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的精彩非凡之作 ——《白菊》將于佳士得香港春拍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此作是常玉開創藝術生涯第一個高峰——“粉紅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于1996年經拍賣后一直由私人藏家收藏。25年后重現于佳士得本季春拍,華宴絕代,珍貴難得。

此作繪于1930年代,藝術家以浪漫的粉紅、溫婉的乳白及靜穆深邃的黛藍為主調,并運用看似率意隨性但縝密精穩的筆法勾勒出盛開中的菊花,是常玉開創藝術生涯第一個高峰——“粉紅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常玉于該時期僅創作三幅以“白菊”為題材的油畫,其中兩幅采用盆景形式描繪,而此番亮相拍場的《白菊》則是唯一一幅以瓶花方式渲染的作品,風格清麗淡雅,充分體現常玉揉合西方現代造型觀念與東方式的寫意美學,由此超越東西方藝術繪畫,形成極具常玉個人特色的油畫新貌。


《白菊》細節圖
克勞德·莫奈(1840-1926)《霧中的滑鐵盧橋》,1903年作,圣彼得堡國家隱士廬博物館
吳冠中曾形容常玉在1920及1930年代的作品就像是“被浸染在淡淡的粉紅色的迷夢中”,而《白菊》正體現了他如何透過色彩的運用,交織了一場浪漫醉人之夢。此作只是選取了乳白、淡粉紅與黛藍三種顏色,其中又以淡粉紅之鋪色占了最大面積,瓶身與背景均浮現于一大片淡粉紅色彩之中,形成遼闊感。
若細看,便可察覺背景粉色調其實有不同層次,隱隱約約透出一些白色的油彩,仿佛是宣紙遇到水墨后化開的暈染效果,表現出色彩的意韻與層層交疊的層次感。這種表現方式亦同時令畫面看似有光正慢慢滲透了出來,形成一種浮光掠影,將觀者引進如夢境般浪漫動人的世界,這與印象派透過對光與色的探討,渲染物象和景觀微妙的色彩變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常玉在1920及1930年代的作品就像是 ‘被浸染在淡淡的粉紅色的迷夢中’。
—— 吳冠中
據《常玉油畫全集》第一、二冊記載,常玉共創作約百幅以花卉為主題的油畫,舉凡牡丹、百合、梅、竹、荷、菊無不成為其筆下的描繪對象,而在諸多的花卉題材中,菊花則占了花卉作品近一半的數量,可見藝術家對該題材的鐘愛與重視。現時的常玉花卉題材十大拍賣紀錄中,菊花穩占九席,足證市場在于此題材的殷切渴求。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皆有托菊言志之風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梅、蘭、菊、竹乃是“四君子”,菊不以嬌艷姿色取媚,清秀神韻,凌霜盛開,一直是仁人君子自許的高尚情操的象征。“菊花”不但作為常玉創作數量最豐富的花卉題材,更橫跨常玉整個創作生涯,令人聯想到藝術家或引以自況,想藉此表達即使身處異鄉,依然要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不為世俗或現實而低頭的傲人風骨。

亨利·皮爾·侯謝(Henri-Pierre Roché)

《白菊》畫背內框上之侯謝清冊的標簽及編號
《白菊》最早由法國著名文人及收藏家亨利·皮爾·侯謝(Henri-Pierre Roché)收藏。侯謝于1929年結識常玉,自此不但收藏了大量常玉的作品,更通過經濟上的贊助和不斷的鼓勵,令常玉在短短數年間創作過百幅油畫,也就是常玉藝術生涯中將近一半的作品,都是與侯謝合作期間完成的。《白菊》之畫背內框均留有對應侯謝清冊的標簽及編號,說明了作品的收藏歷史和重要地位。此作之后進入尚·克勞德·希耶戴(Jean-Claude Riedel)收藏,并于1996年經拍賣后一直由私人藏家收藏,25年后重現于佳士得本季春拍,華宴絕代,著實珍貴難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