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是一個內容極其豐富的載體,它所傳遞的信息是綜合性的。
古代貴族皆使用地毯,遠至中國皇室、日本德川幕府大將軍,近到歐美貴族、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等都在多種活動和場合使用地毯。如接見賓客使用座毯,并鋪設地毯;大型娛樂活動,亦鋪設地毯;寺廟宗教活動則有龍抱柱毯懸掛,并用禪毯打坐誦經。


清人畫《塞宴四事圖·弘歷閱貫跤》(局部)中的地毯,圖中描繪乾隆皇帝一行在塞外觀看內侍們的相撲表演

宋人長生法會圖軸局部,190.4×90.4cm,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軸(局部),147.4×107.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德川秀忠

Lot 4741
清中期
龍紋栽絨抱柱毯
寧夏毯
118×224 cm

Lot 4758
清晚期
木紅地云龍獸面紋抱柱毯
寧夏毯
94×190 cm
清代毯子的紋樣“言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征萬福萬壽的萬字紋、八寶紋、菊花、靈芝、仙桃等,表現榮華富貴的牡丹紋,崇尚清雅的博古圖和四君子圖案。紋樣的組合不僅有多方向化的含義,更顯示出皇帝統治天下、皇權連綿不斷、源遠流長。與此同時,地毯由崇尚單純的實用效果發展到追求紋飾精美、色彩多變的藝術效果。

Lot 4752
清晚期
紅地僧人吹螺圖栽絨抱柱毯
寧夏毯
109×237 cm

Lot 4747
清早期
萬字流水紋地皮球花馬鞍毯
寧夏毯
64×125 cm

Lot 4759
清中期
珊瑚紅地博古圖地毯
寧夏毯
102×162 cm

Lot 4749
清早期
藍地團花靈芝紋馬鞍毯
寧夏毯
63×130 cm

Lot 4756
清晚期
棕地纏枝牡丹栽絨地毯
北京毯
282×356 cm

Lot 4745
清晚期
藍地孔雀開屏纏枝蓮栽絨地毯
北京毯
277×358 cm
清代用毯在紋飾和色彩方面,有一定規律性可循。雖然并沒有明文規定在哪個宮殿里使用哪種紋樣的毯子,但卻不是能隨意鋪設的。紫禁城與皇家園囿內的建筑,因其地理位置、使用功能以及內外裝飾的不同,所用毯的紋飾與色彩亦不同,可通過以下表格來了解。

苑洪琪、劉寶建,《故宮藏毯圖典》紫禁城出版社, 2010年,第16頁
在類型上,除地毯外,還有掛毯、抱柱毯、炕毯、馬鞍毯、坐褥、氈毯和禪毯等,而一件精品毯,必然綜合了設計、用料、編織、紋樣、染色、配色與創新等多種因素。


清人畫《弘歷馬箭圖》(局部)中的床榻毯

明人畫《姚廣孝像》(局部)中的寶座毯和腳踏毯

清人畫《弘歷威狐獲鹿圖》(局部)中的黃地花卉紋馬鞍毯

Lot 4732
清中期
藍地萬字牡丹紋栽絨馬鞍毯
寧夏毯
64×123 cm

清丁觀鵬畫《宮妃話寵圖》(局部)中的石凳毯


Lot 4740
明末清初
禪毯兩塊
寧夏毯
62×73 cm/ 59×68 cm

宋代繪畫(傳)唐明皇訓儲圖局部,大都會博物館藏
本次匠心紡珍藏的古毯專場既考慮到毯子類別的豐富性,也在紋飾組合多樣性上著墨頗多,龍鳳呈祥、海水江崖、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寓意豐富吉祥,一是讓傳世的精品毯繼續帶給大家賞心悅目的美感,二是體現出清代古法手工毯的文化大觀。
(本文關于古毯類別、紋飾等觀點來自故宮古毯專家劉寶建先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