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有恩
—高培明和中國美院的教授們

高培明在美院工作會上發表講話

高培明與潘天壽外出同游

潘天壽(1897-1971)
雨后江山鐵鑄成
立軸 設色紙本
74.5×51 cm
題識:雨后江山鐵鑄成。偶以土皮紙作米家山水,別有意趣。六四年甲辰秋,壽者。
鈐印:潘大、金石之壽
來源:高培明舊藏。高培明(1924-2013),曾用名高鏡吾,山東泰安人。194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山東泰西縣四區聯合會工作員、區委組織干事、組織委員、六區區委組織委員、七區區委宣傳委員、縣情報站指導員、縣公安局審訊股股長、縣委社會部秘書,南下干部支隊青年大隊二中隊副隊長,浙江湖嘉公學二中隊隊長,嘉興專署公安局秘書科副科長、訓練班班主任、嘉興專署公安處秘書科副科長、秘書,浙江省公安廳一處秘書科科長、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浙江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校長,省社科聯副主席、顧問等職。
作品描繪的即是雨后蒼山,整幅畫面以濃墨為主,淡設色,遠景是連綿的群山;中景是一座猶如整塊巨石般的蒼山,山前江渚上有稀疏的樹叢和一座石塔;近景處一人泛舟江上,悠然自得。潘天壽計白當黑,在畫面中大量留白:中下部的空白表示江水,突出雨后江面的平靜;山體中的留白則是云霧的象征,既增加動勢,讓蒼山變“活”,又創造層次,拉開山與渚的空間距離。畫面的主體—雨后蒼山,作者以焦墨為之,用筆老辣厚重,突出凝重之感,似一座紀念碑般巍然矗立,同時又染以石青,豐富色彩和層次。整個山體皴擦點染以濃墨為主又不乏微妙的濃淡變化,筆墨語言豐富。另外,云霧和小舟的“動”打破了蒼山和江面的“靜”,迎合了雨后的生機之感。題跋運用隸書、行書兩種不同字體,題于畫幅中部,不僅沒有破壞畫面,反而在畫面內容上彌補了江面大片空白的空曠單調之缺憾,在構圖上與江岸呼應,書畫融為一體。

1996年《潘天壽書畫集》文字著錄

潘天壽《雨后千山鐵鑄成》(1961年作,現藏于中國美術館)

1961年,高培明(右)在美院陪同朱德(左)觀看畫展
知己有恩
——高培明藏畫專場選粹
高培明先生與嘉德因緣殊勝,本季春拍特別呈現“知己有恩——高培明藏畫”專場,包括傅抱石《游山圖》、潘天壽《墨荷》、黎雄才《登高圖》、關良《武松打虎》、關良《紅燈記》、吳茀之《春江游鴨》、《孫悟空》等多件作品,共同見證高老與諸位藝術家之間高潔的情誼。


Lot 1082
吳茀之(1900-1977) 孫悟空
立軸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148×49 cm
題識: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敬寫毛主席和郭老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詩意。十五周年國慶前夕,吳茀之。
鈐印:茀之、吳谿子、看吳山樓
鑒藏印:培明

Lot 1083
鄧白(1906-2003) 梅花雙鳥
立軸 設色紙本
1989年作
121×47.5 cm
題識:
春入西湖到處花,打頭先探驛程賒。丹崖翠壁千萬丈,老木荒村八九家。常抱剛貞陪夜月,肯將顏色弄韶華。暮歸尚有清狂態,庭下行吟斗柄斜。歲律崢嶸氣欲新,倚窗當戶自橫陳。三花五蕊無多子,萬紫千紅總后塵。荀令香爐注沉水,何郎玉雪照青春。卻慚下手非摩詰,標格天然寫不真。春風淡淡影幽幽,玉笛橫吹月滿樓。行客見來無去意,騷人吟罷起鄉愁。小橋流水斜陽外,喬木荒城古渡頭。誤逐塵埃三十載,至今飛夢繞羅浮。應將清凈結心期,靜待梅花讀楚詞。不與蕙蘭爭素艷,直教霜雪定堅姿。澄鮮只共鄰僧惜,風韻寧教俗子知。向晚十分看更好,一輪寒魂墜南枝。入骨憐梁玉雪清,隔溪一見眼雙明。能消造化幾多力,勾引東風無限情。素韻只因天上謫,繁枝終自月中生。誰人得似王摩詰,冷淡幽奇寫不成。玉樹蕭然物外身,丹青難寫是精神。蒼松翠竹為三友,明月清風作四鄰。冷淡自能吹俗客,扳翻剩欲寄情親。只愁落后春無味,桃李如何作后塵。眼看芳信日骎骎,獨向梅邊著意深。冷落便須憑酒暖,荒寒正合為詩尋。孤根雅操頻年節,朗月清風萬古心。心賞未妨隨處好,不論城市與山林。水滿清江花滿山,玉能輕軟雪能干。羞同桃李媚春色,長共松杉斗歲寒。生意每從閑處見,孤風不入俗人看。未如何遜無佳句,寂寂東窗午夢殘。集古梅花七律八首。培明同志指正,一九八九年冬,白叟畫于杭州。
鈐印:鄧、白叟、八十以后、受采室

Lot 1084
陸抑非(1931-2005) 鳥語花香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89×48 cm
題識:培明同志屬正,一九六一年春日,陸抑非。
鈐印:陸翀之印、先師古人后師造化

