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展時間:5月18日-19日
拍賣時間:5月20日-21日
展拍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鑿山骨—印石篆刻專場
拍賣時間:5月21日 星期五

文/陳藝丹
以文人篆刻家為印人群體的篆刻流派“徽派”在明清時期崛起,與浙派、鄧派并立,是清代初、中期印壇的主要流派,在清代中期最為繁盛。徽派篆刻藝術始于明代嘉靖年間,何震作為徽派的開山人物,以“崇古”與“刀筆相因”為藝術思想,實現了“篆”與“刻”的完美統一,為后來徽派篆刻奠定了理論基礎。繼之清初徽州地區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篆刻家群體,代表人物有程邃、巴慰祖、胡唐、王肇漋,世稱“歙四家”。程邃開創“歙派”,后有丁敬開創“浙派”,鄧石如開創“鄧派”,亦稱“皖派”。巴慰祖是繼程邃后起的一大名家,世人也常將其與董洵、王振聲、胡唐并稱,有《董巴王胡會刻印譜》行世。巴慰祖(1744-1793),字予藉,一字子安,號雋堂、蓮舫等,安徽歙縣漁梁人。巴氏原籍為四川巫山,后遷徙至徽州,為富庶的徽商人家。巴慰祖父巴廷梅(1719—1781),字圣羹,號雪坪,工詩文,擅篆刻。汪中在《巴予藉別傳》中這樣描述巴慰祖:“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纖而皙。少好刻印,務窮其學。旁及鐘鼎款識、秦漢石刻,遂工隸書,勁險飛動,有建寧、延熹遺意。又益蒐古書畫器用,及琢硯造墨,窮極精美,羅列左右,入室粲然。其父弗善也,顏其居曰‘可惜’,予藉不能改。”巴慰祖詩書畫印兼擅,安徽省博物院藏有巴慰祖雙鉤漢《韓仁銘》等隸書碑刻,歙縣博物館則藏有漢《劉熊碑》之巴慰祖雙鉤摹刻本。巴慰祖嘗摹刻《顧氏集古印譜》成《四香堂摹印》,又有以摹印為主的《四香堂印馀》八卷本行世。巴慰祖篆刻初宗程邃,進而宗秦漢,旁參宋元,于摹古上下過較大功夫。其篆刻風貌主要有兩類:一類為仿秦漢印,包括學程邃以大篆文字入印;另一類為鐵線元朱文印。“元朱文作為一種獨立的風格樣式,在整個印學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文人印產生至今的主流之一...它無論在技法層面還是內涵深度上都可謂是含量豐富而個性鮮明:典雅、溫潤、靜穆,具有濃烈的書卷氣、文人氣和鮮活的生命力。”(沈樂平主編《歷代元朱文印精粹》,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在《四香堂印馀》中有六十馀方唐宋以后名印,可以說明其對元朱文印的重視,并做過深入且細致的訓練。所示“巴氏”“下里巴人”(附圖)是巴慰祖的元朱文精品。而“下里巴人”便是此次中貿圣佳2021春拍—鑿山骨印石篆刻專場所呈現的巴慰祖自用子母套印中的其中一方,最為著名,是其代表作,后人對其評價甚高并屢作為經典來摹仿。其余12方元朱文風格印與常見之“巴氏”“下里巴人”相似,皆師法宋元朱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錢君匋、葉潞淵先生為香港《大公報》撰寫連載的《中國璽印源流》,曾向吳湖帆先生借得巴慰祖書作,把其鈐蓋的“下里巴人”印作為巴慰祖篇的附圖。2009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也曾拍過此組巴慰祖自用子母套印。
Lot.2601
巴慰祖刻 自用印共二十面
材質:青田石套印
尺寸不一
印文:1. 巴予藉 2. 雋堂 3. 漁集 4. 甲子乙亥乙亥癸未5. 于胸則古 6. 下里巴人 7. 中元甲子人 8. 八分中郎 9. 雋啺 10. 巴慰祖之 11. 知白守黑之館 12. 蟫藻閣13. 慰祖予藉 14. 巴氏蓮舫 15. □硯齋 16. 保殘守闋 17. 吾降七十四甲子 18. 蓮舫庚子以后書畫記 19. 集孟皇仲則叔重季度之法 20. 巴慰祖手摹魏晉以前金石文字之印
出版:
1.《明清篆刻流派印譜》第 134 頁,方去疾著,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 年 。
2.《印章藝術概論》第 35 頁,韓天衡、孫慰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
3.《中國歷代璽印精品博覽》第 398、399 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 。
4.《中國璽印篆刻全集》第三卷第 116 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年。
5.《中國篆刻全集》第四卷第 432 頁,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年。
6.《中國篆刻創作解讀·流派印卷》第 76頁,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年。
7.《歷代閑章名品鑒賞》第 38 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8.《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叢書·浙派篆刻》第64 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年 。
9.《篆刻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篆刻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第 690 頁,陳振濂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 。
