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紐約時報》筆下的林語堂
日期:2021-04-09 16:56:52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蘇東坡:《紐約時報》筆下的林語堂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拍賣:4月22日 | 10:30am
預展:4月18-20日 | 10am-8pm
4月21日 | 10am-6pm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自2020年春季拍賣起,中國嘉德連續兩季推出「故紙清芬見真如——林語堂手跡碎金」,均得到廣泛關注。今春得蒙藏家信賴,將所蓄林語堂先生故物和盤托出。此套藏品浩瀚、內容豐富,作品數量與時間跨度,均為市場僅見。此間得窺林氏學術旨趣、交游行止、情感糾葛,故紙清芬間時有靈光閃爍??芍^1949年后林語堂文獻的珍貴史料,亦是其“幽默與性靈”的絕佳范本。
自從1935年和1937年林語堂的頭兩本英文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藝術)在美國暢銷爆紅之后,作為名作家的語堂就常為媒體報導??箲饡r期,他也常在主流報紙期刊上面,努力為中國發聲。“西方媒體中的林語堂”可以成為一個課題,研究西方人透過語堂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西方文藝界并沒有忘記語堂,例如200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館辦了一場語堂舊藏書畫的展覽,并且為展覽出書:《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兩腳踏東西文化:林語堂,一位現代的文人)。書中的導言一開頭就介紹語堂說:“中英文寫作都好到一個地步,能讓沉淀于一種語言中的奧妙與靈光,超脫翻譯,化身為另外一種語言,林語堂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頭一人?!保?span style="color: rgb(52, 102, 113);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family: Optima-Regular, PingFangTC-light; font-size: 14px;">“…the interim he wrote prolifically to introduce China to the West, becoming the first pers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o write so well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at the subtlety and flair embedded in one language is beyond translation into the other”.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 New York,2007 P.11。)
紐約大都會藝術館2007 年出版的畫冊《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兩腳踏東西文化:林語堂,一位現代的文人)。該畫冊的封面為張大千題贈林語堂的《峰晴隔雨圖》。我們再回到二十世紀。1972年,語堂正要出版漢英詞典之際,《紐約時報》名記者、亞洲問題專家杜爾奵(Peggy Durdin)特別親赴香港,專門訪問語堂。這大概是語堂生前最后一次接受該報的采訪,以后就是1976年報導語堂的喪禮了。訪問后,杜爾奵在1972年11月23 日的《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詞典的分析報導,一篇是語堂的訪問記,由報紙第二部份的頭條橫跨數頁,可見該報對此事的重視程度。詞典的報導題為《Finally,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當代中文詞典終于誕生了);訪問記題為《Unpedantic Chinese Lexicographer:Lin Yutang》(林語堂:一位無學究氣的詞典學家)。語堂很喜歡杜爾奵的文章,未發表前一周就得到通知說:“該篇已登在Section II 第一版,很重要地位…文字極生動…講我為人瀟灑,立志不做官。”

此信札提及《Sunday Post Herald》報導《New York Times》記者 Mrs. Durdin對林語堂采訪。
林語堂《手跡碎金》中收藏了這兩篇報導的珍貴原始剪報(見第一冊之一,特藏中的文獻3.11)。我們從這兩篇報導中,可以見到西方媒體對語堂和這部詞典的推崇,以及鮮為人知的語堂對漢字改革-- 包括簡體字和漢字拉丁化的看法。中文世界似乎對此一重要報導所知不多,我們在此做一些介紹。

