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學文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早有才名,但屢試不售,嘉靖二年(1523年),因舉薦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嘉靖五年(1526年),辭官歸里,專事藝文書畫。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三年京官生涯如履薄冰。三番上疏乞歸,嘉靖五年(1526),文待詔終于獲準辭官歸里。因河面結冰滯留潞河數月,1527年春暖花開之時,57歲的文徵明終于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蘇州。
此前引領吳中風雅的人物,老一輩的有吳寬、沈周等,同輩的有徐禎卿、唐寅、祝允明等,此時均已作古,文徵明自此主持吳中風雅,長達三十余年。
下面這件文徵明近8米長的行草書自書詩長卷堪稱“偉觀”。未署年款,但從筆墨風格看,約略作于文徵明70歲前后,從詩文內容和書寫看,一是鮮明的“蘇州烙印”,二是心情曠達情緒飽滿。
清嘉道年間,此卷曾為廣東大藏家葉夢龍珍藏,堪稱廣東收藏史上的一件重量級藏品,吳榮光在上面留有“伯榮審定”的印章,而此前還有錢坫、陳鴻壽、毛承基、于宗慶、蒲華等名家收藏或題跋,陳鴻壽稱此卷“天馬行空,嘆為偉觀”,毛承基則稱“龍跳虎臥、氣象萬千,非俗手所能夢到,確為真跡無疑”,均予以極高贊譽。
而細讀詩文,還可體察內中隱藏諸多“文徵明密碼”,通過它,我們可以感知500年前文徵明的蘇州歲月,他的交游、才情和風雅都濃縮于此卷中。
文徵明 行草自書詩長卷
36.5×717cm;引首:34×89cm;后跋:34×99cm
釋文:麥隴風微燕子斜,雨晴云日麗江沙。遙尋支遁煙中寺,初見天平道上花。過眼溪山勞應接,方春草樹發光華。夕陽半嶺歸輿急,慚愧城中自有家。
上方疏雨望中收,絕巘千盤取次游。落日平臨飛鳥上,太(湖)遙帶碧天流。春來芳草埋吳榭,煙際青山見越州。正好淹留卻歸去,自緣高處不禁愁。
謝蔡九逵送櫻桃。洞庭四月含桃熟,珍重詩人遠寄存。手啟心均光照屋,露團珠顆赤封盤。蹉跎紫筍江南節,爛漫芙蓉闕下恩。雅意未酬青玉案,春風先醉紫霞樽。
冬日謝克和送蟹。勞遣霜臍到酒邊,眼看郭索已垂涎。翠螯啄雪真堪把,赤甲含膏更可憐。湖上人家收斷后,江南風物看燈前。居然動我江山興,不忘詩人謝惠連。徵明。
鈐印:文徵明印、徵仲、停云
題跋:
1.嘉定錢玷拜觀。鈐?。哄X玷之印、獻之十蘭
2. 嘉慶丁丑端陽日,韓城師亮采禹門、錢唐王豫康吉甫、仁和單壽昌松年、祿昌藹臣、蕪湖金鐸葉山、錢唐陳鴻壽曼生同觀于清江浦之春暉書屋,天馬行空,無不嘆為偉觀也。曼生記。鈐?。郝?/span>
3. 光緒己亥中元節,江都于宗慶觀于春申浦上。鈐?。河谧趹c印、孝先
4. 世傳待詔小楷多,而行草少,以余所獲觀者,計此卷僅得其三,而楷多贗本,草則未之或覩。是卷以頹穎所書,龍跳虎臥,氣象萬千,非俗手所能夢到,確為真跡無疑。庚子清和,錢唐毛承基謹識書。鈐?。撼谢?/span>
5. 每見衡山丈幅大書,豐神遒逸,筆致蕭散,真有舉重若輕,此卷可見其風概,所謂鳳翥鸞翔,式極其游者,其超妙處又與希哲分道揚鑣矣。蒲華識。鈐印:蒲鑒
藏印:林彰珍藏、葉蔗田珍賞章、伯榮審定、夢梅仙館收藏
引首:天馬行空。庚子浴佛節泉唐毛承基篆于黃歇浦。
畫心前題:文待詔真跡。風滿樓主人書。
