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謳歌人類永不屈服
不斷進取精神的交響史詩

李可染先生寫生照
《長征》是李可染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所創作,以毛主席詩意入畫,表現紅軍不畏艱難的萬里長征;亦是李可染變革中國畫,滿懷雄心的筆墨長征;更是人類精神史上探索奮進的不朽長征。


李可染
長征
1959年作
鏡心 設色紙本
96×146.5 cm
展覽:
1.“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一百周年展”,中國美術館,2007年11月。
2.“承古融今 星漢燦爛——中國嘉德藝術品拍賣二十年精品回顧展”,中國國家博物館,2013年11月
3.“河山色染——繪出新中國”,北京大都美術館,2015年10月。
出版:
1.《李可染的世界》,萬青力著,第23頁,臺灣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版。
2.《金鐵煙云——李可染的藝術世界》第243頁,臺灣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版。
3.《激情歲月——毛澤東詩意·革命圣地作品專題展》,第110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4.《嘉德十年精品錄·中國近現代書畫、油畫、雕塑》,第190-191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5.《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一百周年》作品集,第134頁,圖版46,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6.《梅潔樓二零零九年月歷》
7.《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四》,第1536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8.《河山色染——繪出新中國展覽目錄》,第21頁,香港梅潔樓,2015年版。
9.《競秀藏云——懋源泓齋藏珍》,第108頁,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來源: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第1220號拍品。


出版物書影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歷時兩年的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在黨的領導下,由逆境中戰略轉移,勝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毛主席寫下多首詩詞,充滿熱情堅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跨越岷山的過程中,他開始醞釀《七律·長征》。當紅軍成功翻越雪山,這首詩終于面世,藝術再現了紅軍歷經艱險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

《長征》是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既是革命的史詩也是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贊歌。它是主席詩詞中最早見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譯成外文傳頌到國外的詩作。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到陜北革命根據地進行采訪,次年出版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中,《毛澤東所作紅軍長征詩一首》單獨刊登在該書封三上。斯諾后來將這段見聞重新整理,所著《西行漫記》在幾個月內轟動海內外。
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發表《七律·長征》。隨著毛主席詩詞的陸續發表,主席詩意畫的創作也蔚然成風。一心要“為祖國山河立傳”的李可染,十分關注毛主席詩意畫的創作,以開拓這富有時代特色和個性筆墨的作品。他說:“在毛主席那些寫景抒情、壯闊激越的詩詞里,有許多動人的山水畫。”在那個群情激昂的時代,《長征》中的凌天氣概和樂觀精神鼓舞了許多藝術家。李可染在六十年代初期創作的《萬山紅遍》系列,傅抱石《蝶戀花》、《虎踞龍盤今勝昔》等名作均創作于這一時期。他們心懷崇敬,深刻揣摩、反復畫繪,創作了極具時代特色的毛主席詩意山水畫。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正當李可染精力彌滿時期,他的山水畫創作迎來了高峰。他超越對景創作,進入以意造境的新境界,形成寓秀逸于沉雄、博大深厚的審美特色,在藝術創作形成一次飛躍。

李可染《六盤山》
93×174 cm
1959 年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當時的社會語境是破舊立新,畫家們大多順應時代,改造舊題材,選取新題材,描寫新時代的風景,選擇毛主席詩意圖,既具有政治上的安全性,又可以盡情描繪壯麗的景觀。李可染在《談藝術實踐中的苦功》中指出:“我們新的時代的藝術的天地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要廣闊得多,我們要表現前人未曾表現過的東西,要創造我們新的時代作風。”
“為祖國山河立傳”,1956年,李可染再次長途寫生,溯長江,過三峽,歷時八個月,行程兩萬余里,進行了一次畫藝探索的“長征”。途經杭州、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寫生作畫近二百幅。次年,李可染與關良同訪東德,前后四個月,在德累斯頓、易北河等地創作大量寫生。面對壯麗山河,異域風情,李可染豁然開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描繪方法,他強調要用傳統繪畫“以大觀小”的方法,從全局觀察、把握、選擇對象,為確立自己的新山水畫風格奠定了基礎。以傳統筆墨繪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創作熱情空前高漲。

李可染《長征》畫稿之一

“藝術應比真實更高、更集中、更概括。形象要真實與美統一,真實使人信服,藝術性叫人感動,要運用自己的全部修養把自然提高到更美的境界。”1959年,他先后在《美術》、《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強調“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他說,1956年出去畫山水,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一面要繼承傳統,一面要有膽量,敢于突破,敢于創造。“魂”即有意境,“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從“寫景”躍向“造境”,注重寫心源、寫大意、寫山水精神!“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李可染痛下苦功、著力探索,在50年代末開創了迥異于時代的新山水畫。他創造性地借助寫生來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轉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容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李家山水”中國畫。

《長征》表現革命隊伍翻越崇山峻嶺,最終勝利會師。塑造了紅軍英雄們的群體形象。李可染將數座山的形態濃縮于一幅之中。傳統繪畫中的峰巒疊嶂,在這里以濃墨重色寫成,塊面厚實穩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間。


右側主峰和次峰前后分明,左側山崗屹立,漸行漸遠的山巒泛起光澤,形成了形式上的對照和呼應,使畫面展現出豐富的層次。

紅軍隊伍行進在莽莽大山之中,沿狹窄山路從左往右橫越畫面。中間幾點紅旗巧妙貫穿,指引視線隨之行進,如同引路的燈塔。紅旗漫卷,充滿象征意義,也點明主題:這是人類征服自己、征服自然,最后取得偉大勝利的過程。

全幅結構規整,筆墨精嚴,氣象萬千,通過色調的明暗變化,平衡了畫面厚重的體積感,布局上畫面頗具形式感,點、線、面的組合使畫面厚重、飽滿且透氣。

在題款的排布上,他將毛主席《七律·長征》詩,依著山巒的起伏題于畫幅之中,直抒胸臆,正是主席詩意中雄奇壯麗、氣勢恢弘的場面,充滿革命的豪情與浪漫主義色彩。

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充滿必勝信念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在新時代,“長征精神”依然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和恒久的生命力:“當年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一次次絕境重生,憑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跡。”“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
2010年11月22日,中國嘉德2010秋拍《長征——大師們的筆墨征途》專場中,李可染的中國畫巨制《長征》以1.07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當年的近現代書畫記錄。同時也是李可染拍賣紀錄的首次突破億元。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獻禮建黨百年的重磅作品——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用“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結構方式,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成就。李可染《長征》因“體現出毛主席詩中人類征服自己、征服自然的宏大氣魄”入選為前二十件“《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之一。這些鴻篇巨制大都為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重要美術館館藏,前二十輯涵括了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沈堯伊《革命理想高于天》、石魯《轉戰陜北》等重要作品。

沈堯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成交價:4025 萬元
中國嘉德2012春拍 lot4871
毛主席詩詞所表現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共同的奮斗目標,是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蘊含著萬般豪情壯志。在新時代的今天,仍然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和恒久的生命力,激勵著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李可染《長征》集文學性、藝術性與時代意義結合的精品佳作,是新中國美術史中的里程碑,也是畫家個人創作歷程中的重要代表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