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黃賓虹的筆墨天地
日期:2021-04-29 10:42:25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黃賓虹的筆墨天地
傅雷評價賓翁說:他一生的面目最多,而成功也最晚。我認為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后,賓翁一人而已。本季大觀集中了多件黃賓虹各個時期的珍品。福州名門尤柳門舊藏并上款、海上實業家趙甫臣珍藏,還有兩件傅雷上款并珍藏,無不具有可靠而顯赫的來源和傳承。是黃賓虹先生繪畫響徹山谷之絕音。
黃賓虹 西堂獻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50×40 cm
題識:西堂獻壽圖。柳門先生屬。黃賓虹寫。
鈐印:黃
上款:“柳門”即尤柳門(1904-1955),又名尤德權、其先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尤西堂(尤侗)、其父是民國福州十大工商家族之首“尤恒盛”家族第三代尤慶桐。尤氏家族發跡于福州,富足近百年,鼎盛時期一度壟斷福州城絲線店、百貨商店、茶號、金融錢莊等商業經濟命脈,人稱“尤半街”。尤柳門家境優渥又喜好書畫,早年間更是出手闊綽廣結當世之名流,后來索性在南臺上杭街蓋起三層洋樓四處搜集購買古籍善本、歷代名人書畫、金石印章以顯其雅好。1931年尤以先祖詩人尤侗別號西堂為題,廣邀當時的畫壇名家為其作畫。王一亭、陳半丁、胡若思、黃賓虹、吳琴木、謝公展等聲名在外的畫家皆為尤柳門屬繪了精品良作。1935年尤奉父命留學日本,在此期間結識了共產黨人彭沖,結下深厚友誼。1939年歸國后為組織情報工作,主動打入敵人內部,出任福州商會會長、稅務局長、新東南日報社長等職務,以偽政府官員的身份作掩護開展福州地下抗日及反間工作。1955年3月21日在臺北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終年51歲。2013年為紀念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于臺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建設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落成,烈士“尤柳門”的名字刻錄在紀念廣場英烈墻第四十七組。
來源:福州尤氏舊藏。
1931年,黃賓虹自滬乘輪赴樂清游雁蕩,據王伯敏回憶賓翁客居靈巖寺,幾番冒雨外出寫生回到臥室已滿臉汗水和墨,卻只顧拿出自己的畫邊看邊點頭,自得其樂直至子夜也不見就寢。一日曉起靜對天柱、展旗諸峰,賓翁呆看良久。便覺四山如生龍活虎一般如跳似躍,后來他對朋友說:“這次看山,給我印象極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萬壑奔騰。”所作雁蕩紀游詩《碧霄洞》有云:“寒燠漸更星斗轉,樵蘇不到月輪飛。憑欄下瞰群峰簇,削玉高撐柱十圍。”足見雁蕩之行對賓翁后續的藝術創作影響至深。
《西堂獻壽圖》正是雁蕩之行帶來震撼后,賓翁深刻思考傳統山水創新求變的力作。整幅構圖較以往大大不同,雖然仍保留“白賓虹”筆筆分明、黑里透白、實中寓虛的特點。但見其筆松動秀麗,筆墨放懷寫意,布局極深遠卻結構精嚴。諸種意象安排妥貼,重巒幽谷、疏林陡壑、亭臺樓閣、層次豐富,畫面氣脈貫通。賞亭設于畫面中央,上眺萬壑奔騰群山之姿,下瞰清溪疏林深邈之境,而長案之上清供、雅玩正合點題。畫家對畫面結構的調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謂妙到顛毫,而從技法上來看賓翁以水墨、小青綠技法輔留白之法,描摹青山、古樹、幽居,積墨、破墨、漬墨、鋪水,無所不用,呈現出時而特別濕潤而濃重、時而干處發白的審美效果,筆墨攢簇、層層深厚。畫面設色輔以賓翁獨特的青綠,蒼潤明澈并重,極恬淡之逸致。本幅使用罕見的隸書落款,洗練凝重,遒勁有力。看似行筆質樸謹嚴,實有縱橫奇峭之趣。篆隸入畫實乃賓翁筆墨之“活水源頭”,黃賓虹在不斷嘗試中自生面貌,各具精彩可觀之處。福州尤家,相傳是江蘇詞章家尤西堂(尤侗)的后裔。清初自長洲(吳興縣)南遷。道光初,開“尤恒盛”絲線店。由于質優價廉,生意盈門,后成為商業世家。傳第三代至長子尤德權(尤柳門)。第四代接辦“百齡”百貨店、“良友”百貨店、“信誠”棉紗棧,并到上海開“信源”采辦莊和匯兌莊,到香港開“裕豐”莊,為尤家企業打開新局面。新中國后,“百齡”商店復蘇,系為福州市百貨公司的前身。尤柳門名
