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毫楮,萬象筆底——夜場中的明清書法作品賞析
日期:2021-04-29 11:11:44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風神毫楮,萬象筆底——夜場中的明清書法作品賞析
今春,中國古代書畫的明清書法、對聯、短札,可謂精品紛呈。《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專場,遴選數件名家作品,可謂落筆超異,自具風神,望識者珍視。此處,遴選吳大澂行書《登岳麓詩》、何紹基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四屏、倪元璐草書唐人詩句、文徵明自書《懷歸詩》三十二首、文徵明行書自書詩,與眾藏家共賞。

請橫屏觀看

題識:光緒十有八年歲在壬辰九月九日,與茶邨表兄及幕友廉夫、嘯屏、子英、荷卿、厚甫諸君子,同登岳麓得詩一章,錄奉鑒正。愙齋吳大澂初稿。(曾臨黃小松司馬《嵩洛訪碑》二十圖,又自繪《訪碑圖》三十二幀)(行篋中攜有朱子贈敬夫先生詩卷墨跡,系乾道三年游衡山時作,有“今夕宿櫧洲”句,(一)光緒十五年(1889),吳大澂丁憂家居,與老友顧沄、費念慈、王同愈、陸恢等在怡園創社"怡園畫社"。畫社活動頻繁,每個月要雅集數次,直到1909年,吳大澂等諸成員過世才停止活動,而陸恢是畫社中最活躍的畫家,在所傳雅集記載中陸恢的畫作數量很多。吳大澂對于陸恢有知遇提攜之恩。陸恢常隨侍吳氏左右,觀摩其所藏歷代古物名畫,遂眼界大開,畫藝精進。1892年,吳大澂再度啟用,升任湖南巡撫,陸恢被其聘為幕賓, 又隨著吳氏來到湖南。在此期間,陸恢創作了很多作品,如《又一邨圖》、《岳麓紀游圖卷》、《衡山紀游圖卷》等,這些作品真實記錄了陸恢與吳大澂交游以及目師造化的勝緣。吳湖帆所著《吳氏書畫記》中有《陸廉夫畫岳麓紀游圖卷》,詳實地記載了此卷的始末。從中可知,吳大澂不但為此畫作了篆書引首,并在卷后長跋,稱“光緒壬辰重九日,余偕僚友同登岳麓。”本件《行書登岳麓詩》所書內容與之相核,或為長跋的初稿。另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哈佛燕京學社,1935年版第208頁)中亦記錄1892年重陽節,吳大澂率僚友同登岳麓山之事。從二書記載而得,落款"茶邨表兄及幕友廉夫、嘯屏、子英、荷卿、厚甫諸君子"分別是昆山的顧恩璐茶邨、吳江陸恢廉夫、新化李慶曾嘯屏、江寧胡永昌子英、吳縣姚元揆荷卿、元和朱載德厚夫。1 .《吳氏書畫記》,《吳湖帆文稿》,第352頁, 中國美術學2 .《吳愙齋先生年譜》,顧廷龍著,第208頁,哈佛燕京學社,1935年版。


吳大澂是晚清著名金石考據學家,又是勤于實踐的書法家,精篆書,端嚴古樸,氣力內斂而自具風貌。亦善行書,取意黃庭堅、米元章,以功力見長。此幀即以山谷體寫自作《登岳麓詩》,是其在湖南巡撫任上所作。雖法黃庭堅,然字字嚴謹,點劃使轉,力量筆筆到位,幾乎無一率筆,無一遐筆,就像他的篆書一樣,雖形如算子,然精力一以貫之,皆可見其持藝為學之執著。故字里行間自有一種讀書人的書卷之氣溢出,故可珍。


題識:淵明此詩,非其人蓋未許浪讀也。矩亭仁兄年大人屬書得三首,猿叟弟何紹基。說明:上款人“矩亭仁兄”應為蔣予檢 ,字矩亭。河南睢州(今睢縣)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官江西景德同知。與何紹基友善。工書,學顏、柳。善寫蘭,縱橫偃仰,別有姿態。

