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4705
明崇禎(1635年)
潞王中和琴
通長:121 cm,肩寬:19.5cm,尾寬:14 cm
此琴中和式,琴額造型八棱形,以按八節(jié);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正圓,鳳沼正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huán)云,撫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云應(yīng)天時。面桐底梓,肩當(dāng)二徽半,腰從八徽四分至九徽八分,岳山、承露、焦尾、龍齦、雁足均為紫檀木。

琴八寶灰胎,髹黑漆,下層間有朱漆,局部雜以金末、朱砂等;漆質(zhì)堅實,呈隱性流水?dāng)嗉y,局部間以梅花斷。


龍池上方刻隸書“中和”二字,龍池下方刻楷書詩文“月印長江水,風(fēng)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笨钭R“敬一主人”,詩文下方刻篆書“潞國世傳”方印一張。池內(nèi)見楷書刻款:“大明崇禎乙亥小春潞國制柒拾號”,字體工整。尾托楷書刻款:“周魯封珍藏,遺子孫永保?!?/span>



周魯封,字子安,活躍在清代初期,精于琴律,亦善琴學(xué)考證,在安徽地區(qū)頗有聲望。據(jù)記載“越千有譜,子安能考訂玉成。子安善琴,越千能推敲而屬和。”時廣陵派琴家徐祺的《五知齋琴譜》編成后未能出版,五十年后徐祺子徐俊在安徽遇到周魯封,二人因琴成為知音,時人譽為當(dāng)世之伯牙子期。《五知齋琴譜》由此于康熙年間首次刊印,成為廣陵派的重要譜本,同時也成為對琴文化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清代琴著。
周魯封藏琴見有國家博物館藏“混沌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雪夜冰”、葉詩夢舊藏“昆山玉”等。
“敬一主人”的稱號為潞藩前后兩代藩王所有,封地位于河南衛(wèi)輝,第一代潞王為潞簡王朱翊镠(1568-1614)是萬歷皇帝的胞弟,《明史》記載萬歷以后諸帝待潞王禮如福王,為“諸藩之首”,深蒙朝廷嘉許,在諸王中地位突出、權(quán)勢顯赫。

“敕封潞簡王之墓”碑跌
第二代潞王朱常淓(1608-1648)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襲封潞王,有著非常廣泛的文化追求,“工書畫,好古玩,通釋典”,不僅是書法家、詩人、畫家,也善音律,自制或監(jiān)制古琴,還著有《潞藩纂集古音正宗》、《潞藩新刻述古書法纂》、《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萬匯仙機棋譜》等等。

潞王作為明代的宗藩,不能參政議政,多樣的文化形式實際上是他們與文人、士大夫之間交往的特殊紐帶,包括書法、繪畫、詩歌、音律等等,藩王的藝術(shù)趣味也在彰顯他們與更廣泛的精英階層共有的價值,同時也是維護他們作為文化楷模甚至文人領(lǐng)袖角色的重要方式。
潞王《古音正宗》在崇禎七年甲戌(1634年)完成,其中第一冊有“中和琴式論”詳敘中和琴之形象。
此琴“崇禎乙亥”為崇禎八年(1635年),參照河南新鄉(xiāng)博物館所藏“大明崇禎甲戌歲潞國制陸拾肆號”,甲戌為潞王制琴第一年,此件為是潞王琴制作第二年之作品,工藝之精湛、用材之奢華考究盡顯王侯氣勢。
此時風(fēng)尚高雅、才華橫溢的潞王才二十七歲,在斫琴的同時,命人仿制三代禮器并同樣落有明確的制作年份和編號。目前所見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大明崇禎八年潞國之正一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大明崇禎八年潞國十九器、大明崇禎九年潞國四十器。

“諸藩皆望”的潞王制器乃“乾清供奉”,是進貢給崇禎皇帝作為御賜的寶物,主要在明宮廷皇室內(nèi)部流傳,民間得之者甚少。
崇禎甲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潞王為(衛(wèi)輝府)總兵卜從善擁護,攜攻眷、寶器,渡河而南”,“流寓于杭”,坐鎮(zhèn)并治理一方,臣子欲擁立為帝。而后明朝結(jié)束,在滿清統(tǒng)治的初期,潞王及明朝遺老遺少自是難以自保,潞王琴在清代宮廷必然面臨被清理的下場。由此,雖然潞王制琴相傳有三百多號,經(jīng)此改朝換代,只有散落民間的極少部分得以傳世,至今所見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據(jù)民國初期楊宗稷《琴學(xué)叢書》所說,其所見潞王琴也不過十張。此件經(jīng)清代大家周魯封舊藏更顯彌足珍貴。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