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均的繪畫既有西方印象派后期和野獸派的張揚色彩和熱情,又有東方文人畫與詩情相結合的特殊意境,創造了東方式的表現主義。此次中國嘉德春拍共計推出6件龐均油畫作品,顯示著這位老藝術家充滿激情的藝術生命力,以及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花與春,與他的創造一樣,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2021年的《宮墻早春》描繪北京故宮紅墻外杏花盛開的景色,這是龐均習慣使用的一個圖式,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的《早春二月》。相比于以往的同類作品,此作用色更加明麗,運筆更加活潑。藍天、黃瓦、紅墻和灰磚將畫面劃分為四條對比鮮明的橫切面,有幾何抽象的意味,結構穩定而不沉悶。描繪杏花時,他強調簇擁著的花瓣而弱化茁壯的枝干,兩棵樹形成“從左下到右上”的運動態勢。至于畫面右下方新生的綠枝嫩芽,則是一處精彩的點睛之筆,寓意古城之春,活力無限。龐均生于江蘇常熟且長期生活于南方,對于紫禁城的莊嚴紅墻,亦投之與溫潤繾綣的目光,為故宮平添婉約風情。
在油畫界,龐均素以豐富的“灰色調”聞名,寫盡了江南風物的潤澤淡雅,另一方面,他的靜物花卉則常常是嬌艷濃郁,極盡繽紛。近年來,以《宮墻早春》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見證了他的風景畫也越發解放天性,向更加恢弘、絢爛的境界躍遷。

面對這幅將抽象品質寓于寫實技法之中的大作《宮墻早春》,讓觀者不禁聯想到梵高在南法阿爾勒的艷陽下畫的《盛開的杏花》(1890年作)。同樣是春光乍泄的時節,梵高將花樹如浮世繪般定格在純凈的藍色平面上,既熱烈昂揚,又表達了對寧靜的渴望。龐均的油畫,曾從印象派、野獸派出發,又超越了它們,跨入中國“寫意”之理念(龐均本人語)。正如我們在《宮墻早春》中所見,杏花樹枝頭上的白瓣、粉瓣飄飄揚揚,隨風飛揚,細看其形態非常抽象,而香氣意蘊盡現。這是一種整體的、動態的、中國式的寫意之美,在完全扁平的框景中,散發出磅礴生機。

龐均(b.1936)
色彩構成
2010年
布面 油畫
72×91 cm
RMB: 400,000-600,000

龐均(b.1936)
銀花
2009年
布面 油畫
60×72 cm
RMB: 350,000-550,000

龐均(b.1936)
康乃馨
2010年
布面 油畫
72×60 cm
RMB: 350,000-550,000

龐均(b.1936)
花香果甜
2021年
布面 油畫
150×150 cm
RMB: 800,000-1,200,000

龐均(b.1936)
水鄉
2018年
布面 油畫
60.7×72 cm
RMB: 400,000-600,0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