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賞廿四美——記十二對清廷御瓷
日期:2021-04-29 10:38:41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十二辰賞廿四美——記十二對清廷御瓷
“十二”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有著獨特的含義,從十二地支、十二月份、十二時辰,到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擺穗”,代表宮廷等級的“十二章紋”,“十二美人圖”、“十二花神杯”、“十二色菊瓣盤”。“十二”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意即一個完整的序列,圓滿的輪回。
2021年春拍,瓷器及古董珍玩部將在“宸賞——明清御瓷珍玩”夜場順次呈現(xiàn)十二對精美珍罕的清代御窯瓷器。這十二對瓷器涵蓋青花、斗彩、粉彩、洋彩等各式釉彩,包括“九秋同慶”、“福山壽海”、“荷塘鴛鴦”等吉祥紋樣,同時,更是來源顯赫,傳承有序,經(jīng)年累月,成對保存,極為難得。

清雍正
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圖碗一對
“雍正御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D13 cm,D 13.2 cm
香港拍賣會,2001年5月1日,lot554(2-1);
香港拍賣會,2001年5月1日,lot553(2-2);北京拍賣會,2001年12月10日,lot1794(2-2);《翰海十年紀念(1994-2004)·古董卷》,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編,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97頁(2-2)
康熙朝以降,色地上繪花卉紋甚是流行,紋飾與底色的相得益彰之美深得帝王青睞。雍正時期的瓷胎潔白輕薄,琺瑯彩及洋彩器多以色料直接繪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數(shù)襲用康熙時期色地裝飾。此件器物沿襲了康熙琺瑯彩色地的裝飾風格,所施珊瑚紅地格調(diào)端莊,雍容華貴,在雍正一朝獨樹一幟,頗為罕見。

本品外壁上以各色彩繪牡丹、秋葵、菊花、蘭花、虞美人、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并以綠、墨色繪枝葉、葉脈,斑斕絢麗,寓意“九秋同慶”,至為吉祥。器底帶“雍正御制”青花雙行楷書雙方框款,表明雍正皇帝親自督造及使用的雙重含義。相同品種以“康熙御制”年款者為多,“雍正御制”款識者并不多見。

清乾隆
珊瑚紅地洋彩開光牡丹紋碗一對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篆書款
D11 cm(2)
Sybil Luna Moses(1900-1992)及 Maurice Dangoor(1888-1962)伉儷舊藏,得自于上海(2-1);紐約拍賣會,2017年3月15日,lot519(2-1);喬治·泰伯(George H. Taber)舊藏(2-2);美國匹茲堡卡內(nèi)基藝術(shù)博物館舊藏,入藏于1955年,編號55.47.8(2-2);美國拍賣會,2014年11月14-16日,lot1051(2-2);《遠東藝術(shù)——喬治·泰伯收藏紀念展》(Far Eastern Art,a Memorial Exhibition from theCollection of George H. Taber),1958年(2-2)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靈芝紋杯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D7.3 cm(2)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購自于倫敦古董商John Sparks;
成化斗彩冠絕古今,開一代彩瓷先河,成就中國瓷史之典范,為后世所仰慕。清康、雍、乾三代均對成化斗彩十分推崇,其中又以雍正御窯所摹者為最佳,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語,成化、雍正二帝雖相隔二百余年,卻在瓷器上展示出相近的審美品位。究其緣由,蓋因成化斗彩器胎薄工精、畫意典雅的風格引起了雍正帝瓷藝追求的共鳴,故雍正皇帝屢次指示御窯廠對成窯器物進行仿燒,以求摹作將成窯神韻復(fù)原重現(xiàn),本品即為雍正描摹成化斗彩的精心之作。
清雍正
斗彩福山壽海圖小盤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D 11.4 cm (2)
來源:
中國嘉德,2008年4月27日,lot1908



清雍正
斗彩荷塘鴛鴦圖臥足碗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D 17.7 cm (2)
來源:
中國嘉德,2008年4月27日,lot 1909;
中國嘉德,2015年5月16日,lot 2822





香港拍賣會,2005年11月28日,lot 1380

北京拍賣會,2000年12月11日,lot1228;
五臺山人遞藏;《慎德明道—五臺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編,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112、113頁,圖31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