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傳統與當代完美糅合的佼佼者——周春芽
日期:2021-04-02 11:26:03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將傳統與當代完美糅合的佼佼者——周春芽
文 / 李國華
周春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最早進入繪畫藝術形式探索的當代畫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藏族”系列、“太湖石”系列、“綠狗”系列、“桃花”系列和“豫園”系列。在繪畫中,他關注個人感受及個人表現的方式,使得他在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探索后,成為所有繪畫領域最自由、最能反映藝術個性的藝術家,亦是把傳統和當代糅合得最好的少數幾個藝術家之一。周春芽在 1987 年曾留學德國,國外的生活及學習經歷讓他對于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油畫技法有了全新的認識。早在 1990 年代,周春芽就開始著手創作石頭系列,他借助全新的技巧對中國山石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石頭是重要的代表元素,是文人畫的幾個主題之一,古時文人畫“梅蘭竹石”以明志,尤以畫石頭代表自己的風骨。北宋時期,士大夫繪畫潮流興起,他們喜好文學書法,以詩書入畫,強調不帶功利性的抒發自己的高尚情懷,不單純注重追求表面形似,更加注重畫家自身的修養和主觀情感,其中代表性畫家有蘇軾、文同、米芾等,表達文人志趣的水墨繪畫被稱為“文人畫”。對周春芽而言,中國傳統藝術相當于內在的個性、韻味,追求寫意及意境,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注重內心、個性、情感表達,在這一點上二者是相通的,也是契合的,他的石頭系列就是透過獨特的技法(色彩、筆觸)把這兩個藝術傳統融合起來,從而有了全新的一種的視覺享受。
《巴朗山石》是周春芽完成于 1994 年的創作。在這幅繪畫中,與古典色調迥然不同,周春芽大面積的使用了褐色,讓冷如金屬般的光澤,散發出詭異、神秘而又燦爛炫目的色感。松動又精確的筆觸,充滿跳躍的節奏感,讓原本簡單的石頭形態紛繁復雜,明暗冷暖變換不定如空氣一般穿行在形體和景觀的縫隙中。而間錯于色塊之間如鋼筋一般強勁有力的線條,是干擾、又是提醒和強調,在寧靜的造境中放射出十足的任性甚至放縱,反復地強調又不斷地干擾,在靜謐之中注入了永不停息的動感。與藝術家經常描繪的太湖石不同,這塊石頭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鄉四川巴朗山寫生尋找到的靈感,也因此,這塊石頭更具韻味和生氣。在畫面中,這塊山石作為藝術家表現的對象,熠熠生輝,光焰奪目,呈現出的堅韌而又婉約的性格。這是性格的轉變,是主觀造境對客觀物象的強大駕御和驅使,也是藝術語言對物象本身性格的逆向實踐。
周春芽 綠狗 布面油畫 149×120cm 除了山石以外,周春芽十余年間,創作了幾十幅“綠狗”系列作品。被刻畫的狗擁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姿勢。“綠狗”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模糊、曖昧的場景是這種象征不確定的延伸,暗示了現代人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危險。其實,“綠狗”在某種程度上正象征著作者自己,它的形象以及所處的場景實際上都是文化性格及現實生存境遇的投射。在四川畫家紛紛赴京尋找發展的那個年代,周春芽選擇留在成都。孤獨有時候是一種平靜。北京也許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市場。但那不是周春芽關心的。藝術家本就不應該一味關注市場。