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鴻 風雨雞鳴圖
設色紙本 立軸
81×48cm
題識: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緣何不喜?惜未見也。庚午夏日悲鴻。
鈐印:悲鴻、為人性癖
出版:
《悲鴻畫集》第二冊,1932年10月中華書局發行,1935年6月第四版。
注:出版物上雞冠和雞爪部位與本作品略有不同,應為出版后作者對局部稍有改動。
在徐悲鴻的一生中,除了馬這一經典題材,雞也是徐悲鴻的常見題材,并且也常用以寄托內心或憂憤或悲憫的情懷。
徐悲鴻以雞為題材的作品中,最為人稱道的又是以《詩經·鄭風》“風雨”第三段“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緣何不喜?”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其中創作于1937年廣西桂林時期的一件因曝光率最高因而最為知名。
畫面所繪為一只冠紅似火的雄雞立于峭壁之上,挺胸昂首仰天長鳴,劃破“風雨如晦”的佛曉時分,峭壁旁邊墨竹叢生。

1937年這件原存于廖靜文處而成為徐悲鴻紀念館的重要藏品,上有“悲鴻懷人之作”,并有補題“靜文愛妻存之”,2005年還曾被中外郵聯國際文化(北京)有限公司(CUPUIC)印制成郵票向岡比亞發行。同樣題材的作品也曾現身拍賣場。

局部一

局部二

落款 鈐印

徐悲鴻自題簽
現身廣東2021春拍的《風雨雞鳴圖》徐悲鴻創作于庚午1930年 ,是目前可見最早一件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緣何不喜?”為題的作品。與1937年桂林版相比,1930年版峭壁旁邊為翠竹,1937年版為墨竹,雄雞的姿態1937年版為引頸昂首,1930版為曲頸側首。四句詩后面所題1937年版為“悲鴻懷人之作”,1930年版為“惜未見也。”顯然,兩件都有具體人物所指。

“惜未見”和所“懷”者何人?是否為同一人?
興許,對“風雨如晦”等句的解讀除了時局這個角度外,興許還可以從所題詩的本意去理解。
詩經原文: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顯然,這原本是一首情詩,翻譯成白話就是:風雨交加,良人未歸,好著急啊,那人終于裹挾著風雨而來,怎不心曠神怡(夷)、心病全消(瘳)、心內狂喜(喜)?
結合1930年代徐悲鴻的感情歷程,所指之人自然令人聯想到孫韻君(徐悲鴻為其改名為孫多慈),民國時期著名的“慈悲之戀”的女主角。
據《蔣碧薇回憶錄》1930年是她一連串不幸的“黑色歲月”,P108寫道:
正在心情沉重的時候,接到徐先生的來信,催我回南京。他在信上說,如果我再不回去,他可能要愛上別人了。……
我帶著孩子到家的當晚,徐先生坦白向我承認,他最近在感情上有波動,他很喜歡一位他認為是天才橫溢的女學生,她的名字叫孫韻君。
……
我聽了他的話,猶如焦雷轟頂。心里有說不出的委屈與傷心,一時無法遏止悲痛的情緒,于是就哭了起來。徐先生連忙安慰我說:“你已經回來,我想以后再也不會發生什么問題了。”
《蔣碧薇回憶錄》還曾提到一件后被徐悲鴻無奈刮去的油畫《臺城夜月》:
畫面是徐先生和孫韻君,雙雙地在一座高崗上,徐先生悠然席地而坐,孫韻君侍立一旁,項間一條紗巾,正在隨風飄揚,天際,一輪明月——
臺城,是南京的名勝之一,和雞鳴寺毗連,登臨其上可以遠眺玄武湖全景。……
在這段情感中,臺城是特別的,那么與臺城毗連的“雞鳴寺”也必特別,徐悲鴻與孫韻君父親的初次會晤也選在雞鳴寺的茶座(見《蔣碧薇回憶錄》P114)。“雞鳴寺”是否令徐悲鴻想起詩經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詩句?或許從這個夏天開始,《風雨雞鳴圖》成為徐悲鴻的經典圖式之一?
1930年夏天,南京中大藝術院暑假結束開學伊始,孫韻君因宗白華的關系到藝術院旁聽,因才華出眾而引起徐悲鴻的格外垂青。這是“慈悲”人生初見的階段。且喜且憂應是徐悲鴻的內心戲,此時一只曲頸欲鳴的雄雞是貼切的。此后數年中,當事人之糾結、困頓,用“風雨如晦”來形容并不為過,力圖掙脫困境,也是徐悲鴻內心真實的呼喊,到了1937年,徐悲鴻用一只引頸沖冠長鳴的“雄雞”意象來表達困頓中的掙扎與呼喊也更為妥帖。

“為人性癖”印章
值得留意的是,此件畫面左下方有“為人性癖”印章。“為人性僻”來自杜甫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徐悲鴻此方印章,應是“為人性僻耽佳作,畫不驚人死不休”之意了,佳作才會用到此印章。
為慎重起見,關于此件,時局版本的解讀亦錄于下方,供藏家朋友參考:
1930年,國內時局動蕩,民生多疾苦。一邊是國共關系破裂后,內戰不斷,一邊是國民黨內部派別林立,紛爭頻仍。
身處亂世,故徐先生作畫,不論馬、鷹、雞或其它動物,往往都寄托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風雨雞鳴圖》引用《詩經》作題款,借畫中風雨雞鳴的形象發泄胸中的憂憤之情,盼望內戰結束,黑暗過后親人相聚。
一語雙關,或許,徐悲鴻的《風雨雞鳴圖》也是“一畫雙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