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拍賣:4月23日丨10:30am
預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4月21-22日|10am-6pm
是次在「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大家」專題中,呈現來自旅美藝術家顧福生、夏陽90年代的4件經典之作,含括顧福生波特蘭時期之代表《毛頭姑娘十八變》、《有愿才相逢》,以及夏陽90年代以其特出「毛毛人」形象塑造的《男與女》、自我心境的寫照之作《野狗》,透過不羈的筆墨,刻畫一個時代中,生命的精神所向,與鮮活的藝術盛景。顧福生的世界永遠是超現實的,永遠在打破理性的限制后,讓幻想與夢境任意馳騁。顧福生是著名作家三毛「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我的道路」的恩師,是藝術家兼好友席德進口中「他的藝術,便是他奮斗之后所獲得的真實的果實」,也是文學家白先勇筆下「永懷赤子心」的人。

顧福生肖像
畢業于臺灣師大美術系、「五月畫會」成員之一的顧福生,在創作中大膽回歸「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從存在主義出發,將「身體」作為表達個人情感和現實情境的指涉,成為以現代主義風格描繪人像的特出藝術家。受席德進、趙無極等人的鼓勵,他先后赴法、美旅居,并接連在海外舉辦個展,活躍于國際舞臺。
顧福生(左四)與「五月畫會」成員
1990年他移居至波特蘭,并創作了是次上拍的《毛頭姑娘十八變》(拍品編號70)、《有愿才相逢》(拍品編號71),二作皆展于1996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人的變奏:顧福生六十回顧展」。是次上拍的兩件作品曾刊登于1995 年《哈潑時尚》雜志上
青春的吟詠:生命的華麗與熱烈

油彩 壓克力彩 畫布 | 一九九五年作 | 127 × 75.5 cm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951995年6月,《哈潑時尚》6月刊,第66期,第155頁1995年6月,《皇冠藝文雜志》6月刊,第496期,皇冠藝文中心,臺北,第46頁1997年,《人的變奏:顧福生六十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第103頁1995年6月3日至25日,「顧福生」,皇冠藝文中心,臺北1997年2月1日至5月11日,「人的變奏:顧福生六十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08年8月2日至24日,「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注:畫背貼有臺北皇冠藝文中心及臺北市立美術館之展覽標簽
《毛頭姑娘十八變》以紅衣女孩和金毛松獅犬為主角,題材為其油畫創作中之罕見,「狗」的出現影射著陪伴的意義,而毛頭姑娘的細致刻畫則反應藝術家對人物內在的深切表述。作品以張揚艷麗的紅彩描摹一位眼神靈動、衣著時尚叛逆的妙齡少女,飛揚的發絲與金毛犬柔順的毛發形成微妙的呼應。而女主角高挑的身材、手插腰側的模樣如有模特兒般的自信盎然,上挑的眉眼、腳踏滑板的姿態顯現無窮的青春活力和一顆躍動的心,訴說著正經歷十八般變化的青春年華。
左:顧福生《毛頭姑娘十八變》
右: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坐著的女人》,油彩炭筆 纖維板,約1940年作,137.3×91.4cm,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愛情的邂逅:藍色海洋的浪漫詩篇