說明:1.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十蘭、篆秋,上海嘉定人。乾隆三十九年副榜,官乾州州判。工篆書,兼篆刻,善寫蘭竹、墨梅。晚年右體偏枯,用左手作篆尤精絕。精於鑒賞。
2.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曼龔、種榆仙客等,浙江杭州人。嘉慶六年拔貢,官至淮安同知。工書法,善山水、花卉,精篆刻,亦擅刻竹。“西泠八家”之一。
3.吳榮光(1773-1843),字殿垣,號荷屋,晚號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館等,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嘉慶四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湖南巡撫、福建布政使。精金石之學,工書能畫。
4.葉夢龍(1775-1832),字仲山,號云谷,廣東南海人。官戶部郎中。承父業,收藏極豐。著有《風滿樓書畫錄》,今多藏廣東省圖書館。
5.“葉蔗田珍賞章”系葉夢草鑒賞章。葉夢草,字春塘,號蔗田,南海(在今廣東)人。葉夢龍從弟。能以詩、書、畫世其家,山水、花果、人物俱工。
6.蒲華(1832-1911),字作英,號胥山野史,浙江嘉興人。善畫竹,心醉坡公,花卉在青藤、白陽間,筆意奔放。山水宗石濤、石谿。精草書,時罕其匹,與吳昌碩友善。
7.毛承基(1844-?),原名鴻,字守和,號華孫,錢塘(今杭州)人。候選通判。有金石癖,工篆、隸、鐘鼎、磚文,古雅有致。光緒十六年(1890)石印《康熙字典》,其中所添篆書為其手筆。兼治印。
8、于宗慶,又名于碩,字嘯軒(或作嘯仙、孝先),揚州江都人,清裘毓麟著《清代軼文》云:“于宗慶為于謙19代裔孫?!?/span>曾任安徽蒙城知縣。工鐵筆,能于方寸牙牌上刻百千字。 鄭逸梅《揚州的雕刻》則稱,揚州竹刻清末民初最負盛名的是于宗慶,“他又工書畫,運之于竹刻上,書則筆致挺秀,波磔精嚴,畫則章法井然,機趣活潑,真有鬼斧神工之妙?!?/span>
詩人文徵明
文徵明早歲隨都穆(1458-1525)學詩,又常與徐禎卿(1479-1511)相唱和,而都穆曾學詩于沈周(1427-1509),文徵明又學畫于沈周,故文徵明的詩與畫可說一脈相承,屬于既蘊藉又自具天然韻味的詩風。文詩還兼具陸游的流暢與杜甫的蒼勁,這似乎又與他的行草書書風有著同樣的審美趣味。
古時,師承只是學問獲取的方式之一,學問獲取的重要途徑還包括:通過讀書及游歷來實現與古圣先賢的對話,與精英人物間的交往、唱和、雅集等等,作為沈周之后吳門畫派、吳門書派的領袖和江南文人的核心人物,高齡九十的文徵明“朋友圈”幾乎囊括了一時俊彥,從都穆、沈周等師長輩到唐寅、祝允明、蔡羽等同輩,再到后來的王寵、陳淳等弟子輩,都與文徵明相交甚密。文徵明的社交遠不止于藝文圈,柯律格(英)在《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一書中認為,文徵明的社交還包括:庇主、同儕、官場中人、請托人、顧客、幫手等等,非常多元與豐富(可參看《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一書)。
與唐寅、祝允明相比,文徵明一生謹嚴端肅,可謂“零緋聞”,但“零緋聞”亦自精彩。文徵明這個行草自書詩卷,即濃縮其退隱歲月之精華。
是卷共錄入四首詩,包括:

