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D:47.8cm
“大清乾隆年制”款
備注:
1.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2.倫敦佳士得, 1995年6月5日,編號210
3.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4.香港蘇富比, 2006年4月10日,編號1520
5.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SO405
出版:
1.《亞洲藝術》,第25卷,第6期,1995年11月至12月,展廳新聞,第116頁
2.《Hong Kong Sales》,倫敦:亞洲藝術報有限公司,2006年6月/夏季,第9卷第8期,第24頁
3.《亞洲藝術》,第36卷,第5期,2006年9 - 10月,書商報,第128頁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本品體量巨大,為同類釉色裝飾作品中傳世所見最大一例。盤內與外心以墨彩為地,其上整施綠釉,盤壁一周纏枝花卉,并飾以八吉祥紋,畫中洞石玲瓏,上有花卉二枝橫欹而出,枝乾呈隨風順勢傾斜。左邊繪飾兩只富貴白頭翁,一只展翅將墜于花蕊之上,正欲張嗉而鳴,另一只則遙遙相對,正欲抖翅。當中洞石之繪畫水平堪稱乾隆御瓷之最。底施白釉,正中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極具尊貴品格。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局部)
此種以黑、綠為配色的器物早在宋金的磁州窯上便多有體現,如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一例金代綠釉黑花牡丹紋瓶,其工藝與白地黑花的前兩道工序完全相同,先素燒再罩綠釉料漿,二次入窯低溫燒成。由于胎與化妝土均素燒,化妝土與再上的孔雀綠釉之間無法通過高溫而產生化學反應層,結果便造成了胎釉結合不緊密,故此目前傳世的所見的絕大多數此種“綠磁州”均有不同程度的剝釉情況。日本出光美術館另藏有一例金代綠釉搔落牡丹紋梅瓶,其于素胚上施黑釉,再刻制弦紋線,弦紋線中用錐刻的線條刻制牡丹紋,后又把地子上多余的黑釉剔掉,在剃掉的部分又上綠釉,此種被稱之為“黑搔落”的工藝在日本極受推崇。此類是為黑釉剃刻瓷器中較為少見的工藝,減少了工藝程序,由宋至金也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時至元代黑綠配色的“綠磁州”已極少見有“黑搔落”之工藝,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一例元綠釉黑花花卉紋瓶,似乎又回到了早期的簡約之風,僅僅素燒綠釉后再以黑彩繪畫,紋飾也更顯粗獷、隨性。對比本品在黑綠配色上以繁縟的紋樣體現出整體畫面的靈動,見有1975年倫敦蘇富比封面的克拉克夫婦舊藏的一例金代磁州窯黑地綠花兔紋罐,墨色與嫩綠帶著生命的張力從自然中來,讓人感受不到一點色彩的晦暗。除工藝、配色外,紋飾見一例【金代白釉黑花花鳥紋梅瓶】著錄于《中國名陶展》,圖版34,翠鳥立于枝頭,與花蝶相對,線條灑脫隨性,寥寥數筆似能聞鳴尋香。而本品在畫面上更不惜工筆,巒石、天竺、翠鳥、花蝶,每一個生命體在畫面中無不呼之欲出,這是乾隆在紋飾上的又一傳承與創新。
← 滑動瀏覽 →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局部)
時至雍正至乾隆,其工藝相較宋代便更為精妙,需先在高溫燒好的素瓷上用“珠明料”描繪紋樣,并填滿紋樣空白處,然后在整個畫面上覆蓋一層水綠色料,待干后入窯二次低溫烘燒。所謂“珠明料”,產于云南宣威、會澤、宜良等地,明嘉靖以后用于燒造青花瓷器。云南所產上等青花料被稱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珠密””之音轉。珠明料氧化鈷含量高,燒成后發色濃艷,呈翠藍色。用珠明料制作色澤純正的黑彩,是康熙時期的一大發明。
← 滑動瀏覽 →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局部)
← 滑動瀏覽 →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局部)
而本品之法必須在珠明料上再罩一層水綠,低溫二次燒成后,才能達到漆黑光亮、顏色牢固的效果。如果不罩水綠,則色料與釉面之間結合不牢,極易脫落,且黑色黯淡無光。用綠彩裝飾配合黑地,巧妙利用了罩綠的工藝環節,且畫面效果沉著典雅,可謂匠心獨運。因燒時成品困難,傳世墨地綠彩器寥若晨星。此種以黑為地的高貴宮廷審美,恰恰又與宋時宮廷漆色相對。
清乾隆 墨地綠彩“富貴白頭”雙喜圖蓮托八吉祥紋大盤
(局部)
墨地綠彩為雍乾御窯彩瓷之曠世名品,是十八世紀清宮華麗彩瓷發展多元化之體現,與粉彩、斗彩相比,雖無前二者之淡雅柔麗與清新妍美,然其墨地之莊重靜穆,與翠麗之綠彩上下輝映又彰顯出另一份宮廷獨有的華貴,如翡翠鑲成。

