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見大 眾美畢集——十硯齋明人詩翰扇面
日期:2021-04-12 16:03:50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小中見大 眾美畢集——十硯齋明人詩翰扇面
文/尹光華
建國初期,隨著時代更迭,江山易幟,文化藝術品開始有了一批新的擁有者。這一輪的藏家中有熱衷于傳統文化的干部,有知名的學者教授。他們有穩定的工作,較高的收入,廣泛的人脈,高人一籌的識見與能力。因為國民黨巨賈富豪的外逃,被遺棄與賤賣的文物藝術品幾乎無人問津,價格極為低廉,為那些有識之士提供了絕好的收藏良機。可以說是歷史機遇造就了這批新一輪的收藏家。他們中有北京的鄧拓、田家英、周培源、徐平羽等,廣州的朱光、吳南生、歐初等,上海則有王一平、徐伯郊、白書章等,四川、南京則有李初梨、陶白等。而十硯齋主人則是其中的一位。
上述藏家中,大多數人關注的是明清書畫。而十硯齋主人則能高屋建瓴兼及宋元名作及宋代碑拓與文房雅玩,他的十硯齋,就是因收有黃莘田等舊藏的十余方歷朝名硯得名的。因為收藏豐富,門類眾多,質量上乘,十硯齋一度曾是當地書畫界鑒定界前輩匯集之所,品茗暢飲,摩挲古物,縱論古今,書香墨韻,映照一室。

老人仙逝,其子雖創業有成,卻始終恪守家風,戒奢靡,遠玩樂,亦與乃父一樣,唯以欣賞收藏書畫為一大快事。為此他尋名師,結良友,研典籍,讀名作,更以余資購明清書畫數十件,與父親的舊藏共放異彩,十硯齋中又有了新的氣象。

因志趣相投,他與我結緣甚深,與嘉德亦有十余年彼此信任的頻繁交往,終于決定以其所藏明人信札書畫扇面五十余件襄助嘉德春季拍賣。由于遴選精當,質量俱佳,可讀可賞之精品極多。
其中陳道復畫扇,寫紅杏一枝,清妍秀絕,若沾雨露,如臨春風,對之令人神清氣爽。右方題詠暢達俊朗,詩書俱絕,自是精作無疑。
王寵行書三幀,樸茂古厚,精神氣局直入晉人之室。書界才俊,名不虛傳,不可小覷。徐霖、周天球、陳繼儒三家書扇,則如散仙臨空,花雨灑地,妙在動止自若,雄暢中有書卷之氣撲面。


其它如李流芳之《山村暮靄》、王石谷之《層巒曉色》,前者以氣魄奪人,后者以功力見長;惲南田、王武之《花石》,一逸宕,一艷美,悅目賞心,不可軒輊。值得一提的是朱瑛《陂塘晚坐圖》扇,寫暮靄空濛中一高士臨流遠眺,身后云樹橫空,拳石嶙峋,江南煙景,宛然在目。畫筆精工絕倫,與仇十洲風格神韻幾無二致。
朱瑛
陂塘晚坐
丙子(1636年)作
17×49 cm
1.《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一),京1-056,第1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2.《中國繪畫全集》第17冊,圖版50,第52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
3.《絹紙行旅—羅伊與瑪麗蓮 ·派普夫婦珍藏中國繪畫》,圖錄編號13,第50-51頁,鳳凰城藝術博物館,1998年。
4.《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壹),楊仁愷著,第10-11頁(注:近仇英),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
著錄: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壹),勞繼雄著,15頁(注:真跡),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上有“乾隆御覽之寶”,可見是清宮舊物;下鈐惠孝同藏印二方,知國初為惠孝同先生所藏。惠孝同藏明清名人畫扇多而且精。此扇曾入藏故宮博物院,遂影印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一冊)及《中國繪畫全集》(第十七冊)。后發還,裱邊有墨書“精品上上”字樣,估計是惠孝同所題。

左圖:惠孝同藏印
右圖:背后墨書
朱瑛畫市場僅此一見,是研究仇英及其傳人的重要資料,其價值及畫筆之精美自不待言。另一幅樊圻的江景也值得一提,同樣是精細的院體山水、峭壁入云,大江空闊,有士人坐輕舟容與煙水之間,用細筆寫清遠幽絕之境,亦是高手。是樊圻畫中精品,同樣不可置疑。
樊圻
赤壁泛舟圖
丁酉(1657年)作
16.5×49.5 cm
信札中可賞者更多,年代最早的是魏瀚一札。魏氏浙江人,明景泰五年進士,生年估計比沈周還要早些。札中談詩文倡酬之事,自是文人情懷,書亦雄厚酣暢,有顏(真卿)蘇(東坡)風韻,確非凡品。