創作,成都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成都的生活是平靜而又悠閑的,在這種舒緩的創作節奏中,只有“黑根”是最好的伴侶。藝術家也將所有大膽離奇的想象賦予了這條狼狗。直到 1999年,“黑根”病逝,難過至極,一年半中無法提筆作畫。 “黑根”離開之后,他認為自己應該更加熱愛生命,喜歡生命旺盛的東西,他說到: “春天在成都附近的桃花山看桃花時,那滿山遍野的粉紅色,流淌著讓人血脈賁張的妖冶,讓我感到原始生命力量的律動。于是,我開始構思桃花系列作品。我描繪的就是‘色和情’——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絢爛的桃花與野合的紅色男女人物奇異地并置,這種組合消融了人類與自然的阻隔,也模糊了罪惡與道德的邊界,在一種流動的色彩情緒中放縱著真誠而本能的幻想,在一種宏大的場景中將人的自然屬性徹底的釋放、引爆——溫和而暴力!我的繪畫不是現實的實證,也不喜歡婉轉的隱寓和深沉的象征,我喜歡把那些掩藏在我們內心最底層而又最本質的東西干凈利落的導引出來,畫畫就是過癮!藝術學道德與社會學道德是兩個概念,雙方互相指責同時又互為成立的理由,與其當一個社會倫理學家,我更愿做一個正常人,說出正常人想說的話——但這種簡單和真誠在世故者看來,的確又是一種驚訝和意外。‘潰爛之處艷若桃李’,反話正聽,這句話卻是對我繪畫的最高評價。” 確實,周春芽對生命的感悟是身臨其境的,他在整個創作里程中也一直充滿了這樣的智慧。他經常用逆向的修辭方法,達到美學的生疏和哲學的玄想,這也是天真任性的表現方式,表現欲與表現力在一個對立的話語情景中輕松地達到平衡,這無疑是高難度的。而也因此,他實現了自我和藝術生命的不斷綿延和迸發。

文 / 李國華
周春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最早進入繪畫藝術形式探索的當代畫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藏族”系列、“太湖石”系列、“綠狗”系列、“桃花”系列和“豫園”系列。在繪畫中,他關注個人感受及個人表現的方式,使得他在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探索后,成為所有繪畫領域最自由、最能反映藝術個性的藝術家,亦是把傳統和當代糅合得最好的少數幾個藝術家之一。周春芽在 1987 年曾留學德國,國外的生活及學習經歷讓他對于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油畫技法有了全新的認識。早在 1990 年代,周春芽就開始著手創作石頭系列,他借助全新的技巧對中國山石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石頭是重要的代表元素,是文人畫的幾個主題之一,古時文人畫“梅蘭竹石”以明志,尤以畫石頭代表自己的風骨。北宋時期,士大夫繪畫潮流興起,他們喜好文學書法,以詩書入畫,強調不帶功利性的抒發自己的高尚情懷,不單純注重追求表面形似,更加注重畫家自身的修養和主觀情感,其中代表性畫家有蘇軾、文同、米芾等,表達文人志趣的水墨繪畫被稱為“文人畫”。對周春芽而言,中國傳統藝術相當于內在的個性、韻味,追求寫意及意境,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注重內心、個性、情感表達,在這一點上二者是相通的,也是契合的,他的石頭系列就是透過獨特的技法(色彩、筆觸)把這兩個藝術傳統融合起來,從而有了全新的一種的視覺享受。
《巴朗山石》是周春芽完成于 1994 年的創作。在這幅繪畫中,與古典色調迥然不同,周春芽大面積的使用了褐色,讓冷如金屬般的光澤,散發出詭異、神秘而又燦爛炫目的色感。松動又精確的筆觸,充滿跳躍的節奏感,讓原本簡單的石頭形態紛繁復雜,明暗冷暖變換不定如空氣一般穿行在形體和景觀的縫隙中。而間錯于色塊之間如鋼筋一般強勁有力的線條,是干擾、又是提醒和強調,在寧靜的造境中放射出十足的任性甚至放縱,反復地強調又不斷地干擾,在靜謐之中注入了永不停息的動感。與藝術家經常描繪的太湖石不同,這塊石頭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鄉四川巴朗山寫生尋找到的靈感,也因此,這塊石頭更具韻味和生氣。在畫面中,這塊山石作為藝術家表現的對象,熠熠生輝,光焰奪目,呈現出的堅韌而又婉約的性格。這是性格的轉變,是主觀造境對客觀物象的強大駕御和驅使,也是藝術語言對物象本身性格的逆向實踐。
