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之謙多才多藝,好學善學,在文學、史學、金石考據之學,及書畫篆刻諸多方面都成績斐然。畫則由近人任渭長而上溯南田、徐青藤、陳白陽,更以篆籀草行之法入畫,自創雄邁清雋之一代新風,為海派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咸豐十一年(1681),趙之謙為求家計,躲避太平軍之亂而離開故居紹興,暫在溫州府瑞安縣署中任事戎幕。浙江東南的甌江流域,稱“甌中”、“東甌”或“章安”,其中的溫州永嘉、瑞安諸地,趙之謙因而得機遍游。新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事物與景觀,引發了趙之謙的創作靈感,他對來往于永嘉、溫州、瑞安所見的新奇的植物與漁獲均仔細觀察,并將心得題記于作品及《章安雜說》中。
這一年,趙之謙三十三歲,先后完成了一生書畫研創歷程中極具代表性的“甌中三圖”:7月13日《甌中草木圖》四屏(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10月9日《異魚圖》手卷;10月5日再題的《甌中物產圖》手卷(今榮寶齋)。三件所繪內容均為趙之謙于甌中首見各類產物,全是當時畫者所未涉之境,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亦有一席的卓越成就。故春拍這件《異魚圖》作為唯一可以在市場中流通的“甌中三圖”就更為珍貴。
此卷共繪十五種魚、蝦、蟹等海物,并在所繪魚旁題以稱名與考證注記。賞覽其畫,倍覺生動有趣而豐美。在生動筆墨構成的新奇造型視覺效果外,還能看到文史知性的附加值。

趙之謙
異魚圖
手卷 設色紙本
咸豐辛酉(1861年)作
引首:35.5×92 cm 畫:35.5×224 cm
說明:
是卷曾經徐士凱、劉世珩、林熊光等人遞藏。
1. 徐士凱(1844-1903),字子靜,室名觀自得齋。嗜金石,精鑒別,富收藏,與吳云兩罍軒相頡頏。曾為趙之謙輯《二金蝶堂印譜》。
2.劉世珩(1874-1926),字聚聊,號蔥石。光緒舉人。歷任江蘇候補道,湖北、天津造幣廠監督。喜文學,尤工詞曲。富收藏,校刊古籍尤精。
3.林熊光(1898-1974),字朗庵,號磊齋,室名寶宋室。家多劇跡,其“寶宋室”之號源自所藏宋徐熙《蟬蝶圖》、米友仁《江上圖》、李公麟《春宴圖》以及燕文貴《夏山行旅圖》。
趙之謙《異魚圖》

趙之謙石刻像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1829—1884)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人都從他處受益良多。












但這位大家的一生,卻頗為坎坷。清道光三十年(1850),時年二十二歲的趙之謙,為避太平天國之亂,來到杭州并在繆梓(江蘇溧陽人,清末官吏,歷寧波、杭州知府)幕中謀事,結識諸多好友,學識大進。十年后,戰火延及杭州,繆梓戰死,繆幕遂解散。
1861年,為生活所迫的趙之謙首次來到溫州,并在瑞安找到一份臨時差役,在瑞邑干海防巡視事務,并在當地結交了大批當時的名士與官宦。其中交往最密切的當屬江湜、丁文蔚、陳寶善等人。江湜字弢叔,比趙之謙大11歲。丁文蔚號藍叔,比趙之謙大2歲,加上趙之謙號撝叔,三人都以金石書畫擅名江浙,同聚溫州,詩文唱酬,交往密切,以兄弟相稱,時稱“東甌三叔”,傳為一時佳話。

疏草木,注蟲魚,非我撝叔事,然且為之枉其心矣。今天下之怪物不在鱗介,亦既時產于海濱,撝叔今年客瑞安,既飽見之,使能以筆為刀而盡膾焉。棄其殘者于海,必且化為十百千種異魚而為畫所不能盡矣!時撝叔方佐東甌戎幕,故記之如此。辛酉十月九日,長洲江湜。
鈐印:江弢叔(朱)
注:江湜(1818-1866)字持正,一字弢叔。性聰慧,重實學,通經史詞賦。趙之謙在《書伏敔堂詩錄后》謂,“江南畸人,浙東小官,余兄事長者長洲江弢叔。” 江氏乃趙之謙新識的文友。

撝叔文奇、詩奇、畫奇,從戎甌東,繪此卷奇形怪狀,非故好奇,知胸次間具有一種奇氣,不可遏抑,驅使精靈奔走腕下。雨窓展玩,藉以破悶,一大快事。同治紀元秋七月望前日,秣陵劉焞識。
鈐印:子久(朱)(借用名印)

海經,魚鱗之屬,名類不一,考據家亦甚苦之,大抵奇形怪狀,識者少而見者亦良鮮矣。今撝叔客安固,以戎事余閑記其所見,薈萃成卷,窮形盡相,真怪物也。始悟天地之大,何所不有,而又豈海上盡此怪物已哉。因識數語以歸之。辛酉臘月六日,撝叔老弟粲正。升州兄陳寶善書。
鈐印:子余所作(朱)
注:陳寶善(1821-1889),字子余。歙縣人。歷任浙江黃巖、錢塘、歸安等縣知縣,繼任浙江候補知府、奉天候補道等職。與趙之謙友善,常有詩詞唱和。趙在甌閩期間,曾頗多照顧,有作《甌中草木四屏》以為贈。

趙之謙 甌中物產圖 卷


章拒:大者名石拒,又名章舉、章鋸、射踏子,總稱章魚。八足,中二足最長,足上密綴肉如臼,臼吸物絕有力,潮至能以足碇石自固,腹下有管,呼吸不已,身亦時時鼓氣,常就淺水佯死,鳥下啄,則舉足取而食之,且能食蟹。大者食之,令人脹滿,煎樟木水煮之,則無恙。中無骨,與烏鲗異。

海豨:土人呼海豨魚身豖首,小者亦數百斤,肉不堪食,取以為油,點鐙,蠅不敢近。

燕魟:魟凡五六十種,此為最奇。

馬鞭魚:眼在腰,色純赤,按此疑即鞘魚。
竹夾魚:俗呼榻魚,一名土鱧,鰈類也。每潮長時,漁者以手平淺涂如榻,標以竹,潮至,魚上則貼其間,以錐按標取之,一錐必七八。
魚孱魚:或作?,亦作魚巽,多齒,柔若無骨,能食琴蝦。

沙噀:形如牛馬,藏頭,長短視水淺深,以須浮水面,吸食魚蝦,出水即縮,無目無皮,骨有知覺。

琴蝦:形類蜈蚣,古稱管蝦、蝦公者。鱗甲遍體而受制魚孱魚,身相等,輒為所吞噬。

虎蟹:土人呼花蟹,又云名和尚蟹。

骰子魚:通身皆骨,大僅如此。周匝么三四五六點皆備,惟黑赤色及上下位數無定耳。魚中形此最怪,不可食。



胡澍所題引首:異魚圖。圖異魚非好異也,他魚不待圖也。撝叔少穎悟,長多能,近大肆力于經世之學,圖繢其余事,然此卷足備一方物產,非尋常寫生可比。方今圣人在上,中外一家,涉重洋如履平地,使得盡有。撝叔者,隨所見而悉圖之,將以廣見聞、資考訂,不更快乎哉!同治二年(1863)春暮,績溪胡澍題端并記,時同客都下。
鈐印:澍印、安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