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鑒題跋王懿榮父子金石手稿書札冊
日期:2021-04-29 11:13:14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吳士鑒題跋王懿榮父子金石手稿書札冊
中國嘉德2021年春拍中“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有王懿榮父子金石手稿書札冊頁1冊,共二十開,為清季金石名家吳士鑒檢篋中所藏王懿榮、王崇燕、王崇烈父子三人書信與文稿,輯裝成冊并題跋,以“回憶三十余年兩世文字之交”。來源有緒,頗為難得。

對于王懿榮,后人大多記住了發生在他生命最后兩年中的兩件事:一是最先發現了甲骨文,二是在庚子國難之際自殺殉國。而作為一介書生,王懿榮曾三任國子監祭酒,醉心于金石文字的收藏與研究,亦堪稱一代文宗典范。
王懿榮出身于山東福山的書香官宦世家,先祖中不乏博聞經史、精研學問并有著述行世者。青年時代的王懿榮便不似一般讀書人那樣終日鉆研八股文章,而是“篤好古彝器、碑版、圖畫”等,沉耽于搜求鑒賞文物,尤潛心于金石文字之學。
好古的王懿榮一生為搜求散失在民間的古物幾乎花盡了俸祿,“平日不問家人生產,至購買書畫古器,則典衣質物亦所不計”。別人說他發了瘋,他卻作詩自嘲:“廿年冷臣意蕭然,好古成魔力最堅。
隆福寺歸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
從來養志方為孝,自古傾家不在錢。
墨癖書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癲癲?!?/span>

王懿榮不僅嗜于收藏,而且精于考訂。他對各種出土、傳世的文物古器就其名稱、類別、型式、紋樣、文字、書體、功用等特征進行考證,判斷年代,鑒別真偽,撰寫了一批金石學著作。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七年(1881)間,王懿榮先后拜訪潘祖蔭、吳大澄等,同他們商榷探索,考訂違合,歷時近二十載,撰寫成《漢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書,是為金石學著作中的集大成者。

光緒十五年(1899),也就是王懿榮逝世的前一年,三十出頭的錢塘人吳士鑒以所撰《補晉書藝文志》示王懿榮,二人交往自此始。王懿榮對吳士鑒所撰《補晉書藝文志》極為贊許,之后二人時相過從,商榷金石文字。多年后吳士鑒以評騭金石、考訂碑板、精研史籍而名重一時,但始終對王懿榮抱以敬仰之心,在《王文敏公遺集》的序跋中說到:“鑒別宋元舊槧,考釋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為定論”,對王懿榮鑒古之功力評價極高。吳士鑒(1868-1934),字炯齋、絅齋,號含英,室名含嘉室,浙江錢塘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江西學政、資政院議員、清史館纂修。詩文書畫俱佳,富藏書,好金石文字,著述頗豐。

“光緒己丑余始入都,以所輯晉《藝文志》質諸福山王正孺丈,丈亟稱許,謂可繼倪錢諸家之作,遂時相過從,商榷金石文字。又與公子翼北、漢輔兩君定交。癸巳夏翼北病歿,易簀之夕諄諄以霾幽之文,屬余任之丈親,為余言輒涔涔淚下。丁酉入直,南齋與丈日共筆研,縱譚時事,咨赍慨嘆。退直余暇集蘇黃米蔡四家石墨,意欲匯為叢帖,戊己之間以西苑萬善殿為直廬,日攜所藏碑碣書畫索余題識。未幾,紅巾構禍,丈殉節東華,余扈從西征途中,聞噩耗,作詩哭之。自來豫章疲于試事,今夏少閑,檢篋中所藏丈書零星無幾,亟裝成冊,回憶蕉園并轡太液同舟,文字歡縱已如夢境矣。壬寅八月下旬士鑒記于南昌使署之靜香齋?!?/span>

“翼北遺札僅存二紙,漢輔自改革后僑寄津門,貧瘁以歾,余亦作二詩挽之。來書多言古璽遺文,斷斷商榷,不愧天壤閣肖子。附裝文敏書牘之末,回憶三十余年兩世文字之交,海內無第二家。臨風雪涕夢,繞東安門外錫拉胡同矣。乙丑十一月既望雪后士鑒又記?!?/span>
王懿榮的長子王崇燕與吳士鑒同歲,只是身體羸弱,光緒十七年(1891)中舉,兩年后病逝,年僅二十六歲。倘若能活過半百,或許王崇燕亦能如父親王懿榮、如友人吳士鑒般在金石古物中獨辟一片天地。
王懿榮次子王崇烈與父親一樣酷愛金石碑版之學,他長居天津,一生致力于經史、金石、訓詁之學,著有《智雨齋題跋》、《璜齋金文》、《殷墟文字解》等。在清末諸多金石學大家的子孫中,王崇烈被稱為“金石生之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