尤恒盛家族在民國的商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清朝順治開始便是名聞遐邇的中國商業巨賈家族,每代都涌現了杰出的商業人才,堪稱閩商的優秀代表。上款人“柳門先生”即尤恒盛家族尤柳門。青年時期的尤柳門一方面愛好書畫交游廣闊,另一方面卻又是嗜賭成性的風流浪子,一度引起尤家“泉裕”錢莊擠兌風潮。1935年尤先后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與共產黨人彭沖結下深厚友誼。受到同班同學彭沖的影響,尤柳門最終決定投入偉大的革命事業。1939年歸國后尤柳門先后出任福州商會會長、稅務局長、新東南日報社長等職務,以偽政府官員的身份作掩護,協同有關方面積極有效開展福州地下抗日及反間工作,成績顯著。據有關報道資料和檔案顯示,尤柳門在任職福州商會會長、稅務局長期間,為國共兩黨統一戰線開展地下抗日工作,提供了大量有價值情報、物資和資金。1951年6月尤受福建省公安廳社會處(福建省安全廳前身)派遣,先后到香港、澳門和臺灣從事情報、統戰工作。1953年在臺灣執行情報任務時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55年有著中共情報保衛系統“福州暗影”之稱的尤柳門于臺北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2013年為紀念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于臺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建設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落成,烈士“尤柳門”的名字刻錄在紀念廣場英烈墻第四十七組。
《西堂獻壽圖》裝裱形式為紙本立軸。紅綾副裱寬達9厘米,內襯上等耿絹裝潢畫心,足見其工藝復雜及用材珍貴。只有民國時期的豪門望族才能置辦起這般真正的“寬綾大裱”。


黃賓虹
青綠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壬辰( 1952年)作
85×33 cm
題識:甫臣先生笑正。壬辰,賓虹年八十又九。
鈐印:黃賓虹、取諸懷抱
上款:“甫臣先生”即民國時期滬上金融家趙甫臣。其父趙岐峰早年從香港來滬經商,積有成資后與人合伙開設同昌利字號,代客運輸貨物、匯兌等業務,是粵商中頗有實力的商號,曾投資質號(典當),開設書局,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其兄趙灼臣將“同昌利”發揚光大,經營美國面粉批發,并成立了“同記”輪船公司、“趙同記”地產公司,發展航運、地產業等。并建造了滬上著名的“趙家花園”,這是南下北上的政府高官鐘愛的下榻之處,還為各方溝通交流提供了合適的場所。1911年至1913年,孫中山先生曾三次蒞臨趙家花園。2016秋拍嘉德香港LOT473號唐寅《秋林逸興》,成交價2023萬元。裱邊有黃賓虹、葉恭綽滿題。即是為趙甫臣所題。
秋拍嘉德香港第473 號拍品, 唐寅《秋林逸興》,成交價2023萬元。
在杭州的最后七年,是黃賓虹創作最為開放心魄的時期。在自然造化之間,棲霞嶺下,西泠橋畔、靈隱、南北高峰、初陽臺錘煉筆墨,處處留下足跡,其古典筆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獨具時代特性的盎然生機。這一時期因患目疾,視物影影綽綽。但賓翁依然孜孜不倦地作畫,畫面呈現出一派暫新的前所未有的靈光,一點一橫均臻天真爛漫,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神明之境。在黃賓虹的創作歷程中,1952年誕生了許多名作。如《山川臥游圖》、為吳鳴作《挹翠閣落成志慶圖》、《北高峰圖》等均創作于此年。2016秋拍嘉德香港LOT473號唐寅《秋林逸興》,成交價2023萬元。由乾隆御題“心爽”、羅振玉提詩堂“秋林逸興”,兩側裱邊有褚德彝、黃賓虹、葉恭綽滿題。葉恭綽落下年款與它的的鑒藏者“甫臣先生”。可見這位甫臣先生實力驚人,為民國時期滬上金融家趙甫臣。其家族經營的“同利昌”,經營面粉批發、輪船航運等生意,后又向地產業發展,設有趙同記地產公司。
黃賓虹與趙甫臣此時居于同一個朋友圈。而賓虹為他所作,也是極盡能事。數十年苦功與意志釀成的能量在黃賓虹的八十九歲產生了豐富的衍化,他的繪畫元素從巨然、米芾、高克恭、吳鎮等諸家脫化,干筆、焦墨與淡墨互為皴擦,干濕互用,聚精會神,神氣團結之處,無虛不實,無實不虛,“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其真力彌滿,氣象雄厚,匯聚成罕見的“大象”和“大音”。

色彩方面,畫面整體泛出氤氳縱橫之氣,并以大片赭石鮮亮設色,一種老辣凝練之氣盎然溢于紙上。黃賓虹認為“黑與白,為畫之真色,丹青彩繪,皆借日之光”丹青性靈、渾厚華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均在這氣象萬千的畫面之中。
黃賓虹與傅雷是平生知己,交誼頗厚,傅雷一生宣揚黃賓虹藝術,此二件作品可謂是二人友情的見證。1943年5月,黃賓虹見到了顧飛表弟、翻譯家兼美術評論家傅雷。當時其門生代為籌辦個人書畫展覽會受到重重阻礙。傅雷聞之,極力主張在上海舉行賓翁個人書畫展覽會,并自攬操辦、宣揚之責,于是由顧飛介紹互通書信,各抒所見,彼此引為知音。傅雷一生宣揚黃賓虹藝術,是黃賓虹藝術的重要推手。他是真正的藝術評論家,有西學的背景,對傳統文化認識也相當深刻。認為黃賓虹不僅是傳統的集大成者,還是未來的開拓者。