綜合媒材 畫布 |一九九四年作 | 89.5 × 105 cmMixed media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941995年6月,《哈潑時尚》6月刊,第66期,第155頁1995年6月,《皇冠藝文雜志》6月刊,第496期,皇冠藝文中心,臺北,第44頁1997年,《人的變奏:顧福生六十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第75及108頁1995年6月3日至25日,「顧福生」,皇冠藝文中心,臺北1997年2月1日至5月11日,「人的變奏:顧福生六十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08年8月2日至24日,「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早在六十年代客居紐約期間,顧福生受美國藝術家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影響,進行拼貼創作,此手法一直延續至后期作品,《有愿才相逢》即使用花布拼貼和油彩、壓克力彩的涂繪。
左:顧福生《有愿才相逢》局部
右: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柿子》,油彩、絲網印刷油墨、拼貼于畫布,1964年作,167.6×127cm,勞森伯格基金會收藏
他特選一塊具海灘風情的花布為底進行創作,將波特蘭西北部海濱一帶的浪漫和暢想帶入。畫中二位主角以拼貼呈現,在天海世界中悠游,以近似波普藝術的重復性構圖,展現夢境與現實世界的雙重映射,營造漂浮游離感的同時,也令人物若具靈魂深處探索的怡然自得。而或正是在這超現實的景象中,顧福生得以放下現實身份與社會境遇的焦慮,無憂地表達自我。他那企圖奔脫世俗、追尋浪漫與夢幻的藝術情感,藉由人體的意象,展現出穿梭自在的生命旅程及繁花盛景。
夏陽是一位東方畫家,以特殊的毛筆、細線,滲入油畫中,傳達中國人寫意、抒情的格調,來撥動西方人的心弦??這些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景物,正是我們心靈生活的寫照。
作為「東方畫會」成員之一,夏陽自1963年抵達歐洲,便努力吸納西方多元的現代繪畫表現,他曾與摯友席德進興致勃勃地探討優秀的中國藝術如何能在異鄉獲得新生,其一句「你不要看輕了我們,中國的繪畫就靠我們少數幾個人來承先啟后哩!」道出他的凌云壯志。而在巴黎,他創作出最具個人特色的「毛毛人」,憑借從草書借鑒的連動短曲線條,構成極具動態的人物形象和場域張力,為其最特出并為人稱道的喻世表達。
蕭明賢、夏陽、席德進(左至右)1960 年代中期于巴黎咖啡館
群像的殊影:召喚靈魂的自由

壓克力彩 紙本 | 一九九〇年作 | 74.5 × 55 cm × 2Man and Woman (set of two pieces)Acrylic on paper | Painted in 1990
完成于1990年的《男與女》(拍品編號69)組畫中,藝術家幽默地透過幾何抽象的構型,還原男性與女性根本上的差異,又透過毛毛人的筆法,言說人之共通、召喚靈魂的自由狀態。畫中男性的形象,具培根《自畫像》的戲劇張力,臉部肉色的膚質肌理、拉長似軀體的塊面、人物短硬飛動的發絲以經典的毛絮狀線條展現,將形的概念轉為線和面的空間流動關系。而西方對于物體實質感的強調,亦在此化為線條運行的骨力,展現「透過軀體看到靈魂的本質化過程」。而女子畫像的面容更為鮮明具體,奢華的衣冠流露出她精致的打扮,呈現真實的靈幻「面容」。
左:培根《自畫像》,油彩畫布,35.5×30.5cm,1971年作,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藏 ?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右:夏陽《男與女》局部
夏陽藉由對人物平面化、抽象化的處理,從而呈現更為立體、飽滿的精神畫像,強勁的動感線條中將一種不安、赤裸的情緒完全展露,在冷調的背景色和張力密集的線條中形塑鮮活的生命語態。
超現實的視野:吹落繁星如雨的詩情
我的作品并非西方超現實派,我仍是中國的,著重一種精神性的寫意。
壓克力彩 紙本 | 一九九〇年作 | 69 × 134 cmAcrylic on paper | Painted in 1990
完成于同年的《野狗》(拍品編號68),描寫一只奔馳在樹林間的野犬,流動的線條勾勒出筋骨的輪廓,與樹干的生長形態相映成趣,呈現出返璞歸真的寫意趣味。而在繁復交迭的筆觸中,湖藍、寶藍、靛藍、紫羅蘭等豐富的同色系元素營造出一個如夢似幻的地點,黃色星點的花朵絢麗綻放,訴說著「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浪漫。在其中,奔踏的野狗在前行的道路上并未停歇,似正印證夏陽對藝術的精神性渴求:他于藝術道路上激勇向前,無論身處何方,都冷靜而感性地審視時代中的精神之相,以自由生命的刻寫,闡述了不羈而永恒的思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