎為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之重器,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眉縣),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輾轉被宋金鑒、周庚盛、左宗棠等人收藏。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關中運回京師,入藏潘祖蔭府邸。大盂鼎歸藏潘祖蔭之前,道光、同治時期在陜西地區已有拓本流傳。此時盂鼎內壁表面銹跡斑斑,倒數第三行“臣十又三白”,顯示為“二白”,故此時期拓本可稱為“未剔本”,又有人將之稱為“二白本”,蓋一橫為綠銹所掩,尚未剔出。嘉德今季此大盂鼎銘文拓本為道光、同治時期關中地區傳拓的“未剔本”,為大盂鼎銘文初出土時拓本,當是大盂鼎歸藏潘祖蔭之前所拓,為大盂鼎銘文“早期拓本”,傳世數量遠較潘祖蔭剔后本稀少。
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此拓又經吳昌碩題跋,為吳昌碩應顧沄(云壺先生)之邀所題,考證古文字結體,為此拓增色良多。顧沄(1835-1896),字若波,號云壺、壺隱、云壺外史、浚川、頌墨,江蘇蘇州人。少有丹青之志,及長,寓上海鬻畫為生。工山水,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碑帖相較于金石小品,則更具雄渾之氣。嚴可均、康生、谷牧舊藏朱拓先秦石鼓文,宋拓趙中令藏跋《唐道因法師碑》,端方舊藏李葆恂、褚德彝、張祖翼等諸人題跋《隋陳叔毅修孔廟碑》等二種,均為歷代碑帖珍品,得一物即可睥睨眾多公私收藏。此次征集所得宋拓兩種,一為宋拓硃釋本《十七帖》僧權二字全本,系張雨、唐樹義舊藏,帖末有莫友芝題識。一為宋拓《唐道因法師碑》,系臺灣收藏家趙中令舊藏并批校,后有其題跋多則。系臺灣收藏家趙中令舊藏并批校,后有其題跋多則。

趙中令 藏跋
唐道因法師碑
宋拓本
1冊14開
30×24.8 cm
此本宋白麻紙本,黑墨氈蠟精拓,紙堅墨沉,字劃肥潤,骨肉停勻,雖略有闕損,亦可稱善本,另有臺靜農、陳定山等鑒賞印。據校碑字訣,四行“法師諱道因”之“師”字鉤筆完好,十行“夏臘雖幼”之“夏”字撇筆未損、“雖”字完好,十行“高獨”之“獨”字“蟲”部不損,十一行“冰釋”、十三行“善逝”、十四行“邑居隱軫”之“居”、“軫”、二十七行“仍出章疏”之“仍”、“疏”,廿九行“蠲”字左下完好,卅一行“矣”字等字俱皆完好,以上與上海圖書館藏南宋拓“潘之萬本”殊無二致,可證其為南宋拓本無疑。
嘉德本與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考據字對比圖
《道因法師碑》宋拓甚是稀見,王壯弘《崇善樓筆記》僅著錄明拓兩本。遍查文獻資料,僅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及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有收藏。趙中令(1913-),原名趙樹安。山東嶧陽人。1952年到臺北。1976年于臺北光華商場開設“莊敬書畫古藝館”,嗜好古書碑帖,收藏有元拓《石鼓文》、清潘氏海山仙館舊藏之宋拓《歐陽詢溫公碑》。端方是晚清金石碑帖圈中一個重要人物。他身居高位,又篤好碑帖,收置彝器金石頗豐,尤其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從陳介祺后人處購得毛公鼎原器,更為后人所樂道。端方每得善拓,必延請當時同官、幕僚及名士題跋吟詠,相與切磋。


莊縉度、端方 舊藏 李葆恂、褚德彝、張祖翼 等題跋
隋陳叔毅修孔廟碑 唐谷城黃公祠記
清中期拓本
1函2冊
17.5×33 cm

李葆恂、周鉞、金蓉鏡題跋

章鈺、吳廣霈、張祖翼、王瓘題跋

褚德彝、張祖翼題跋
此次征集所得《隋陳叔毅修孔廟碑》即由端方延請張之洞、文悌、繼昌、李葆恂、金蓉鏡、褚德彝、張祖翼、王瓘、章鈺、吳廣霈等人題跋,是帖原為清中期莊縉度舊藏。端方端方離世(1911)后,孫廷林民國戊午年(1918)贈以“克己參贊”。后輾轉入臺灣板橋林家后裔林熊光之手,可謂名家遞藏、流傳有序。惜略有蟲蛀。
此外,同一藏家舊藏歷代善本碑帖34種,內多不習見之品,多可玩味。如《唐靈巖寺碑》原石位于靈巖山靈巖寺巖石之下,潮濕寒冱,椎拓甚難。《唐高元裕碑并額》舊在洛陽存古閣,1978年埋洛陽文物工作隊地下,今為水泥道路覆蓋,捶拓不易。
此外,又有明拓《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整紙本、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書廟堂碑》、翁方綱勾摹《唐劉仁愿記功碑圖》等,或名家鉤摹,或明拓整紙,均稱善拓。
明拓《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整紙本舊為汪大燮所藏。汪大燮(1859-1929),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汪大燮 舊藏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整紙拓本
明拓本
1軸
97.5×186.5 cm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年(752)立,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碑石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為顏真卿四十四歲時所書,用筆清勁腴潤,結體勻穩謹密,預馳驟于規矩之中,自始至終,無一懈筆。又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寫本《唐劉仁愿記功碑圖》,為清代中期金石名家翁方綱勾摹補釋《唐劉仁愿紀功碑》碑文。此碑系唐人所作碑文,原碑在朝鮮志清道撫余縣,無年月、書撰者,頌唐代名將劉仁愿軍功。劉仁愿為唐初將領,七世紀中期唐朝與朝鮮半島關系中重要人物之一,然新舊唐書均未立傳,故此碑文歷史資料價值極高。又為名家手寫釋文,自然身價倍增。
(清)翁方綱 勾摹
唐劉仁愿記功碑圖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寫本
1軸
35.5×92.5 cm
此外,更有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書廟堂碑》,同樣為名家遞藏之本,更有棱伽山民題畫及考證,可謂詩書畫印四絕之作。啟功先生對棱加山民推崇備至,誠如啟功先生在《題明拓〈曹全碑〉跋》中所言“近世所見石墨,有棱伽山民題識者,罔非善本”


(清)棱伽山民藏跋
唐虞世南書廟堂碑
清中期拓本
1函1冊24開
13.8×26.3 cm
題跋:(節選)
1、我生孤癖本無鄰,已外浮名更外身。消遣百年須底物,他時留與學書人。集蘇詩句漫題。
2、舊藏宋拓碑七八本并漢唐石刻五百許種,城陷盡失,今復買。得此本雖不古拓要,亦百余年前物,遠勝近本。推求筆意,聊供抽繹耳。咸豐十年冬日,辟兵甫里時記。楞伽山民。


顧曾壽(清道咸間),字子長、蕓臺,號古劍子、棱伽山民、偶然,鑒藏、作畫多以“棱伽山民”為署。江蘇蘇州人。室名萬卷樓、惟德堂等。精于書畫、古籍、碑帖鑒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