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拍賣:4月23日丨10:30am
預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4月21-22日|10am-6pm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丨展覽廳5FG


趙無極肖像
萬物躍動,神光照人
趙無極70年代問鼎國際抽象巔峰之作《21.01.76》

油彩畫布 | 一九七六年作 | 73.5 × 92.5 cm
Zao Wou-Ki
21.01.76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76
出版
1978年,《趙無極》,昨日與今日出版社,巴黎,第268頁,圖版第219號
1979年,《趙無極》,瑞佐利出版社,紐約,第268頁,圖版第219號
1986年,《趙無極》,藝術圈出版社,巴黎,第268頁,圖版第219號
來源
2014年12月7日,臺北羅芙奧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72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附:趙無極基金會開立之作品證書
注:此作將收錄于由梵思娃.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數據提供/趙無極基金會)
自亞洲,宛如一條巨大的黑色泛黃的游魚,穿越亡靈國度以降??趙無極的長河是以光照賦予多元的命運,飽食敵對的能量傷痕累累,可是,這河流從來不曾孤寂地形影相吊。因而它綿亙的流程抵達我們今朝。

《21.01.76》即誕生在趙無極事業、生活光彩奪目之特殊年份,展現了這一關鍵時期他重要的藝術成就和創作蛻變。作品一經問世,即被學術界賞識,相繼被收錄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藝術家三本重要個人畫冊之中,添舉足輕重的收藏價值。展現出趙無極以嶄新的風格重新定位自我、用純凈的超然心境回歸繪畫本心,成為問鼎全球抽象大師地位、具美學與精神意義的巔峰手筆!
我希望在畫中表現虛空、寧靜、和諧的氣氛,表現一種氣韻,我喜歡心手相應的自發效果。
《21.01.76》的畫境若一場色彩的奇遇,趙無極在此大膽將畫面分為兩個時空,并在四邊細心鋪陳,使作品既帶有克利(Paul Klee)大筆的純真,又兼具特納(William Turner)的速度感。右側邊沿可見秋香綠彩以氣泡狀的紋理突顯自身;右下的重彩若營造山石相迭及海浪的波動,上沿突出一抹藍彩指涉天境,展現出與「狂草時期」截然不同的開放式構圖,他不再將力量凝結于畫面正中心,而是大膽地擴散,將畫面結構鞏固于四周,反映藝術家心境的豁然開朗,不執著于「唯我」之心,呈現一派釋放自由的「無我」之境。
而與前景綠色基調相對的是后方燦如烈日輝升般的暖橘色彩,為畫面添加了直達心底的暖意,令人聯想起印象派名家莫奈(ClaudeMonet)《魯昂一景》(Vue deRouen)中的暖意。趙無極透過色光的融合在橘黃色彩的鋪陳中,展現色彩無限的生命力,交錯的筆觸如同吹向天際的綠葉,伴隨狂風飛舞,歌頌著新生,一展不懼未來的挑戰、不念過往的風雨,一如襲卷畫面的色彩風暴,以鮮活的生命力向著天際昂揚奔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1.01.76》畫面中央,趙無極利用綠色筆觸的「顫動」營造出重影般的特殊效果,在整幅畫面中卷起一場色彩的風暴,猶如跨越地域的「蝴蝶效應」,以振翅之力,掀起擎天撼地的狂風驟雨。縈繞其中的黑彩從中脫穎而出,迅疾的筆速營造出狂風般的速度感,若「潑墨」般的筆法展現出色彩的流淌,迸射出生命的能量,方寸之間,扭轉星移。「至小無內,至大無外」,趙無極以色彩的循環和筆觸的交鋒建立一個時空湮滅的視覺場,畫作恰如北宋詩人秦觀的傳世名句所述:「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上:趙無極《21.01.76》局部
下:趙無極《08.11.79》,油彩畫布,90×116.7cm,1979年作,2020秋季拍賣會成交價:4960萬元港幣
神采蕩漾,意蘊盎然
趙無極水彩的華彩詩篇
我花好幾小時來觀察這些長方形的色彩,間雜著線條和符號,我為他運筆的自由和畫面洋溢的輕盈震動的詩意震住了。畫面因他善于營造空間而顯得遼闊無比,從這繪于多重空間的符號中,誕生了一個世界,令我目為之眩!
在趙無極早期創作中,水彩一直是與油畫并行的重要藝術形式,令其得以一面脫離傳統繪畫的枷鎖,又可透過水彩與水墨的近似之處,探索中西融合之道。是次呈現兩幀分別作于1954及1961年來源有序、意義非凡的水彩佳作,由甲骨文和狂草時期的不同繪畫語匯,自無極華彩的浪漫詩意和大氣無垠中指引生動的視覺暢想。

