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苑奇珍——宮廷御瓷(二)
日期:2021-04-19 15:02:40 來源:中國嘉德(香港)
拍賣
>帝苑奇珍——宮廷御瓷(二)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拍賣:4月21日
10am丨璧光盈袖II——居易書屋珍藏玉器
2pm丨觀古I——中國古代玉器
5:30pm丨觀古II——金石文房藝術
預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Lot 1366
清雍正·青花礬紅云龍紋甘露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來源:
美國新澤西私人收藏
高 29.5 cm
估價 ESTIMATE:
HK$ 8,000,000-12,000,000
清雍正青花礬紅云龍戲珠紋甘露瓶,器形秀雅別致,瓶身青花描繪祥云紋,其上以礬紅彩繪制兩對戲珠蒼龍穿梭云間,動感十足,皇家氣勢逼人,造型應由佛塔造型啟示而作。
北宋時期河北定州靜志寺舍利塔與凈眾院塔基出土的文物中,有數件北宋定窯白瓷凈瓶與本瓶器型相似,香港蘇富比2016年春「賞心菁華-琵金頓珍藏重要中國工藝精品」專拍中售出一件北宋耀州窯凈水瓶,器形近同,可資比較。明代景德鎮御窯曾嘗試仿燒上述宋代凈瓶,可參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
左圖: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賞心菁華-琵金頓珍藏重要中國工藝精品」專場編號5 北宋 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凈水瓶右圖: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明成化 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雍正一朝,國祚甚短,但御瓷制作大盛其藝。世宗慕古,常命景德鎮御窯依古瓷樣式摹作,再造新瓷,本品便為其中之一。此類造型瓶在清代又稱甘露瓶或藏草瓶,與歷代凈瓶相同,也為佛教用器。同類器僅見香港佳士得2017年春季拍賣會編號3025清雍正青花礬紅游龍戲珠紋直頸瓶。兩件器物于尺寸、器型、紋飾及其款識均極為相似,或為一對。除此,未見同類器物收錄于海內外公私著錄之中,極為珍罕。
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編號3025 清雍正 青花礬紅游龍戲珠紋直頸瓶(高29.5cm)
本拍品造型效仿甘露瓶,但又有所改動和創新,外壁摒棄佛教傳統花紋,采用青花礬紅描繪祥云蒼龍戲珠紋,或為當時景德鎮御窯廠特制供雍正帝賞玩之器,同時又能兼顧皇帝禮佛之心,在清代御瓷中當屬十分珍稀的作品。

Lot 1372
清嘉慶·金地粉彩云龍紋冠架
「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
倫敦佳士得,1986年12月8、9日,拍品編號396
臺灣私人舊藏,購于20 世紀90 年代
高 26.2 cm
估價 ESTIMATE:
HK$ 4,000,000-6,000,000
冠架,或稱帽架,是用以放置冠帽的架子。清代朝冠制度嚴格,是身份等級的象征,因此置放帽子的冠架亦是清代冠服禮制中不可缺少的必備家具。陳設于內廷或園囿中,熱河、御花園、圓明園中都有冠架陳設的記錄。北京故宮博物院展示了三希堂中陳設冠架的情景。

嘉慶年間多次呈進冠架,均為九江關監督造送,有仿雕漆金花暗八仙冠架、黃地洋彩九龍冠架、金地洋彩寶珠冠架、金地洋彩冠架、金地洋彩九龍冠架等。嘉慶八年農歷九月二十六日,九江關監督阿克當阿 《貢檔進單》:「(奴才)阿克當阿跪進:…… (交圓明園) 金地洋彩九龍冠架成對……,嘉慶八年九月二十六日阿克當阿,萬壽貢。」本拍品應為此處所記金地洋彩九龍冠架,為萬壽慶典所制。
與此拍品類似的冠架可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清嘉慶瓷質仿雕漆描金雙龍戲珠紋冠架和北京故宮三希堂的乾隆粉彩纏枝蓮冠架。拍品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仿雕漆冠架皆為球形冠托,下承蓮花,竹節架柱下部為鐘形,外壁承夔鳳紋支架, 底為四出葵形,形制如出一轍。二者選用的裝飾紋樣也基本一致,球形冠托飾云龍,架柱飾云蝠,支架作夔鳳,底座側面聯珠紋和足部如意云頭等細節均顯示了二者緊密關聯,其差異僅在裝飾手法,一為仿雕漆,一為粉彩。拍品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粉彩冠架相比,二者在輔助裝飾上十分近似。球柱相連處均作蓮狀花托,上皆以粉彩為飾,勾出蓮瓣經絡, 支架部分的夔鳳紋皆用藍彩裝飾,底座為紅彩描金,以聯珠紋裝飾側面。主體紋飾雖有不同,但均使用白粉提亮高光的繪飾技法,本拍品所繪龍紋生動精致,顏色豐富而富有層次感,在金地的襯托下更具華麗富貴之感。

