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早在西漢時的《歷書》就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又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唐代詩人杜牧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將牧童幾乎化身清明的代名詞,牧童這一形象也多數為騎牛的童子,被廣泛應用到畫作、瓷器紋樣上。
清明在古代詩詞中總是被描寫成下雨的情景,除了杜牧的《清明》,趙令畤在《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中寫“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等等,都寫清明時節的雨。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稍多,也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農諺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等,來催促人們抓住好時機春耕春種。

清明踏青由來已久,南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日,都市人出郊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園囿之間,杯盤酬勸,抵暮而歸。”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與親朋好友野餐,親近自然。清明時節踏青有助于吸納大自然生氣,驅散身體的寒氣和抑郁的心情。


清明還有插柳的習俗,柳在古代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之意,觀音菩薩的凈水瓶和楊柳枝,可以救人脫難。也有人認為民間戴柳和插柳是為了紀念神農氏。表面上看各地對插戴柳枝的解釋紛繁多樣,但其實質并無多少差別。尋求身體健康、生機勃發乃是民眾在清明時節插柳 、戴柳的根本動機。

清明還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祭掃的習俗據傳承于古代帝王祭祀之禮,后民間紛紛效仿,在唐代,清明祭祀才逐漸形成定制。到宋代,朝廷做出了帶有某種強制性的規定,在寒食、清明的三日內,各地均須祭掃陵墓。屆時無論官員士庶,都出城祭掃。于是清明祭祖掃墓漸漸演變成為我國一種固定的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span>

農歷三月,寒食清明,連翩而至。寒食節通常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寒食節相傳起于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悼念介子推,古代寒食節的主要活動是禁火三天 ,吃冷食,這種冷食,也因時因地有所不同。江南一帶有清明時節吃青團的風俗,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吃馓子的習俗,馓子古稱“寒具”。據說宋代“網紅”蘇軾就很喜歡吃馓子,并為此寫下了《戲詠馓子贈鄰嫗》的詩句。

寒食、清明蕩秋千也是由來已久,從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可以看到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官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痹谔拼辉诤呈幥锴н€是一件遺憾的事,李隆基就在《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中寫道:“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馬上廢秋千?!币虼烁袊@“今歲清明行已晚”,只好期待“明年寒食更相陪”。在宋代蕩秋千還是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慣例,如《宋史·禮志》記載:“上元結燈樓 ,寒食設秋千,七夕設摩喉羅。”宋代郭祥正也在《臨江春晚》詩中所述:“清明將近見鞦韆(秋千,古代多寫作鞦韆)”具體為何要在寒食、清明蕩秋千,真實含義已無從查證。

無論是踏青、祭拜還是插柳、蕩秋千,清明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生機盎然的日子。我們贊美生命的萌發,也追思生命的逝去,在對生與死的感悟中,也會更加珍惜眼前的大好春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