魏瀚
與廷韶大人書
冊頁(兩開四頁選刊二頁)
24×11.3 cm
祝允明一札,亦寫詩文酬唱,借書索書之事。文人雅士不涉俗務,與魏瀚同一風格。書法傾斜倚倒有拙味,當是其中年所作。末頁左邊有“劍光閣”半印,可見是明中期無錫華云所藏。華云與蘇州唐伯虎、文徵明等友善,得諸公書畫甚夥。他的收藏,是此札可靠的又一保障。

祝允明
書札一通
尺寸不一,約23×12.5 cm(每幅)
晚明浙江名士屠隆,少即有才子之目,下筆千言力就,一生高傲自負,見有道之士,則謙恭有加,譽揚援手唯恐不及。十硯齋提供三札,皆致莊仲肩者。一盛贊仲肩之學識才具,表達認識他的欣慰之情。并勸仲肩不要侷守鄉曲,應該遠舉高飛,讓世人了解他的才能。并表示自己愿意寫信向各方推介“以作先容”。字里行間處處露出關切的熱情。

屠隆
書札一通
冊頁(三開六頁選刊四頁)
尺寸不一,28.3×14 cm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66-73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另一札則縱筆與仲肩談道。屠隆是儒者,然篤信佛學,似勝于對儒學的敬仰。估計仲肩亦是深通佛學經典者,故屠氏稱他“蕩滌身心”得“大豪杰地步”,但對他忽略生計,貧不能養親,提出學道亦應“以治生為務”的人性化建議。并愿意將自己家中余屋借給他安家,古道熱腸,令人感佩。三札俱行草,有斜風細雨,飄舉自若之概,唯前一札附一便條,小楷細字,大有晉人風度,功力格調非同一般,極為難得。
屠隆
書札一通
冊頁(四開八頁選刊兩頁)
尺寸不一,約28.5×14 cm(每幅)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74-75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本場中另有黃汝亨一冊,計二通八開,亦很少見。汝亨字貞父,浙江仁和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仕至江西學憲。博學有才,晚居西湖講學,最為明末史學家一代散文家張岱所稱賞,說他:“門人數百人,一時知名士,無不出其門下,為當時文章宗匠。”可見其影響之大。


黃汝亨
書札二通
冊頁(八開,選刊三開)
28×27.5 cm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78-84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此二札致某官,以西湖諸寺或廟產被豪者所侵、或殿宇衰頹,造殿刻經受阻等事請求支持公道。札中談晚明時兵匪之亂及水患天災,“紀法不行,民不聊生。”“廟堂肩背之憂,海內膏血浚削之苦”的種種境況,皆極為詳細而沉痛。信寫得極長,內容非常豐富,對研究晚明時事及黃汝亨其人至為重要。
而董其昌諸札,或致某官、或致陳繼儒、或致王時敏,有談公事者,有請托借舟渡江者,有因書畫未及完成致歉者,有請人惠賜名筆者,亦有購買古人名跡感嘆售價過高者,事無巨細,人情短長,都活潑潑隱現于字里行間。所謂“立此存照”,讀其信,約略可見其人。




其他如王榖祥致文徵明札,彭年致少泉札,王穉登致錢穀札,陳繼儒致董其昌札,內容與書藝,皆可圈可點。而王、彭二札都是王時敏之子王掞舊藏,則尤其值得珍視了。

陳繼儒
致董其昌書札三通
24.3×18.8 cm
至于莫是龍、李流芳、婁堅、文震孟諸人,皆以詩文書畫映照一代,識者自能知其可貴,恕不一一贅述了。


婁堅
書札四通
29×10.5 cm(每幅)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54-57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王穉登
書札二通
29×20 cm、27×10.5 cm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48-49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文震孟
書札三通
27×10.5 cm(每幅)、28.8×19cm
出版:《明清名人法書》(《明清書法叢刊》第一卷),江兆申編纂,第61-65頁,日本東京二玄社,1987年。
上述書札,或見于清人著錄,或為張學良、袁守謙等名人遞藏,或曾在二玄社出版。
部分出版物書影
很多扇頁與書札,保存精良,色墨如新,對之令人神旺,則尤可珍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