10.《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篆刻史》第108 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1.《元朱文印論壇》第 155 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年 。
12.《歷代元朱文印精粹》第 71 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年 。
13.《中國篆刻聚珍:程邃、巴慰祖、董洵、胡唐》第二輯名家印第五卷,第 99 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年 。
14.《篆刻三百品》第 194 頁,韓天衡著,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 年 。
此組巴慰祖自用子母套印為青田石質,四印相套共20個印面,邊長分別為1.75厘米、2.3厘米、2.8厘米、3.3厘米,是目前巴氏篆刻實物中印面最多的一件。印函用紫檀木制成,頂部匣蓋為推入式。套印最外層有裂,外第二層兩側印面有破損,內二層完好。同上海博物館所藏巴慰祖套印相似,不過上博所藏巴氏套印為巴慰祖為吳之黼所作。吳之黼為江蘇江都人,字竹屏,擅書畫,喜好金石,與巴氏皆業鹽。而此次中貿圣佳2021春拍所呈現的套印是巴慰祖之自用印,故實屬難得,也是我們重新審視巴氏印風和表現形式的重要資料。在這20方印章中,有元朱文風格13方,仿古璽朱文印4方,仿漢白文印3方。印章內容涉及巴慰祖名號、齋號、生年等信息,是對巴慰祖生平資料的一種重要補充,而各類閑章亦頗見巴氏平生志趣。從整體來看,此印四字兩疏兩密,對角相稱,構思及精。“下”與“人”字取勢互為欹側,“里”與“巴”字同取橫式書篆。從留白處著眼,“人”字捺筆作左彎處理,右側“里”字下二橫拉長補上此空;而“巴”字末筆作一彎筆并向右下伸出進行穿插,打破印章中間空白,靜中取動,頗具逸趣。“巴”字這一神來之筆遂使得此印成為經典,對后來的趙之謙、徐三庚、趙古泥、鄧散木以較大影響。如清末篆刻巨擘趙之謙(1829-1884)曾對其好友魏錫曾說“近作多類予藉”。在他的自用印“趙之謙印”、“龍自然室”(附圖)等印中都借鑒了巴慰祖此印“巴”字的處理方法。近代著名的印壇金石大家陳巨來(1904-1984)也摹有一方“下里巴人”(附圖),與巴氏的篆法和用刀不同,其用刀光潔矜持,頗為謹嚴,也成為其代表作之一。海派著名篆刻家陳茗屋先生也曾對比過這兩方印,他認為陳巨翁之元朱文安排亭勻妥帖,而巴氏原作疏朗從容,皆為佳作。巴慰祖篆刻以漢印為宗,所以其“下里巴人”更富穩健靜穆之氣,正所謂“工致挺秀中寓樸茂之氣”。在此套印中最小的印石下方,白文“巴予藉”(附圖)也是巴慰祖經典作品之一。“巴予藉”是仿漢四靈印而作,四靈為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漢私印中常以其作為飾物而刻于姓名四周,有時也進行省略。此印即以蒼龍(左)、白虎(右)為飾,取《楚辭·惜誓》中“蒼龍蚴虬于左驂兮,白虎騁而為右騑”之意。此印左龍成半包圍式,作伏狀,將印文頂部空出減少壓迫感,與右側呈行走之態的白虎兩相呼應。“巴予藉”三字用繆篆,筆畫方折,緊縮于龍虎之間,可謂文圖并茂、動靜得意。近代篆刻家趙叔孺對于巴慰祖的擬古璽印極為欽佩:“秦人小璽結體極工,刻印家多未能貌之,工此者昔惟巴予藉一人而已。”而巴慰祖的部分擬古璽創作確得其神韻,如“予藉”“遯夫”“蓮舫”,以及此組套印中的 “甲子乙亥乙亥癸未”“雋堂”“漁集”“于胸則古”,文字細挺工致,章法虛實相間,殘破富有古意。晚清民國推崇巴氏者不少,清代后期的篆刻大家趙之謙就曾推崇巴慰祖,如前文所提,趙之謙作為于印學頗為自負的清末篆刻巨擘,卻曾在信中對好友魏錫曾言“近作多類予藉”;另如魏錫曾在《書巴予籍別傳后》云:“趙撝叔論印,并稱丁、黃、巴、鄧、龍泓行輩。”趙之謙將巴慰祖與浙派丁敬、黃易和鄧石如等人并稱,并認為徽派篆刻雖無新奇可喜之處,卻學似易而實難。黃賓虹也十分推崇巴慰祖,認為巴氏篆刻直逼漢人氣息,境界甚高。他曾言“新安巴予籍、胡西甫,時以篆刻名,稍趨工致,而神采煥發,巧麗驚艷,雖董小池諸君,莫不心折。”(黃賓虹著,趙志鈞編《黃賓虹金石篆刻叢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可見巴慰祖等徽派篆刻之高古境界與深刻內涵以及其在印學史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正,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叢書·浙派篆刻[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64.
2、陳振濂,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篆刻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08.
3、沈樂平,歷代元朱文印精粹,上海書畫出版社[M],2017:71.
4、韓天衡,篆刻三百品[M],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194.
5、黃賓虹著,趙志鈞編,黃賓虹金石篆刻叢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6.
6、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M]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561-597.
7、柯友海.巴慰祖篆刻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8、張瀛.論明清徽派篆刻藝術的美學思想[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5).
9、孔品屏.上海博物館新藏巴慰祖套印解析[J].西泠叢刊,2017,33(9).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