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與長女張閭媖書札墨跡專題
日期:2021-04-30 15:41:02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張學良與長女張閭媖書札墨跡專題
張學良生前特殊的境遇使他為人低調謹慎,很少與外界來往,墨寶真跡亦少外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暨張學良趙一荻紀念館)中的藏品,包括與蔣介石、宋美齡等人通信,很多都是由身邊“副官”或趙一荻夫人幫助工整謄寫,再由少帥簽字,非其親筆。而本季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的“陶鵬飛、張閭媖夫婦舊藏”專題所見拍品均系陶公夫婦直接得自張學良處,何其珍貴。
張閭媖是張學良與元配于鳳至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少帥唯一的女兒。1933年熱河抗戰失敗后張學良下野出洋,張閭媖便隨父親一同赴歐洲,之后又赴美國留學。留學期間張閭媖與陶鵬飛相識相知,二人于1941年初結為伉儷。在此之前長輩們曾有意撮合張閭媖與孔祥熙之子孔令侃,但張閭媖不為孔家的財勢所動,這位有著新思想的望族閨秀執意要順從自己的心意,最終選擇了寒門出身但很有內涵的陶鵬飛作為自己的丈夫。陶鵬飛是遼寧鳳城人,為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生,也是老校長張學良的學生。他學識淵博,處事嚴謹低調,為人熱情誠信,深受張學良將軍和于鳳至夫人喜愛,在美國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創立中華聯誼會,在海外華人中威信極高,人們尊稱其為“陶公”。
作為張學良家族唯一精通中文的子嗣,陶公夫婦秉承張氏家族人脈,廣結善緣,與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孫科、陳誠等政界人物,張大千、黃君壁、胡適、趙元任等文人墨客,董浩云、李海天、王永慶、何士禮等商界巨子交游甚篤,書信往來頻繁。

1961年受到美日及香港、臺灣反蔣勢力不斷抨擊的臺灣當局為了緩和形勢、營造政治清明氛圍,并促進臺灣教育、經濟、科技的發展,發起“陽明山會議”,邀請海外著名學者及港臺名流代表為臺灣發展建言,張學良女婿陶鵬飛作為海外學界代表也在被邀請之列。他在教育科技專題會上做了主旨發言,并對臺灣今后教育、科技方面的發展提出中肯的建議,引起了與會者的普遍贊揚,蔣介石親致感謝函與禮物,送到陶鵬飛夫婦下榻的皇后飯店。求賢若渴的蔣經國亦力邀陶鵬飛夫婦來臺灣工作,并提供優渥的薪金待遇。
1961年陶鵬飛、張閭媖夫婦應邀赴臺北出席學術會議,宋美齡設家宴款待陶公夫婦,圖為蔣夫人和張閭媖握手晤談。
蔣經國(左一)在臺灣接待陶鵬飛(前排執羽毛扇者)等海外學者陶鵬飛夫婦抵達臺灣后獲準破例前往樸園探望張學良,這是張閭媖與父親分別二十多年后的首次重逢,也是陶鵬飛第一次見到張學良。后經臺灣當局同意,陶鵬飛夫婦利用參加陽明山會議的空余時間,又多次探望軟禁中的張學良將軍,但需遵從臺灣當局對張學良將軍制定“軟禁條例”,全程由“保密局”人員陪同,并提前對談話內容設限。
陶公夫婦看望張學良與趙一荻
陶鵬飛夫婦在隨后赴樸園探望時將受邀“回國”一事告知了張將軍,并征求張將軍意見。他們夫婦認為父親會喜出望外,但令陶鵬飛夫婦感到“意外”的是,張將軍聽到此事后沒有任何反應,也沒有提任何意見。在隨后和陶鵬飛夫婦的多次會面時,張將軍也絕口不提此事,只是談笑風生地談說些種花除草、美食健身、書畫養生等日常生活瑣事,陶鵬飛夫婦很是不解,但因“保密局”人員在場,也不好多問。直到陽明山會議結束,陶鵬飛夫婦準備離臺返美的前一天,專程到樸園最后一次探望張學良將軍,在臨別辭行之際,張將軍避開“保密局”人員,將早已寫好的這封信交到女婿陶鵬飛手中。

回到美國后,陶鵬飛夫婦反復研讀此信,并通過特殊途徑得知:臺灣當時的情況遠非他倆在參加“陽明山會議”時看到的表面現象,蔣氏父子雖然想發展臺灣經濟教育,嘗試政治民主改革,但因國民黨長期腐敗、派系爭斗、復雜的官場生態,導致各機關人浮于事,官員競相聚斂。作為政治家,張學良知道臺灣當時的政治生態不適合一直在國外學習生活的陶鵬飛夫婦,但因處于軟禁狀態,每次和陶鵬飛夫婦會面,保密局人員寸步不離,任何不利于臺灣當局的話都不能說,所以只能通過此件親筆密信婉轉表達。陶鵬飛夫婦深解父親信中含義,感念父親用心良苦,此后一直長居美國,潛心學術研究。
除張學良的墨跡之外,陶公夫婦的舊藏中還有少帥元配于鳳至夫人致長女張閭媖信札一通。1940年陪伴被幽禁的張學良輾轉流遷的于鳳至被確診為乳腺癌,后赴美求醫,一面與病魔抗爭,一面沉浮于商海,撐起張氏家族的一片天。張學良與于鳳至共育有一女三子,三子早夭,長女張閭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長期居住在美國,是于鳳至唯一的安慰。

于鳳至(1898-1990),吉林梨樹人。出身于富商之家,天資聰穎,經史皆通。與宋子文、宋美齡等為摯友,是宋美齡母親的干女兒。父親于文斗與張作霖為至交,在父輩安排下于1914年11月25日與張學良成婚,上世紀四十年代赴美求醫,為夫奔走疾呼的同時投身商海,積累了大量財富。
1936年于鳳至與張閭媖及兩個兒子張閭珣、張閭玗在英國合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