1948 年傅雷夫婦游覽故宮,陪伴他們的是黃賓虹之女映家兩人長達十數年的忘年之交,中間時常有鴻雁往來。僅在1943年,二人就頻繁通信,傅雷指出,“吾國近世繪畫有數端”,“先生所述董巨兩家畫筆,愚見大可借以說明吾公手法,且亦與前世紀末頁西洋印象派面目類似。彼以分析日光變化色彩成分,而悟得明暗錯雜之理,乃廢棄呆板之光暗法,而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現,同時并采用原色敷彩,不復先事調色,筆法補趨于縱橫理亂之途,近視幾無物象可尋,惟遠觀始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為奇觀,變幻浮動,達于極點,凡此種種,與董北苑一派及吾公旨趣所歸,似有異途同歸之妙。”指出了東西方藝術共同的旨趣。

傅雷致黃賓虹書札
二人論畫互發高見,私淑良久。兩周后,傅雷即對剛剛收到的賓翁前惠冊頁評價道“不獨筆墨簡煉,畫意高古,千里江山,收諸寸紙,抑且設色妍麗(在先生風格中,此點亦屬罕見),態愈老而愈媚,嵐光波影中,復有晝晦陰晴之幻變存乎其間,或則拂曉橫江,水香襲人,天色大明,而紅日猶未高懸;或則薄暮登臨,晚霞殘照,反映于蔓藤衰草之間;或則驟雨初歇,陰云未斂,蒼翠欲滴,衣袂猶濕;變化萬端,目眩神迷。寫生耶?創作耶?蓋不可分矣。”“先生以八秩高齡,而表現于楮墨敷色者,元氣淋漓有之;逸興遄飛者有之;瑰偉莊嚴者有之;婉孌多姿者亦有之。藝人生命誠與天地同壽,日月爭光歟。”

黃賓虹
湖山欲雨
立軸 設色紙本
68×30.5 cm
題識:湖山欲雨。怒廠先生博笑。賓虹庚寅年八十有七。
鈐印:黃賓虹
上款:“怒廠先生”即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江蘇南匯人,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重要締造者之一。著有《傅雷譯文集》。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
出版:
1.《黃賓虹書畫選》,第114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國近現代名家翰墨選》,第12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
3.《黃賓虹書畫專集》,第170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
4.《南黃北齊—黃賓虹齊白石書畫選》, 第116頁,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5.《紀念黃賓虹先生誕辰145周年—黃賓虹書畫展》,第30頁,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圖書館,2010年版。
6.《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書畫選》,第241 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
說明:榮寶齋舊藏。
直至1955年3月27日,聽聞賓翁仙逝,《傅雷家書》沉痛記錄道:“以藝術家而論,我們希望他活到一百歲呢。去冬我身體不好,中間摔了一跤,很少和他通信;只是在11月初到杭州去,連續在他家看了二天畫,還替他拍了照,不料竟成永訣。聽說他病中還在記記掛我,跟不認識的我的人提到我。我聽了非常難過,得信之日,一夜沒睡好。”為建立“黃賓虹紀念館”,傅雷四處奔走,代表宋若嬰向浙江省文化局長、翻譯家黃源寫長信,希望充分重視賓翁成就的重要性和他的藝術遺產的價值,使他獲得應有的尊重。至1957年末,紀念館終于對公眾開放;第二年,他的收藏正式由浙江省博物館接收。
鑒于傅雷在文化界的地位和他與黃賓虹的親密關系。陳叔通在出版黃賓虹手稿時,也邀請傅雷審閱。汪己文編撰《黃賓虹年譜》(1961年,香港)時,也編輯了《賓虹書簡》,請傅雷做序,其中也收錄了很多致傅雷的信件。
黃賓虹
上款:“怒廠先生”即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江蘇南匯人,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重要締造者之一。著有《傅雷譯文集》。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著錄:《黃賓虹藝術研究論文集》,第218頁,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1.《冰上鴻飛—黃賓虹書畫集》,第36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2.《中國近現代名家翰墨選》,第15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3.《黃賓虹書畫選》,第30 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4.