Lot 1087
陸維釗(1899-1980) 篆書毛主席詞句
立軸 水墨紙本
93×40 cm
釋文: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題識:培明同志鑒政。陸維釗書于龍華寓樓。
鈐印:陸維釗、微昭、晚年愛寓杭州、莊微室


Lot 1088
關良(1900-1986) 武松打虎
立軸 設色紙本
字:18×24.5 cm
畫:34×24.5 cm
題識:良公。
鈐印:關良
鄧白(1906-2003)題詩塘:傅青主論書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以之論良公之畫,正深得其神髓。此幀打虎圖,雖不盈尺,而天趣自足,不落蹊徑,殊可寶也。戊辰(1988年)秋八月,白叟題于杭州。
鈐印:鄧白

Lot 1089
關良(1900-1986) 紅燈記
立軸 設色紙本
1965年作
50×34.5 cm
題識:培明同志正之。紅燈記。一九六五年,關良。
鈐印:良公、京劇革命現代戲

Lot 1096
傅抱石(1904-1965) 游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91×31 cm
題識:培明同志惠存,即乞正之。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并記。
鈐印:抱石私印、癸卯
說明:
1962年10月,傅抱石應浙江省人民政府之邀,攜妻女到杭州進行為期半年的療養和創作,彼時郭沫若、于立群等亦在杭州,時有往還。又與潘天壽、何香凝等也常常相聚,共同探討畫藝,時有合作。
此幅作于1963年3月的山水佳構延續了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的風貌。全幅畫面雄偉,山川巍峨聳立,給人以磅礴渾莽、氣象恢宏之感。此幅應是依據唐朝詩人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創作而成的詩意畫作品,作一高士執杖踏節登山的情形。此圖作山峰突兀挺拔而起,通天徹地的巨峰撐住全幅畫面,以高遠法布局塑造出了沉穩雄渾、蓊郁蒼莽的畫面主體基調。山腰、山谷中則云氣飄浮,嵐煙彌漫,給人以靈氣氤氳之感,深為山巒雄偉幽深情貌所吸引。畫面右下,一古裝高士正沿山脊而行,高士僅露半身,周圍林木掩映,于幽靜的山道中或住或行,增添了高曠幽寂的畫面空間氛圍,非常微妙地點出了游山詩意,為全幅的畫眼所在。
傅抱石下筆落墨重按疾皴給畫面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力,山體以破筆散鋒的“抱石皴”快速寫成,以筆尖、筆肚、筆根去勾勒皴染,呈現出險峻、峭拔的特征;用墨酣暢淋漓,濕氣氤氳,不同的塊面組合與墨色水氣交融,傳達出山水蒼茫厚重的特質。數十年磨練的筆墨在經歷了萬水千山的寫生洗禮后得以更淋漓盡致的發揮。人物謹嚴精細,與山勢氣韻結連貫穿,彰顯出古意盎然之精神;是幅山水精品是畫家在杭州乘興而作,氣勢博大、蒼莽宏深,用筆老辣奔放,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Lot 1097
潘天壽(1897-1971) 墨荷
立軸 水墨紙本
93×34 cm
題識:雷婆頭峰壽者。
鈐印:潘天壽印、天
鑒藏印:培明
說明:
對潘天壽,《中國花鳥發展史》上有這樣的評價:中國畫,自唐人物山水花鳥畫分科后,經五代之徐黃二體之變,到宋徽宗,工筆花鳥達到第一個高峰,明代陳淳、徐謂寫意花鳥興起,經歷了三百年,達到第二個高峰,出現了八大山人。后派系林立,斗艷爭妍,又經歷了三百年,出現了第三個高峰——潘天壽。其中雖有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家,但都是走青藤、白陽的老路,而潘天壽奇才,風格穎突,無人可匹敵,領一代風騷。
荷花是潘天壽極為擅長的繪畫題材。他的荷花選擇了有異于傳統的荷花繪畫圖式,既保留了文人畫的精神,又有獨特的畫面結構,所作清運高古,匠心獨具,具有捏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圖式。
潘天壽曾在其山水畫上自題:書家每以險絕為奇,畫家亦以險絕為奇。此意唯顏魯公、石濤和尚得之。近人眼目多為趙吳興、王虞山所障矣。“以險絕為奇”是潘天壽先生繪畫最為突出的特點,《墨荷》布局險絕,一片潑墨荷葉從右上角斜插入畫面,以淡墨為主,色彩單純而不單調,氣勢雄強。題字藏于荷葉下方,不破壞畫面的險絕之勢。
潘天壽作畫以大寫意手法為主。看上去有時粗枝大葉,寥寥數筆。但其每作一畫,必獨處靜室,苦心孤詣,從構思到下筆,無不高度縝密的提煉、概括。是幅即為實例也。“誰有創造,誰就能在歷史上占一席之地,誰沒有創造,誰就會被歷史淘汰”,這是四十年代潘先生對學生說過的話。盡管傳統的國畫理論以“平淡天真”為最高準則和追求目標,但,評判的標準必將隨時代的更迭而轉換,潘天壽先生的繪畫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Lot 1098
黎雄才(1910-2001) 登高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78年作
82.5×38 cm
題識:培明同志屬正。一九七八年八月畫于廣州,雄才。
鈐印:黎、雄才之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