美國《紐約時報》一九七二年報導林語堂(剪報原件)《Finally , 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當代中文詞典終于誕生了)美國《紐約時報》一九七二年報導林語堂(剪報原件)《Finally , 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當代中文詞典終于誕生了)
“集作家,學者,教育家,人文主義者于一身的林語堂博士,為世界上中英這兩個最大的語言團體,說中文和說英文的人們的溝通,打造的一座里程碑”。(“…A mileston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linguistic groups, the Chinese‐speaking and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has been reach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by Dr. Lin Yutang, author, scholar, educator and humanist.”)
然后介紹這部新作的兩大創新。一是以“詞”而非“字”為重心,二是發明了用英文字母表達四聲的方法,方便打字,不用傳統標示四聲的符號或數字。文中還將語堂發明的“中文字母”--上下形檢字法--放大后照相制版注銷,也注銷四個漢字“媽麻馬罵”解釋漢語的同音的四聲,漢字各異,意義也大不同。并且刊出“藝”與“藝”兩字,以示將十九畫的繁體字簡化為六畫之便,還加上了“表”這個字在詞典里的照相制版。在《紐約時報》版面上出現這些大型漢字,當屬空前。(見上圖)這篇報導對中文和詞典的解釋非常專業而且詳盡,一般西方民眾恐不易吸收。但這是一份給高級知識分子看的報紙,讀者應該有能力理解與欣賞這篇深入的跨文化的分析。事后語堂在信中曾解釋說:“…與杜爾奵素不相識,但她能說國語,生長在徐州,熟悉中國事務。難怪杜爾奵能寫出這么一篇類似漢學家才寫得清楚的跨文化文章!”

語堂年輕時就開始推動漢字改革。1917年,語堂先生任教清華大學時,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漢字索引制說明》,批評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法,提議以筆畫分類。這篇文章由北大校長蔡元培和語言學家錢玄同作序。語堂時二十三歲,以后還繼續努力,直到推出他的漢英詞典。(關于語堂一生的漢字改革工作,以下文章有簡單扼要的綜覽:陳守荊《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半世紀的醞釀 》收錄于陳煜斕主編的《走近幽默大師》論文集中,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語堂的漢英詞典中有多種索引,包括繁體簡體字的對照表。記者因此詢問年輕時就推動漢字改革的語堂的看法。不意語堂沒有站在捍衛繁體字的衛道人士那邊,他說:“我贊成毛先生減少漢字總數并且簡化漢字書寫的運動”。原文為 “I approve Mr. Mao's movement to cut down the total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simplify the writing of them”。問到是否支持將一至三十二畫的漢字用西方字母羅馬字化,語堂說:“是的,我看不出如果不采用拼音文字,我們怎么能夠讓漢字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資產而在當代世界生活。”原文為“Yes, I don't see how we can make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property of every Chinese and 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with out adopting phoneticized script.”
《紐約時報》在這篇活潑愉快的訪問記中,側寫語堂這煙不離手接受訪問的七十七歲的“年青人”。主要說他熱愛生命,平易近人,目光炯炯,沒有老學究的迂腐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文里回顧了語堂的一生,幾乎是一篇語堂小傳。
美國《紐約時報》一九七二年報導林語堂(剪報原件)《Unpedantic Chinese Lexicographer:Lin Yutang》(林語堂:一位無學究氣的詞典學家)。文中最后說,假如從一個人仰慕的對象是誰,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的話,我們可以從語堂最仰慕的蘇東坡來了解語堂。這位飽學的記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引用語堂在其作品《蘇東坡傳》序言里對東坡的評價,來評價語堂,說他是:(以下譯文根據《蘇東坡傳》遠景出版社的宋碧云譯本。原文以wag描述東坡,該字與joker(愛開玩笑的人)同義,因此我們以“愛開玩笑的人”取代宋譯本中采用的“小丑”一詞。)?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 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行動勇敢,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像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一生最崇拜蘇東坡的語堂,看到這樣的評價,猜想他會發出會心的微笑,說作者是“知我者也!”。他也高興的在12月1日的信中告訴秘書陳守荊這件事,但他卻異常謙遜的說:“這篇報導文字優美警要,是一篇知人論世,托出本人性格的好文章。后引我的總述蘇東坡性格,未免過譽,擬于不倫,只說是我的景慕向往蘇東坡的意思。”
紐約時報文中稱語堂「蘇東坡性格,未免過譽」。作者擬另作一文給《New Yorker》雜志的「Profile」(速寫欄,該欄所寫「限于有功于世之人。不想得此榮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