《南黃北齊—黃賓虹齊白石書畫選》封底,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5.《黃賓虹書畫專集》,第21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6. "Friendship in Art-Fou Lei and Huang Binhong" p15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7.《南黃北齊—黃賓虹齊白石書畫選》, 第146頁,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8.《紀念黃賓虹先生誕辰145周年—黃賓虹書畫展》,第42頁,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圖書館,2010 年版。9.《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書畫選》,第246 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
《湖山欲雨》和《松風琴韻》,可謂是二人友情的見證。《湖山欲雨》為黃賓虹89歲所作,將水墨的淹潤和華滋推到了一個極致。此圖黃賓虹非常重視線條、點墨、筆觸和質感,點線結合,密集的點增加了畫面的渾厚,呈現出的一種方向感和韻律感。勾寫山廓、樹桿的逸筆草草的線條如風舞動,讓風雨前的山中草木搖曳生姿,自然微妙的留白似飄拂著游走的水氣云霧。全圖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張力。似乎能讓人聞得到土壤草木的氣息,而密密匝匝的點染本身又呈現出豐富的華滋之美,塑造出一種“可居可游”的意境。
《松風琴韻》是畫家去世前一年所作,由于目疾原因,黃賓虹生命最后一個時期的繪畫無法追求精準的輪廓與細微的筆墨刻畫,而是將幾十年蓄積的功力與情懷完全釋放到相對粗筆的山水之中。畫面中山巒層層錯落,一棵高大的古松在山間蜿蜒伸展,起到整合畫面的作用。曲折的小徑將觀者的視覺目光引向獨坐山谷彈琴的高士,氣韻高古。畫幅滿紙云煙,虛實相生。構圖平中出奇,足見黃賓虹冥心玄化之匠心。畫面嚴實堅厚,給人以厚實蒼茫之感。此畫的用筆與用水看似已經完全打破了傳統章法與規律,極富墨彩,耐人玩味。
黃賓虹強調畫以自然為美,“渾厚華滋”因而成為他追求的美學境界,他把對于自然之美的情感高度地融入了他的藝術創作之中,使自由與自然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自七十多歲后,他把“平、留、圓、重、變”五筆法再次提升,明確了線條的理法和質量,善用古人筆法之意而不用其形。正如《湖山欲雨》與《松風琴韻》在上的線條表現,柔韌飽滿、蒼渾靜穆,無一輕俏浮滑之筆,特別強調線條的質量。他以金石篆書的線條來強化畫的風骨,使之形成蒼勁老辣、渾厚古拙、大氣磅礴、意境深邃的特色。賓翁的畫來到了晚年光輝燦爛的時刻,正如傅雷寫道的:“唯心與天游,始可言創作二字,似此啟蒙之書,雖非命世之業,要亦須一經綸老手,學養俱臻化境,如先生者為之,則匪特嘉惠藝林,亦且為發揚國故之一道。”
黃賓虹 武彝小景

黃賓虹
武彝小景
題識:閑云無四時,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朱晦庵結茅建陽崇安山中句也,偶寫武彝小景,因錄之。賓虹。
朱熹(晦庵)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曾在福建的尤溪、建甌、建陽、崇安(武夷山)、延平一帶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武夷山的六曲曾留下朱熹親書的摩崖石刻“逝者如斯”。朱熹結廬“彝山”(武夷山)的故事也為千古文人廣為傳頌。賓翁一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飽覽名勝古跡,他沿途寫生,環游臥看,山東歷山、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廣西桂林、安徽黃山等處都留下他的足跡。此作為武夷山景,借朱熹《題米敷文瀟湘圖卷》“閑云無四時,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之句,詠贊武夷山色。畫面高峰拔地而起,山溪流淌,草木蔥籠。沿山路曲折而上,有高士策杖而行。墨氣淋淳,寓意深醇。黃賓虹山水追求渾厚華滋之氣象。此作山頭遠看渾然一體,近觀則陰陽向背、肌理體貌以致草木生長皆不失要義。用筆離披,筆斷而意不斷;施墨蒼厚,不掩筆法,渾然一氣又不失細節。關于渾厚華滋,黃賓虹曾說“北宋畫,渾厚華滋”,“山水渾厚,草木華滋,董、巨、二米一家法”,但此幅立軸之渾厚華滋卻是賓翁淵源傳統與師法造化所獨有,是他自己的渾厚華滋,其神似五代北宋諸家,但體貌獨具,此即其云“所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