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拍賣:4月23日丨10:30am
預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4月21-22日|10am-6pm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知白守黑、墨骨清韻,傳統書畫誕生在黑墨白紙的世界中,以純凈之色書寫天地奇觀,而在當代,仍有藝術家回歸低限黑與白的藝術天地,以至簡至純的方式,展現世界的優雅、寧靜、純粹與至美。
是次呈現4位當代藝術家開拓色墨之限、展意藴之美的畫作,有享譽國際的藝術名家徐冰「以字塑形」、突破書畫同源精神的「文字寫生」系列大作、當代新秀石晉華的行為藝術「走筆」一展對生命的詰問、獨樹一幟的大家葉世強悠然知我的墨色大境、諾貝爾獎獲得者高行健對光影的敘事性感悟,皆以最為純粹的黑白色彩,訴說豐富無垠的精神世界。
Lot 73
徐冰
重游此地
墨 尼泊爾紙丨二〇〇二年作丨105×175 cm
Xu Bing
Revisit a Once Familiar Place
Ink on Nepalese paper丨Painted in 2002
出版
2007年,《突圍:海外中國藝術》,憲章出版社,米蘭,第91頁
2011年,《徐冰》,阿爾比恩出版社,倫敦,第214頁,圖13.8
展覽
2007年2月10日至8月26日,「行旅:山川大地與胸中丘壑」,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
2014年6月14日至9月14日,「釋放未來——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來源
臺北亞洲藝術中心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臺北亞洲藝術中心開立之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D 1,300,000 – 2,300,000
在中國文化中,筆墨和書寫是可以游戲的。『書畫同源』的道理誰都懂,但多是從筆法風格上談兩者的關系,而我在這兩者之間體會到的卻是符號學上的聯系。我發現。我用文字組合成山水:一座山、一片水、一棵樹。這些字符連起來就是一片皴法或點法。
——徐冰
作為享譽國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在逾四十年的創作中,持續以漢字作為視覺表達的起點,往歷史深探并將之與當代生活結合,其縱橫古今的先鋒觀點、創造性的思維為他樹立出眾的藝術地位。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項一一「麥克?阿瑟獎」,彰顯他對美學和語言符號學相結合的成就,名震中西。是次上拍的《重游此地》,作為徐冰2000年后「文字寫生」系列中元素豐富完滿、用筆精妙的代表,曾被選為其代表作參加200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行旅:山川大地與胸中丘壑」大展,此展匯聚12世紀至當代中國藝術佼佼者的精品,包含文征明、石濤等歷代大家,而作為當代中國藝術代表,徐冰以《重游此地》參展,彰顯作品所具的重要份量。以字代形:妙趣橫生,古韻出新
在完成于2002年的《重游此地》中,徐冰回溯三年前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寫生印象,特選取尼泊爾紙創作,以淡色著遠山、濃墨形近林、枯筆寫枝干、干墨畫土石、濕筆塑屋窯的豐富表現手法,呈現出我們眼前極具震撼力的文字山水景貌!徐冰巧妙「以字代形」,象形文字的「山」描繪山巒起伏,「白云」以清淺隸書二字書成,大量甲骨文型的「木」聚成林,「石」字或方正如斧劈皴、細長似披麻皴筆,形成枝葉扶疏、張弛有度的自然山水之景。徐冰極為用心且嚴肅地以筆韻和造型的變化塑造每個字的性格,與其自然的指代,讓看似荒誕的事物成為徐氏藝術理論化的系統,展現一種幽默的趣味,并讓人不得不為藝術家的智慧所折服。


上:梵高《背景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橄欖樹》,粉筆、墨 紙本,1889年作,49.9×65.1 cm,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藏
下:徐冰《重游此地》局部
徐冰也刻意在這新式山水間留下古書畫的提款形式,但在這,他寫是如日記般淺白又生活化的文句:「這里有一地豆子的顏色,但我不太清楚的是種了什么東西,一排排的非常整齊。我三十年前在這種山上種過地,我們那時種的是豆子,豆子抗汗容易活,和當地的人一樣。」回憶文革時期,徐冰曾上山下鄉參與勞作,生活的感悟亦在此成為他創作情感的流露,化為文字寫生的一部分。
透過文字的具象化呈現,徐冰以藝術構建起物與字的型態構造,更將自然和文化系統再次重新融合為一體,自傳統引領至當代語境,在新的視覺符碼中,如同故地重游般,再見水墨繪畫出彩的當代革新!