周春芽 綠狗 布面油畫 149×120cm 除了山石以外,周春芽十余年間,創作了幾十幅“綠狗”系列作品。被刻畫的狗擁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姿勢。“綠狗”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模糊、曖昧的場景是這種象征不確定的延伸,暗示了現代人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危險。其實,“綠狗”在某種程度上正象征著作者自己,它的形象以及所處的場景實際上都是文化性格及現實生存境遇的投射。在四川畫家紛紛赴京尋找發展的那個年代,周春芽選擇留在成都。孤獨有時候是一種平靜。北京也許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市場。但那不是周春芽關心的。藝術家本就不應該一味關注市場。創作,成都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成都的生活是平靜而又悠閑的,在這種舒緩的創作節奏中,只有“黑根”是最好的伴侶。藝術家也將所有大膽離奇的想象賦予了這條狼狗。直到 1999年,“黑根”病逝,難過至極,一年半中無法提筆作畫。 “黑根”離開之后,他認為自己應該更加熱愛生命,喜歡生命旺盛的東西,他說到: “春天在成都附近的桃花山看桃花時,那滿山遍野的粉紅色,流淌著讓人血脈賁張的妖冶,讓我感到原始生命力量的律動。于是,我開始構思桃花系列作品。我描繪的就是‘色和情’——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絢爛的桃花與野合的紅色男女人物奇異地并置,這種組合消融了人類與自然的阻隔,也模糊了罪惡與道德的邊界,在一種流動的色彩情緒中放縱著真誠而本能的幻想,在一種宏大的場景中將人的自然屬性徹底的釋放、引爆——溫和而暴力!我的繪畫不是現實的實證,也不喜歡婉轉的隱寓和深沉的象征,我喜歡把那些掩藏在我們內心最底層而又最本質的東西干凈利落的導引出來,畫畫就是過癮!藝術學道德與社會學道德是兩個概念,雙方互相指責同時又互為成立的理由,與其當一個社會倫理學家,我更愿做一個正常人,說出正常人想說的話——但這種簡單和真誠在世故者看來,的確又是一種驚訝和意外。‘潰爛之處艷若桃李’,反話正聽,這句話卻是對我繪畫的最高評價。” 確實,周春芽對生命的感悟是身臨其境的,他在整個創作里程中也一直充滿了這樣的智慧。他經常用逆向的修辭方法,達到美學的生疏和哲學的玄想,這也是天真任性的表現方式,表現欲與表現力在一個對立的話語情景中輕松地達到平衡,這無疑是高難度的。而也因此,他實現了自我和藝術生命的不斷綿延和迸發。

文 / 李國華
周春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最早進入繪畫藝術形式探索的當代畫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藏族”系列、“太湖石”系列、“綠狗”系列、“桃花”系列和“豫園”系列。在繪畫中,他關注個人感受及個人表現的方式,使得他在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探索后,成為所有繪畫領域最自由、最能反映藝術個性的藝術家,亦是把傳統和當代糅合得最好的少數幾個藝術家之一。周春芽在 1987 年曾留學德國,國外的生活及學習經歷讓他對于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油畫技法有了全新的認識。早在 1990 年代,周春芽就開始著手創作石頭系列,他借助全新的技巧對中國山石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石頭是重要的代表元素,是文人畫的幾個主題之一,古時文人畫“梅蘭竹石”以明志,尤以畫石頭代表自己的風骨。北宋時期,士大夫繪畫潮流興起,他們喜好文學書法,以詩書入畫,強調不帶功利性的抒發自己的高尚情懷,不單純注重追求表面形似,更加注重畫家自身的修養和主觀情感,其中代表性畫家有蘇軾、文同、米芾等,表達文人志趣的水墨繪畫被稱為“文人畫”。對周春芽而言,中國傳統藝術相當于內在的個性、韻味,追求寫意及意境,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注重內心、個性、情感表達,在這一點上二者是相通的,也是契合的,他的石頭系列就是透過獨特的技法(色彩、筆觸)把這兩個藝術傳統融合起來,從而有了全新的一種的視覺享受。