左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嘉慶瓷質仿雕漆描金雙龍戲珠紋冠架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三希堂陳設清乾隆粉彩纏枝蓮冠架嘉慶時期所制冠架遠少于雍乾時期,冠架逐漸被帽筒所代替,翻查檔案,嘉慶十二年后,并無瓷質冠架的記錄。本拍品設色艷麗華美,紋飾繁復,畫工細致精美,接色細膩,過渡自然,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不輸于乾隆官窯之作,是嘉慶早期景德鎮官窯的杰出代表。
Lot 1363
定窯白釉刻劃雙鳧紋折腰盤
來源:
奉文堂舊藏
香港邦瀚斯,2014年10月9日,拍品編號162
直徑 21.1 cm
估價 ESTIMATE:
HK$ 2,200,000-3,200,000
明曹昭撰《格古要論》有載:「古定器,具出北直隸定州。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痕者是真,劃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繡花者次之。……」。清代成書的《南窯筆記》又云:「出北宋定州造者, 白泥素釉,有涕淚痕者佳,有印花、拱花、堆花三種,名定州花瓷是也。」拍品即為文中所提「劃花者」中的精品佳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人繪《竹石鳩子圖》,其構圖與水禽神態等方面都與拍品盤中所飾「水鳧圖」相似。而臺北故宮藏宋惠宗(傳)所作之《秋蒲雙鴛圖》亦描繪了此種圖景,以疏淡的池塘與水禽,構成迷離清雅的小景,亦與本器意境相仿,悠然逍遙。

右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 惠崇(傳)繪《秋蒲雙鴛圖》
水塘游鳧,是定窯瓷器最受賞愛的劃花紋飾之一,常隨器型大小作繁簡、散聚的變化,查閱海內外各大博物館館藏資料及公私典藏可知,與拍品紋飾器型相同之定窯白釉刻劃水塘游鳧紋折腰盤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3例;大英博物館藏大維德基金會藏品3例;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品1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品1例;及玫茵堂藏品1例。

左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金 定窯劃花蓮塘雙鳧折腰盤(口徑21.6cm, 高4.3cm)右圖:大英博物館藏大維德基金會藏品,北宋 定窯刻花雙鳧紋折腰盤(口徑22cm, 高5.2cm)
縱觀歷年拍賣市場,可查記錄中與拍品相類者僅2例,其一曾為Roger Lam和英國收藏家Peter Harris舊藏,1949年倫敦東方陶瓷學會舉辦的「宋代的定窯、影青及磁州窯」展覽展出,后售于香港拍賣會2014年10月,編號3431。另一例曾為藍理捷先生及十面靈璧山居舊藏,后售于香港拍賣會2019年10月,編號3313。

左一:香港拍賣會2014年10月7日,編號3431 北宋 定窯刻花蓮池雙鳧紋盤(口徑21.4cm, 高4.7cm)左二:香港拍賣會2019年10月7日,編號3313 北宋 定窯白釉劃花池塘雙鳧紋折腰盤(口徑21.4cm)從上述資料可知,此類定窯刻劃蓮塘雙鳧紋器物,絕大多數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極少數流通市場。拍品源自奉文堂收藏,奉文堂為香港著名的收藏家、求知雅集的第一位女性收藏家陳淑貞創辦,因其父名韓奉文,遂題奉文堂以作紀念。陳淑貞女士深諳收藏之道,曾加入東方陶瓷學會,且眼力獨道,傾其一生創辦奉文堂,收藏領域廣,涉及門類多,從近現代書畫,到青銅器,高古陶瓷、高古玉、文房雜項等,既廣且深,品位不凡,是全球公認的收藏大家。
定窯瓷器與官府的關系密切,自中唐初興,便有內府殿中監與太常寺官員駐地燒造,北宋時期,被引為宮廷用瓷,生產當朝最精致的用器。拍品形制規范,不見變形,彰顯著精湛的技術,釉美工精,意趣橫生,堪稱傳世珍品,極為難得。

Lot 1276
估價 ESTIMATE:
HK$ 550,000-650,000
撇口,束頸,短流,肩部豐滿,腹高而直,平底,足部微撇,壺身一側作獅形柄,一側做短直流。造型精致小巧,做工不茍,器形渾圓飽滿,線條流暢。從唐代文獻記載可知,定窯創燒在初唐,由于部分邢窯窯工的遷入,帶動了定窯的發展速度,使定窯在很短的時間就趕超了邢窯,晚唐時定窯產品已經部分取代了邢窯產品,成為北方白瓷的一面旗幟。
該壺胎質致密堅硬,除足部外均施白釉,釉質均勻純凈,潔白光潤,通體素凈,盈潤可人,全器清素簡潔,規整典雅,造型別致精巧,整器制作精細,尺寸小巧,卻難掩大唐氣度。
相似者,可參見紐約古董商藍理捷舊藏,唐白釉龍嘴獅柄水注,著錄于《Chinese Porcelain and Silver in the Song Dynasty》,2002年,圖2。


Lot 1353
估價 ESTIMATE:
HK$ 2,000,000-3,000,000
尊作圓唇、直口、斜肩,肩兩側有對稱變形螭耳,鼓腹,矮圈足。外壁口沿飾回紋,直口處繪錦地團壽紋,下繪如意紋一周,腹部通體繪纏枝勾蓮紋,口下及足上飾蓮瓣忍冬紋。全器造型古樸規整,胎地細致潔白。青花色澤明快,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官窯款。
通體紋飾以青花繪成,主題紋飾繪纏枝花卉紋,構圖及內容均仿永樂、宣德制品,在具體繪畫風格上又具有明顯的本朝特征,紋飾細部的渲染頗為繁密,其中纏枝蓮花的畫法具有西洋繪畫的特征。雙耳尊,首見于康熙時期,在乾隆時期流行。大口,口以下漸放,垂腹,肩部飾雙耳,因形似鹿頭或牛頭,固稱鹿頭尊或牛頭尊。青花器多見纏枝蓮紋,如本拍品,有清廉之意,又名青蓮尊。
相似者可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鹿頭尊,記于耿寶昌所著《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頁267,圖455。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鹿頭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