Lot 95
石晉華
走筆第一七四號
鉛筆、無酸卡紙、文件丨二〇一八至二〇二〇年作丨88×127 cm
Shi Jin-Hua
Pen Walking #174
Pencil, acid-free paper, document丨Executed in 2018-2020
來源
臺北安卓藝術
亞洲私人收藏
附:創作說明文件及臺北安卓藝術開立之藝術家親簽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D 90,000 – 120,000
石晉華為亞洲著名行為及觀念藝術家。其因自幼患糖尿病,需日復一日紀錄身體狀態并注射藥物,令其在日后展開接近宗教般虔誠而執著的藝術創作。他以鉛筆為素材創造的「走筆」系列,為其代表,極簡又深具哲思。作品曾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藝術銀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公共機構收藏。
2014年起,石晉華開始重復涂畫「OK」字母,完成了一件具有速度、重力感、并且融入日常語匯、紀錄「當下」的走筆作品。他在2018創作姊妹作「KO」系列,強調同一元素倒置所帶來的不同情緒。至2020年,如藝術家自述「疫情開始后,我終于能重新面對。2020年4月8日,我完成了《走筆第一七四號》。」《走筆第一七四號》以大寫的「KO」兩個字母為主體占據整個畫面,「KO」為英文「knock out」即「撃倒」的縮寫,用于搏擊運動中,當參賽者倒下時裁判的用語,創作中石晉華以強大的力度及持續不斷的線條,把紙張在運筆中撕裂,那些筆屑和裂紋,若個體強勁與外界努力對抗的痕跡,而畫面下方一只紅色鉛筆靜靜躺在地面,暗示人的存在。作品令人連結在生活中,我們不斷「KO」阻礙、以燃燒小宇宙般正面迎向眼前的挑戰,或有時也「被KO」,抑或追求在「OK」中繼續前行,實踐出「文字」本身在藝術中的力量與意義,別具深意。他以美術的永恒意境為依歸,同時投身于現代和傳統的藝術語言,發展出獨特的繪畫手法,以強烈的個性和深邃的精神境界打破成規,對藝術的絕對追求超越一切。——香港漢雅軒策展人張頌仁
遺珠藝魂,時代中的個人精神
葉世強1926年生于廣東, 1950年入讀臺灣省立師范學院期間便已獲中央日報的大力贊譽。其作將書畫的筆墨韻味、形式美的新寫意風范,以及禪道的思想充分結合,發展出畫風純粹、悠然致遠又深具精神性的作品。
葉世強生前僅在國父紀念館及少數私人場所發表過作品,并罕為釋出其作,而在他過世后,漢雅軒畫廊負責人張頌仁在2015、2016、2019年分別為其策劃「入勝」、「獨立異行的葉世強」、「海天無垠」等個展,其作后陸續見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臺北當代藝博,令這位走過二十世紀、而堅持獨我人生的時代遺珠藝魂,散播遠揚。
2015年香港漢雅軒畫廊舉辦葉世強「入勝」展覽現場是次上拍的《江楓漁火對愁眠》、《鼠來寶》創作于葉世強藝道大成的晚年時期,由藏家直接向藝術家所購得,悉心收藏逾13年,珍稀特殊之意不言而喻。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Lot 98
葉世強
江楓漁火對愁眠
彩墨 紙本丨二〇〇八年作丨69×137 cm
Yeh Shih-Chiang
Maples and Fishing Flare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丨Painted in 2008
來源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估價 ESTIMATE:
HKD 180,000 – 280,000
葉世強善以長幅畫紙展現具精神意境的畫面,《江楓漁火對愁眠》以水平構圖將景象橫向推至無限之廣,并妙用留白的空間構想,流露出簡明而曠遠的禪味。下方的一葉漁舟以書法運筆造勢,頭戴斗笠的垂釣漁翁以細筆勾畫,展現出藝術家對輕重相衡、深淺得宜的精煉把握。
葉世強自1975年起十分鐘愛古琴演奏和制作,并受音韻錚琮節奏之啟發,在《江楓漁火對愁眠》中,以畫中之詩,展現抑揚頓挫的節奏感
畫作上半出自唐代張繼《楓橋夜泊》的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飛舞譜寫著古琴曲目「秋江夜泊」中的大氣與寧靜,點的短停與線的交織猶如絲竹管弦之交錯盎然,形成抑揚頓挫的視聽感受,片片楓葉飛紅以或橫掃或輕點的筆觸,營造出意象的美感。呼應藝術家立于自然、取乎心境而發至筆端的藝術信仰,以詩畫一體的翰墨情韻,透過至簡之景展現至深之境。童趣真情,鼠來富又飽

Lot 97
葉世強
鼠來寶
彩墨 紙本丨二〇〇八年作丨69×137 cm
Yeh Shih-Chiang
Treasure Bringing Rat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丨Painted in 2008
來源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估價 ESTIMATE:
HKD 150,000 – 250,000
《鼠來寶》在刻畫上極為精要簡練,油罐以率真的兩筆一氣呵成,罐身添以紅墨標注紙糊,上書一略被磨去些筆畫的「油」字,返還出生活化的真實感。藝術家并以精妙的簡筆潤墨,一動一靜、一高一低的視角構圖,塑造出兩只小鼠神氣活現的靈動姿態。并詼諧題詞道:「鼠來寶,鼠來富,鼠來要什么有什么」,充滿童趣天真的口吻俱是對生活中點滴事物既新奇又歡欣的心態,展現對富足美好的真摯祝福。
Lot 96
高行健
影
墨 紙本丨二〇〇四年作丨104.5×113 cm
Gao Xingjian
Shadow
Ink on paper丨Painted in 2004
來源
臺北亞洲藝術中心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臺北亞洲藝術中心開立之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D 120,000 – 180,000
當我閉上眼睛,我試著去看東西,在黑暗中,仍然有色調,有光環,是可能存有視覺的。我試著捕捉那些幾乎看不清的影像——一幅畫就此開始。——高行健
作為2000年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在文學成就光芒震爍之時,同步發展水墨藝術,將東方意境與西方抽象思維結合,從當代人的現實境遇中出發,呈現心象世界的內省深度。2003年法國馬賽市舉辦「高行健年」系列活動,2015年歐洲的巡回大展中,其六幅巨作為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永久典藏并展出,彰顯其備受矚目的藝術成就。
完成于2004年的《影》,結合了水墨的流動特性和攝影的焦距鏡頭感,將人物剪影置于縹緲的場景中,原本單色的水墨形變成多維的空間,如同其發自內心深處的禪意景觀,呈現出獨特的「內在視角」。身處在其中的人,雖孑影獨立,卻在深沈的墨色中顯出一份堅韌、不屈的力量,高舉的手臂流露出對光明的深切渴望,生發出文學的敘事美感,傳遞對生命的真切感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