何紹基是晚清一代大書法家,學問淵博而作書尤勤,北碑南帖,皆恣意臨摹,“故其書沉雄而峭拔,行體尤于恣肆中見逸氣。”當時曾國藩就預言:“其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此四屏書陶詩,或提鋒以尖勁之筆疾書,有春風入林,枝葉翻飛之快感;或如高山墜石,筆力墨瀋直透紙背。逸宕縱橫,若不經意,而神運變化,有風行水面、花落滿地,自然成文之美感。是其精作。

倪元璐
草書唐人詩句
立軸 水墨紙本
111×29.5 cm
題識:元璐
鈐印:倪元璐印、太史氏
鑒藏印:身世滄桑、頵公鑒藏書畫印、南通吳氏收藏書畫印
釋文:梅香欲待歌前落,蘭氣先過酒上春。
說明:是件曾經蕭應椿、思學齋吳普心遞藏。
1. 蕭應椿(1856-1922),字紹庭,別號公。云南昆明人。咸豐進士蕭培元之子。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講求經濟之學,長期在山東為官,曾任山東農工商務局總辦,主管全省工商實業。1905年曾兼任山東大學堂總監。辛亥革命后,未仕民國,返濟南,經辦鹽務。1918年,與王鹿泉等合資成立山東工商銀行。蕭應椿少承家學,工書法,能詩,著有《紫藤花館詩集》。又喜收藏,精鑒別。
2.吳普心(1897-1987)號庭香,江蘇南通人。生性儒雅,耽于古玩字畫之鑒藏玩賞,兼之供職銀行界,可謂“好古而有力者”。青年時代曾在東北謀生,其時東北遭逢連年戰亂,溥儀所攜帶出宮之名貴文玩書畫多有散佚,吳氏乃挾其資財廣為收蓄,累積既厚,遂成民國一代收藏巨擘。1949年后遷居臺灣,其人后半生之交游行止及收藏故實不為常人知悉。經他收藏的書畫有許多已歸藏各大博物館。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中國文物的代表藏品,米芾的《留簡帖》、《歲豐帖》、《逃暑帖》,就是30多年前從吳普心的藏品中征集的。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人安思遠手中購回的宋拓本《淳化閣帖》,在安思遠之前曾經就是吳普心珍藏了60年之久的稀世之寶。
1987年紐約蘇富比曾為其舉辦《思學齋藏中國書畫》專場拍賣,是軸即在其中,編號5。



倪元璐 - 蘇富比“思學齋藏中國書畫”專場,1987 年,紐約
倪元璐是明末品格高尚的文人,忠貞不阿的直臣,最后以身殉節,始終為后人所敬仰。然其傳之久遠的則是他的書法,在晚明書壇,與黃道周、張瑞圖、王鐸等如異軍突起,以各自的變革精神,一洗晚明時書壇柔糜軟薄書風,影響久遠。其書一如其人,倔強剛硬,奇郁蒼渾,磊落脫俗。此軸書唐人句,布局疏朗,結字儼密,用筆勁硬,每多直落枯渴之筆,然起筆與收筆則動蕩多變,有如老樹著花,映帶生姿,整體遂生錯落有節奏之感。故雖削厲而顯得蘊藉有書卷之氣逸出,是書齋清玩之佳品。


