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氛翳清霄漢,此是吾民天馬圖
日期:2021-04-19 15:03:55 來源:中國嘉德(香港)
拍賣
>掃除氛翳清霄漢,此是吾民天馬圖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拍賣:4月22日 | 10:30am
預展:4月18-20日 | 10am-8pm
4月21日 | 10am-6pm
中國人自古好馬,歷代畫馬名家輩出,名作迭現。做為一代杰出的繪畫大師,徐悲鴻擅長人物、花鳥等各種題材的繪畫,且國畫、油畫皆精。徐悲鴻筆下的馬,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可謂婦孺皆知,更是收藏市場中的熱門品種。他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國后,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徐悲鴻畫馬,經常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他畫的馬講究造型準確,附合生理解剖結構,馬腿的線條剛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則很有彈性,富于動感。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他聞名遐邇的馬便是吸取西畫之所長,再以此創造自己獨特風格的成果。

1933年,教育部委托徐悲鴻先生負責赴歐洲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覽會,徐悲鴻率領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會」成功在歐洲各國舉辦,并且與各美術館交換美術作品,在西方國家美術館建立中國繪畫專室,宣揚中國文化,購置教具。回國以后,徐悲鴻舉辦西洋畫展與實用美術展,積極全面地開展美術教學環節的寫生、創作、展覽活動。在國立中央大學的藝術創作與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之際,日寇侵華戰爭的鐵蹄正在向中華民族逼來。
Lot 266
徐悲鴻 1895-1953
神駒行空
立軸 水墨紙本
乙亥(1935年)作
著錄:
《徐悲鴻年譜長編》,第147頁,王震編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XU BEIHONG
GALLOPING HORSE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Signed Beihong , dated yihai 1935, with one artist seal and two collector seals,
superscription by Liu Yizheng
畫心:68×107 cm
詩堂:13.5×107 cm
HKD 1,000,000-1,500,000
1935年,徐悲鴻為了激勵大眾的民族精神,創作大量作品,危亡益亟,憤氣塞胸,寫此自遣,以奔馬象征中國,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對祖國寄以奮發圖強的希望。徐悲鴻多次畫駿馬奔騰的《奔馬圖》贈送各界朋友,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此幅整張大尺幅僅畫一匹駿馬,奔放不羈而略有憂郁,并在右上角題云:「此去天涯將焉托,傷心競爽亦徒然。」當時的中華民族正遭受外來的侵略,畫家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油然而出。

此畫上有柳詒征先生長題詩堂,書法與畫作相得益彰。柳詒征(1880-1956),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又號龍蟠迂叟,江蘇省鎮江人。17歲考中秀才,后就讀三江師范學堂。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執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并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以柳詒征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南京大學,是現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后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柳詒征初學唐碑,以顏、柳為基礎,既而學趙、董,純是帖學館閣路數。1901年后學北碑,經張謇而受張裕釗的影響,又與張小樓相切磋。1908年后入兩江師范學堂任教習,又受到李瑞清的啟迪,臨寫北碑突飛猛進。篆、隸、真、行、草各體兼能,尤以北碑成就最高。善書漢、魏二朝碑版,尤擅寫經石峪、顏真卿。
柳詒征先生題詩堂曰:棧豆拘牽關駑駘,霜蹄萬里蹴云開。徐生老筆超曹霸,震紙龍池霹靂來。伏櫪我方慚老驥,行空世不乏神駒。掃除氛翳清霄漢,此是吾民天馬圖。是幅詩堂題于一九五二年。在三十年代,柳先生即做此詩,專為徐悲鴻所繪馬題句,字句偶有相異,詩中稱徐悲鴻畫的馬是中華民族的天馬。天馬行空,能夠掃除敵人的囂張氣焰,可振奮國民精神,正是徐悲鴻藝術的精神內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