清康熙 黑地綠彩山水圖葵瓣洗
寬:15cm
胡惠春及葛沃得舊藏

清雍正 墨地綠彩花鳥紋盤
直徑:20.3cm
錄于《世界陶瓷全集》第十五卷,彩圖78、79

金代 磁州窯黑地綠花開光兔紋罐
英國克拉克夫婦舊藏



清乾隆 仿古銅釉彩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
H:37.5cm
“大清乾隆年制”款
備注:
1.(傳)Loch勛爵(1827-1900年)收藏
2.英國威爾特郡放山居 Alfred Morrison(1821-1897年)收藏
3.Margadale勛爵收藏
4.倫敦佳士得,1971年10月18日,編號52
5.Jen Chai Art Gallery,紐約,編號A526(戴潤齋公司標簽)
6.香港蘇富比,2010年10月7日,編號2128
← 滑動瀏覽 →
清乾隆 仿古銅釉彩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
(局部)
瓶撇口,束頸,扁圓腹,形仿先秦青銅壺。有別于一般扁腹壺,頸飾夔龍雙耳。通體施醬釉敷金彩,并于之上以點染方式施仿古銅銹之爐鈞釉,凸雕紋飾之上以醬釉為地,繪飾金蝠夔龍,間以帶狀紋飾,器形設計搭配獨特,疑為孤品,暫無他例。瓶上既有摹古變形夔龍,兩兩雙對,也有清代習見紋飾,如祥瑞飛蝠和如意云頭,古今俱備,推新而有源。仿古青銅瓷器多施紫金或茶葉抹釉,飾以灑金,或加籃彩、玫瑰紅彩等以摹銅銹,但以本品之多種釉色仿古青銅則甚罕見。紋樣懷古,追殷摹周,為大雅之器。本品底部施醬釉地灑金為飾,正中方形模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乾隆 仿古銅釉彩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
(局部)
清高宗搜集商周青銅禮器,摹仿宋代《宣和博古圖》體例編纂《西清古鑒》及《寧壽鑒古》,據古物御制仿器,以瓷代銅,模擬青銅器形及復層紋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藉以思祖追遠。據《清檔》記載:“乾隆十九年,唐英進文王鼎、瓶、盒一份”,這標志著江西御窯廠試燒仿古銅釉成功,實現了乾隆以陶瓷彩料仿制古代青銅器的設想,使之成為唐英卸任御窯廠督陶官以前制瓷的最后一個巔峰。

清乾隆 仿古銅釉彩描金浮雕「夔龍拱福」雙螭耳瓶
(局部)

清乾隆 仿古銅釉描金壽字方壺
高:3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故瓷8457

清乾隆 仿古銅釉描金雙耳香爐
口徑: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故瓷15030

清乾隆 御制仿古銅描金虁龍紋小香盒
直徑:5.1cm 「乾隆年制」款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賣會,編號5081
成交價:人民幣 5,635,000

清乾隆 洋彩巴洛克式藤蔓洋菊花卉紋碗
D:11cm
“大清乾隆年制”款
備注:北京拍賣,2010年6月7日,編號2951
← 滑動瀏覽 →
清乾隆 洋彩巴洛克式藤蔓洋菊花卉紋碗
(局部)
本品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以洋彩繪纏枝藤蔓洋菊花葉紋,器內礬紅彩精繪五蝠紋,底施白釉,正中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本品茶盅以洋彩飾花卉紋,巧工精繪,華麗典雅,屬乾隆早期珍稀洋彩瓷。

清乾隆 洋彩巴洛克式藤蔓洋菊花卉紋碗
弘歷鐘愛茗茶,亦好繁縟華麗之品,此蓋鐘兼屬兩者之臻,誠為珍器。洋彩花卉紋飾,渙發異國風韻。此類洋彩瓷,取材西洋裝飾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紋飾,工藝高超,施作精準,成品新穎異趣,然而寥若晨星,極是珍罕。「洋彩」意指色彩摹效西洋繪畫,常以白料相調,此碗纏枝洋花主要飾以深淺青綠、粉紅等西洋色調,并以素潔白地襯托;紋飾內洋花蕊心的圓珠均以白琺瑯料點飾光點,充分表現了西洋的明暗立體繪畫技法。乾隆洋彩瓷,深獲高宗青睞,常多見珍藏于紫禁城內廷乾清宮及圓明園之中。

清乾隆 洋彩巴洛克式藤蔓洋菊花卉紋碗

清乾隆六年 磁胎洋彩錦上添花雙環腰圓瓶
高:1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故瓷7374 院212箱

清乾隆 洋彩花卉紋碗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