《巴朗山石》是周春芽完成于 1994 年的創作。在這幅繪畫中,與古典色調迥然不同,周春芽大面積的使用了褐色,讓冷如金屬般的光澤,散發出詭異、神秘而又燦爛炫目的色感。松動又精確的筆觸,充滿跳躍的節奏感,讓原本簡單的石頭形態紛繁復雜,明暗冷暖變換不定如空氣一般穿行在形體和景觀的縫隙中。而間錯于色塊之間如鋼筋一般強勁有力的線條,是干擾、又是提醒和強調,在寧靜的造境中放射出十足的任性甚至放縱,反復地強調又不斷地干擾,在靜謐之中注入了永不停息的動感。與藝術家經常描繪的太湖石不同,這塊石頭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鄉四川巴朗山寫生尋找到的靈感,也因此,這塊石頭更具韻味和生氣。在畫面中,這塊山石作為藝術家表現的對象,熠熠生輝,光焰奪目,呈現出的堅韌而又婉約的性格。這是性格的轉變,是主觀造境對客觀物象的強大駕御和驅使,也是藝術語言對物象本身性格的逆向實踐。
周春芽 綠狗 布面油畫 149×120cm 除了山石以外,周春芽十余年間,創作了幾十幅“綠狗”系列作品。被刻畫的狗擁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姿勢。“綠狗”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模糊、曖昧的場景是這種象征不確定的延伸,暗示了現代人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危險。其實,“綠狗”在某種程度上正象征著作者自己,它的形象以及所處的場景實際上都是文化性格及現實生存境遇的投射。在四川畫家紛紛赴京尋找發展的那個年代,周春芽選擇留在成都。孤獨有時候是一種平靜。北京也許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市場。但那不是周春芽關心的。藝術家本就不應該一味關注市場。創作,成都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成都的生活是平靜而又悠閑的,在這種舒緩的創作節奏中,只有“黑根”是最好的伴侶。藝術家也將所有大膽離奇的想象賦予了這條狼狗。直到 1999年,“黑根”病逝,難過至極,一年半中無法提筆作畫。 “黑根”離開之后,他認為自己應該更加熱愛生命,喜歡生命旺盛的東西,他說到: “春天在成都附近的桃花山看桃花時,那滿山遍野的粉紅色,流淌著讓人血脈賁張的妖冶,讓我感到原始生命力量的律動。于是,我開始構思桃花系列作品。我描繪的就是‘色和情’——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絢爛的桃花與野合的紅色男女人物奇異地并置,這種組合消融了人類與自然的阻隔,也模糊了罪惡與道德的邊界,在一種流動的色彩情緒中放縱著真誠而本能的幻想,在一種宏大的場景中將人的自然屬性徹底的釋放、引爆——溫和而暴力!我的繪畫不是現實的實證,也不喜歡婉轉的隱寓和深沉的象征,我喜歡把那些掩藏在我們內心最底層而又最本質的東西干凈利落的導引出來,畫畫就是過癮!藝術學道德與社會學道德是兩個概念,雙方互相指責同時又互為成立的理由,與其當一個社會倫理學家,我更愿做一個正常人,說出正常人想說的話——但這種簡單和真誠在世故者看來,的確又是一種驚訝和意外。‘潰爛之處艷若桃李’,反話正聽,這句話卻是對我繪畫的最高評價。” 確實,周春芽對生命的感悟是身臨其境的,他在整個創作里程中也一直充滿了這樣的智慧。他經常用逆向的修辭方法,達到美學的生疏和哲學的玄想,這也是天真任性的表現方式,表現欲與表現力在一個對立的話語情景中輕松地達到平衡,這無疑是高難度的。而也因此,他實現了自我和藝術生命的不斷綿延和迸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