美國著名設計師特里格珍藏之無極華彩
完成于甲骨文時期首年的《無題1954》來源有序,早年為有「美國香奈兒」之稱的著名設計師特里格(Pauline Trigere)收藏。出生法國、名震歐美的特里格,是50年代叱咤風云的時裝設計師,知名女星伊莉沙白.泰勒(Elizabeth Tayler)、摩納哥王妃葛雷斯.凱莉(Grace Kelly)都是她的忠實顧客,特里格非常欣賞趙氏筆下華美、妙想的視界,是次呈現的《無題1954》即為其畢生珍藏之一,作品直至她過世方始釋出,使之別具意義,并見證趙無極藝術無國界的魅力。

盎然古意,詩情音律
他由三千年前古中國凝煉的文字線型中,尋找那沉默的生命,那深暗的畫面總是透出一些微光……如繃緊的琴弦寂然中聚滿了等待溢出的樂音。
步入甲骨文初期,趙無極將描寫自然和飛禽走獸的甲骨文字作為發想對象,以抽象恣意的筆法進行轉譯再造,令原本銳利挺拔的直劃式文辭符號,呈現粗淺不一、具輕重緩急的靈動樣貌。如見于此作正中的紅日和周圍多個由「鳥」、「木」、「川」等變幻而成的符號造型,隨筆觸的律動逐漸伸展、彌散、連結,在曲直變化間跌宕起伏,栩栩活化為自然萬物,自由漫步于詩意的色彩空間中。


趙無極《無題1954》
趙無極更靈活運用水彩暈涂和干擦的技巧,邊界以實彩涂染、中心處筆觸靈逸翩飛,蒼勁的棕褐色和清淡的天藍色交融出豐富的層次變化及斑駁,似一悠游于歷史長河的詩人,吟誦著天地的壯麗和蒼茫,而與符號應運相連的橘黃、土黃、石綠等明亮色彩則繞之而生,迸發無窮的生機。象形文字承接了本身的指涉含義,更注入了生命流動的氣息,如琴弦的錚琮音律,奏響詩情的華章!
無極氣韻,
比利時畫廊珍藏再現

步入60年代,其水彩創作已自成一格,趙無極有意識地以光影、水氣的微妙透視感營造畫面,強調色澤的透明與構圖的流動性,在奔放中見寧靜深遠的雅韻。完成于1961年的《無題》即為其不可多得的一件大尺幅水彩之作,作品最早由比利時的Dobbelhoef畫廊收藏,此畫廊在1978年曾為趙無極舉辦個展,當時比利時著名的《新聞日報》稱趙氏為「集合東方傳統和巴黎畫派,展現出動態表達和豐沛情感的藝術大家」,足見其所受的認可和贊譽。屬于「狂草時期」的《無題》為其該時期藝術成就的極佳例證。

在此作中,趙無極以不同的水份含量進行顏料稀釋,使之現墨色五分的多重渲染效果。更以經典的聚散構圖,孕育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中所描述「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蒼茫與氤氳。如作品下方凝聚處現時而鋪染、時而點墨的變化,層層遞進的草書筆法,激蕩出驚濤萬頃的氣勢,而在此間,幾縷寶藍和絳紫的霽色煙霞緩緩飄升,牽動著玄妙的光色流變。畫面疏密有度,在空間的張弛中蘊含了無限的生機,展現正待撥云見日的泓澄放光。


筆通造化,墨法由心
趙無極的東方氣韻

對趙無極而言,東方的墨筆神氣是貫穿其畢生創作的重要元素。至90年代,技藝臻至爐火純青的他,游走在油畫和水墨兩大創作中,相輔相成,完成于1994年的《無題》即為其自抽象的現代性成就水墨靈逸之相的力作。
早年在杭州藝專求學期間,趙無極曾深入接觸水墨繪畫,又因自幼跟隨祖父學習書法,景仰米芾、趙孟俯等大家,故自然地「以書入畫」,并將油畫創作的抽象意識帶入。《無題》一作,以中央的兩道主軸線貫穿東西,形成趙無極經典的「山脊式」結構,筆勢經由連貫的提筆、頓筆鋪展,縱橫間帶出草書之瀟灑,造就抑揚頓挫的無盡變化。當中的留白如同浮動的云層,緩緩滲入連綿起伏的山脈間,形成「虛中有實、實中帶虛」的空間感,從而達到自在無窮之境。
作品似山水之延伸,而在格局上更勝山水,以抽象的律動打破了景象的單一性,并在空間和意識上作出雙向的縱深拓展,正如法國詩人米修(HenriMichaux)對趙無極的評價:「他畫云的呼吸,他的山巒是墨的游戲。以無形蘊有形,尺幅之內可有無窮天地。」
同場亦帶來趙無極的系列版畫作品,形姿各異,為收藏之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