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將矚目呈獻美國戰后大師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晚期巨作 《無題 XLVIII》,把這位偉大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重要作品首次帶到亞洲拍場。為隆重其事,蘇富比歐洲區主席Oliver Barker 特意拍攝專家導賞視頻,為大家介紹這幅作品背后的靈感和藝術源流。

《無題XLVIII》創于1983年,作品尺幅宏偉,構圖雅致,玲瓏剔透,是德庫寧繪于事業關鍵期的精品。在這段「專家視角」影片中,蘇富比歐洲區主席Oliver Barker 為您解構這幅臻絕巨作,闡述德庫寧如何在他的藝術生涯高峰邁入登峰造極、寧靜致遠的境界:
德庫寧最卓爾不群的特質,是他擁有長達五十年的非凡創作生涯。1983年是他晚年極具創造力的一年,他的藝術修為已臻化境,所用的抽象手法其形式風格新穎,內里卻隱藏了過去四十年的功力。
畫中游走著形態奧妙的黃色色塊,紅色線條在周圍婀娜起舞,仿佛發散自中心的白色區域,各種抽象形態構成一曲優美的舞劇,箇中卻處處展示出令人目眩神迷的高超技巧。
此畫極具收藏價值,適合專門搜集德庫寧作品的藏家,但同時與中國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與格哈德?里希特的畫亦是相映成趣,甚至可與畢加索、馬蒂斯的肖像畫作伴。能從一個顯赫私人收藏手上,購藏一幅如此罕見、出自這個時期的直幅巨畫,實在是機會難逢。
蘇富比歐洲區主席
Oliver Barker
德庫寧在四十年代發展出一種粗礪的抽象風而成名。經過五十載的創作生涯,這位大師后期的繪畫包含了綿延的力量和精湛的技巧,并擁有一開始令他躋身為抽象表現主義大師的特質——對創造、自由與冒險的堅持。
四十年代:
粗礪抽象風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
綻放色彩,為人熟悉的女性輪廓初現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抽象筆觸轉向濃郁豐厚

七十年代的鼎盛時期:
標志性抽象巨作

八十年代:抒情巨作

《無題 XLVIII》作于1983年,當年德庫寧的藝術修為已臻化境,此畫將他在巔峰時期全力創作的心血全部濃縮其中。作品的大小是德庫寧伸開雙臂所能觸及的高度和寬度,潔白的背景上舒展著清雋秀逸的線條和色塊,用色素凈,曲線優美婀娜,喚起觀者對馬蒂斯抽象剪紙的想像。

德庫寧以抽象筆法揮灑出輕靈曼妙的線條,從之前五十年的作品里大量的人體或風景形態中抽離出來,撩撥觀者感官。為了襯托線條的流暢姿態,德庫寧使用了淡雅、寫意的色彩。這種富含詩意的馭色造詣,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表現得最為讓人折服。

本作以富有質感的表面和活潑的線條,創造出一片視覺盛景,將觀者身心籠罩其中,同時反映藝術家已經領悟出自己的身體應該與顏料、畫布安然共處的心境。德庫寧將畫筆運用得仿如行云流水,溫柔的流轉間飽含韻律,每道痕跡都蘊藏著藝術家身體的節奏,叫人歡欣鼓舞,一氣呵成的寬闊筆觸長長地劃過畫面,生機盎然的紅色與明黃躍動不息。他把過去幾十年無數的風格嬗變和構圖仔細過濾,萃取出線條和色彩,把豐沛的創意淬煉成一幅充滿感染力的作品。
此畫創作期間,攝于工作室的照片顯示,顏料表層下有很多抽象形態,在作畫期間被消解,但同時又得到重生。結果,他八十年代的作品感覺率性散漫,令人聯想起亨利?馬蒂斯。簡練的用色則明顯從同是荷蘭人的皮特·蒙德里安身上汲取靈感,他的作品很多時候出現擬生物形態,令人想起阿爾希勒·高爾基,而高爾基對德庫寧整個創作生涯的影響極大。


德庫寧八十年代的作品雖然帶有抽象本質,但是他在開始創作時留下來的筆跡通常都顯示出人體的形態。面對空白一片的畫布,德庫寧會感到不安;他在畫布上迅速勾出記號,再將它們覆蓋,開始畫圖。在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他把這些記號當作定位和移位的原始標志,然后以線形圖案描出和凸顯這些記號。畫作即將完成時,他會減少顏色和線條的數量,采用大量白色構成簡單的基面,把紅、黃等彩色顏料覆蓋并模制出特殊的形態。觀眾很難分辨白色的顏料底下是否裹藏著其他顏色。
本作的構圖給人一種明亮樂觀的感覺,可見藝術家終于在身、心與媒材之間取得豁然開朗的平衡。它使德庫寧作品中的某些重要元素變得更加明晰,并且擁有一開始令他躋身為抽象表現主義大師的特質——即對創造、自由與冒險的堅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