請橫屏觀看


題識:懷歸詩。徵明自癸未入京即有歸志,既而忝列朝行不得即解。迤邐三年,故鄉之思往往托之吟諷。丙戌罷歸,留滯潞河,檢故稿得懷歸之作三十有二篇,別錄一冊以識余志。昔歐公有思潁詩,亦自為集,徵明于公雖非擬倫,而其志則不殊也。后紙:朱琦(1803-1861)題:桂生仁弟將赴西安省其兄,小住會垣,出示文衡山詩卷墨跡。筆力清峭,詩亦夐絕,凡三十有二章。先生自敘謂歐公有思潁詩別自為集,今亦仿此意作懷歸詩別錄一冊。余因思歐公在夷陵時,與師魯書云:每見前世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戮,真若知義者。及一旦謫歸,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而昌黎亦謂今之士大夫,罷則無所于歸。蓋甚言歸之不易也。故歐公不能忘情于此,而于昌黎亦有貶辭。其后公位益顯,作思潁詩見志,而亦未能踐其言。衡山先生負當時大名,獨能恬于聲利,在京師邐迤三年,言歸便歸,視歐公抑又過之;而先生乃謙言擬非其倫,要其超然于出處之際者,固無愧矣。是卷留寘案頭一日,有足感余心者,為志數語卷尾,仍以歸之桂生。時道光己酉(1849年)仲冬,桂林朱琦謹識。鈐印:伯韓、朱琦印章卷首:吳湖帆(1894-1968)題:衡翁與唐六如同年生,又皆學畫于沈石田之門,既同里、同年,又同學,故相知特深。嘉靖癸未年五十四,衡翁以待詔入京,是歲冬,六如即作古人,宜翁入京即有歸志也。鄉后生吳湖帆記。鈐印:迢迢閣簽條:吳湖帆書:文衡山五十七歲懷歸詩卅二首真跡。梅景書屋珍藏。說明:后跋者朱琦(1803-1861)字濂甫,號伯韓,廣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御史、道臺。后辭官南歸主持桂山孝廉書院。擅長古文,素有“嶺西五家”、“杉湖十子”之稱;其詩多寫時事、民生,憂國懷民,頗負“詩史”特征。有《臺垣奏議》、《怡志堂詩集》傳世。著錄:《文徵明書畫簡表》,周道振編,第204-20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文徵明于嘉靖二年因薦赴北京授翰林院待詔,時年五十四歲。性格隨和,淡泊好靜,過慣了安寧閑散文人生活的他一開始就很不習慣京城明爭暗斗危機四伏的官場生活,從他現存的家書、詩文中經常能見到他濃烈的思鄉情緒。嘉靖五年丙戌,任滿三年他即匆匆告歸。此卷即作于返鄉途中,書寫了他在京期間所作的懷歸詩三十二首,詩中他把進翰林院稱之為“老去入樊籠”,雖近天顏,得賞宮苑之美,仍自嘆“野人不識瀛洲樂,清夢依舊在故鄉。”“何當便買扁舟去,笠澤東頭有釣磯。”后來,思鄉近于苦戀:“連日驚魂殊不定,盡隨鄉思繞吳山。”對于當初應召赴京,十分后悔:“丘園耕讀平生計,一念差池萬事非。”所以,當他五十七歲允準回鄉,自然是身心一暢。書寫這些懷歸詩時,更會有跳出樊籠的快感,故筆底流暢,俯仰自如,美不勝收,是他書中精品無疑。其詩,對文徵明的生平行狀及思想態況,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珍視。舊為吳湖帆所藏,以素紙裝裱,大方雅致,與文氏的志趣甚合。


請橫屏觀看


說明:遼寧省文物總店舊藏。附遼寧省文物總店證明書一頁。1.《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六冊,353頁,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2.《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柒),勞繼雄著,3469頁,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3.《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陸),楊仁愷著,2934頁,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文徵明于嘉靖二年癸未五十四歲時因江蘇巡撫李公嗣之薦入京任待詔,雖不能適應官場生活,四年后即辭官返鄉,但在京時所作組詩《早朝詩》、《西苑詩》皆有十首以上,且晚年書為手卷者極多,可見不忘皇恩如此。此卷即書此二組并增《還家志喜》及《次韻陳侍卿憶昔》等詩。自稱舊作,當是五十九歲返鄉以后老年之作。皆行草一氣而書,絕無凝滯,尤以中鋒斂毫,不作尖利之常態,有人書俱老,不求好而自好的率真之趣。全卷長達五米多,細字密書,首尾一致,毫無懈怠率易之筆,是其晚年佳作無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