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烈:水滴落的聲音
日期:2021-04-28 16:55:40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金昌烈:水滴落的聲音
金昌烈是旅居法國的韓國著名的現代藝術大師,也是繼白南準之后在西方最有影響的韓國藝術家,因水滴畫是貫穿其創作生涯的主題,被譽為“水滴畫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和東西方文化影響的他,擁有畫家和哲人的雙重身份,他的創作不僅把文化與哲理融匯到完美的畫面,又把深邃的思想演化為高貴的單純。
金昌烈的“水滴”系列作品在1970年代初期登場,并籍此在巴黎藝壇嶄露頭角,進入1980年代經歷多次實驗推進的“水滴”,技術純熟,趨向完美。 此時,天命之年剛過的金昌烈決心尋找自身文化與藝術的根源,于是重返教育啟蒙的源頭——書法,由此開啟了他最具影響力的“漢字”系列創作。隨祖父長大的金昌烈,五歲習書法,深受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創作于1984年的《P.A.84010》,作為最早期將漢字融入“水滴”的創作,極富內涵和主題的拓展意義,不僅反響出東方文化的回聲,也折射出西方前衛的投影,還有對于哲學終極問題的真實體驗,觀念與表現語言完美結合,是藝術家至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作為藝術家的心頭好,《P.A.84010》懸于工作室相伴多年,是金昌烈創作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代表作。
金昌烈(1929-2021)
P.A.84010
1984年
布面 油畫
195×163 cm
來源:蘇富比香港2011年秋季拍賣會 Lot 981
RMB:1,800,000-2,500,000
按書法習慣,《P.A.84010》由右往左第一列是通用漢字,第二列開始至最后是“全篇”《道德經》,在文字之上的是金昌烈的“水滴”。漢字作為水珠的背景圖像進入畫面并非完整的書寫,最突出的特點是形式的漸變——在空間上,從四方端正、緊密有致的靜態排列,漸次轉淡、疏離模糊,最終介于有形與虛無之間,將觀眾的視線引入空間深處;在結構上,從端正的整字拆散變體,又由偏旁合體成字,打破但又保持關聯,作為構造的起源形成再生的循環。有意思的是,與文字相并置的水珠,本應脆弱短暫的透明,每一顆卻如珍寶般玲瓏剔透,逼真實在——作為藝術家智慧和人格的物化結晶,從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凝結而出,獲得了絕對恒久的存在性。伸延的畫外之音,發人深省。
《道德經》解釋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變,哲理恢弘的思想化作視覺形象,被吸納到《P.A.84010》的核心當中。此外,金昌烈在示意的同時還挑戰其認知——文字拆解,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強烈的有形存在反而比語意的理解更真實,暗喻了現代和后現代藝術的表達架構不斷被拆解和重組,以及現實與文化的錯位融合,極具時代的針對性。最終內含了藝術家所有經歷和深邃冥想的水滴,覆蓋其上,讓作品跳躍于東西方文化最終共融于繪畫領域。作品的演繹轉化,精妙地融合了道家哲學的智慧、現代觀念性的諷刺以及戰爭帶來的創傷等等,內斂的視覺效果下是景觀式的博大,內藏多重相異辯證又都圓融化生的《P.A.84010》,體現出金昌烈親歷古今中外洪流后的能量積聚,可謂是一次虛實相生的絕妙實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