一、《春日游支硎天平諸山》
支硎山、天平山均為姑蘇名勝。宋代政治家兼文人的范仲淹范公祠就位于天平山,文徵明有多件《天平記游圖》存世。支硎山則名剎林立,古代的佛教寺院不單是消閑去處,更提供食宿之便與風雅之具,是“文徵明們”雅集和勾留的據點之一,“夕陽半嶺歸輿急,慚愧城中自有家”,予人“曲終人散”卻猶未盡興之憾。

二、登上方山
上方山位于太湖風景名勝區內,以吳越遺跡和江南水鄉風光取勝。最末一句“正好淹留卻歸去,自緣高處不禁愁。”似有感而發:三年京官歲月原是“高處不勝愁”。

三、《謝蔡九逵送櫻桃》
蔡九逵乃文徵明同時代的大文豪兼吳門書家蔡羽。
蔡羽(?-1541)字九逵,居吳縣洞庭西山,自號林屋山人,又稱左虛子、消夏居士,“吳門十才子”之一,以文章名世。文獻載卒于1541年71歲,由此推算,生年當與文徵明大致相同。文徵明與蔡羽的經歷有太多相似。比如早歲成名,好古文,對應試的八股程文不以為意,皆屢試不售等等。嘉靖二年文徵明50多歲因舉薦以歲貢生應吏部試做了三年翰林院待詔,進京途中即有蔡羽陪同。再過了11年的嘉靖十三年,蔡九逵60多歲才由國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蔡九逵長于詩文,善書法,吳門書派三家之一的王寵(字履吉),少學書于蔡羽,后又師從文徵明、唐寅(王寵第二任妻子為唐寅之女),最得文徵明器重,可稱亦師亦友。
相似的學識、喜好與經歷,幾乎重疊的“朋友圈”,加上蔡九逵比唐寅、祝允明等更為長壽,故文徵明與蔡九逵這對“鐵桿老友”交往最為持久。
從文徵明年譜及其畫跋中可知,文、蔡交往應早于30歲前,正德元年一起修成《姑蘇志》,又曾一起游玩、雅集、賞玩古畫等等,“蔡九逵”之名還多次出現在文徵明詩作中,1541年,蔡九逵71歲歿,墓志銘即文徵明所作,為蔡九逵爭取全國性的名聲乃銘文重點,足可見兩人相知至深。

四、《冬日謝克和送蟹》。
克和為何許人?今已難考??煽嫉氖?,文徵明書札及詩文中,蟹與“鰣魚新茗”等是他曾經不止一次收受的禮物,和櫻桃一樣,“禮物”顯然也是“吳門風雅”的重要媒介,詩以記事是“詩酒風流”也是禮尚往來,相信也會有很多錄有此類詩作的書畫作品留予請贈人。詩中所言看燈蟹,為江南上元節的餉客珍品。因江南有“蟹立冬,影無蹤”之說,故民間在冬至前將蟹放在甏里,內置稻草、谷子和水,然后封住甏口,這樣蟹不會死,到了上元燈節,再將蟹取出來食用,故名“看燈蟹”。此物珍重,友誼更珍重,故賦詩以謝。
書家文徵明
據考,文徵明得以“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成為明代“最精英團隊”翰林院的一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字寫得好。文徵明書風不僅享譽有明一代,在我國書法史上,亦是高山仰止。因存世“小楷多,行草書少”,歷來其行草只字片楮人皆寶之,遑論行草書的煌煌巨制了。
文徵明曾從父友李應禎(1431—1493)學書。李要求甚嚴,勸其力戒模仿古人,而應在研習古法的基礎上自創風格。故文徵明廣泛研習古代書家,除魏晉的鐘繇、二王之外,下苦功深入研習的主要書家還包括:智永、歐陽詢、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錯綜古人”,終成書法史上重要書家。
王世貞在談到文徵明的一本《千字文》時認為“于整栗遒勁中,不失虛和舒徐意致”,可適用文徵明的整個書法,嚴整、肅然、剛勁有力而又飄逸柔和、從容自然,這種書風的形成與他深入研習的古人書法有莫大的關系,恐怕也與他“和而介”的性情息息相關,他有虛和溫暖的一面,亦有耿直剛正的一面,比如在北京做官期間不近高官,回長洲后不訪過往官員等等,就此卷自書詩長卷而言,銳氣與鋒芒不掩,但仍有“虛和舒徐”之風神。
此卷行草書長卷,文徵明以頹筆放筆直書,看似天馬行空,龍跳虎躍,更近于草,然豐神遒逸,超妙不凡。跋語定其為“偉觀”,為“舉重若輕”,“氣象萬千”,自是確評。
如此遞藏有序的巨幅長卷,可寶也!

題簽

引首

局部一
畫心前有“風滿樓主人”葉夢龍所題:文待詔真跡。
畫心開首有“伯榮審定、葉蔗田珍賞章、林彰珍藏等收藏和鑒賞章。

局部二

局部三

局部四

局部五

局部六

局部七

局部八

局部九

后跋 局部一

后跋 局部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