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巨匠精品公開展出
見證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發展
呈現梅潔樓四十載藝術收藏旨趣
展覽與蘇富比春拍同步舉行
共襄藝壇盛事

香港蘇富比于四月十六日至二十日春季拍賣期間,將與梅潔樓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合辦「大師點滴 — 梅潔樓藏畫」展覽。
梅潔樓乃香港私人收藏,致力于中國書畫收藏,矢志搜求四十余年,積累近現代作品為大宗,博納采菁,其品味之高、收藏脈絡之完善,廣為藝界推崇。梅潔樓亦專事藝術推廣,歷年來精心籌劃多項主題展覽,編次成集。今與香港蘇富比合辦展覽,以饗同好,好藝者不容錯過。

展覽精選作品三十六幀,范圍自民國初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涵蓋廿七位名家,無門戶、派別之見,不以名氣大小論,傳統、創新兼采,且多為來源有緒、屢經展覽著錄,堪作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之縮影。參展畫家如張大千,風格多變,既有早年以宋紙寫成之黃山游屐十二開冊,亦見出國后潑彩抽象佳構〈春云曉靄〉,至于其丈二花卉四巨屏更為展覽焦點,與溥儒高近十尺之青綠山水、齊白石松鷹巨幅與王震山水大幛,皆畫家傾力之作,蔚為大觀。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葉卓敏于記者招待會展示張大千〈四季花木〉巨屏之一
同場包括齊白石早年山水、吳昌碩寫松精品、陳少梅鮮見筆下之〈浴牛圖〉、謝稚柳〈瑞雪圖〉,張善子、黃君璧、賀天健之青綠山水、林風眠色燦奪目之〈鬧天宮〉與〈風景〉、吳冠中經典題材之〈獅子林〉與〈筍林〉等,而李可染既有早年仕女精品,亦有六十年代〈昆侖山色〉,與傅抱石〈煤都壯觀〉皆緊扣社會時代脈搏之作,嶺南三杰師生與鄧芬之作,題材廣泛,呈現粵地之畫風流變。
梅潔樓收藏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其主人眼光獨到,多年來潛心搜求,組成堪與博物館媲美之收藏,今次榮幸于春拍期間合辦此公開展覽,共襄藝壇盛事。冠曰『大師點滴』,固為翰墨清芬,今得聚首一堂,呈現梅潔樓收藏旨趣之精髓,亦其傾四十載心力專志藝術之見證。
梅潔樓策展人兼高級顧問
毛岱康(Catherine Maudsley)
中國水墨畫具跨越時代的永恒魅力,此亦梅潔樓四十載以來追求之旨趣。梅潔樓很高興能透過這次展覽與大眾分享收藏中的畫作精髓。二十世紀中國畫在藝壇舉足輕重,是傳統至近現代的橋梁,創新不斷,創意迸發。藉此次與蘇富比的合作,收藏中的巨作與多元題材作品眾首一堂,展現出傳統與創新對畫壇發展之重要性。

〈四季花木〉寫于公歷一九四五年八、九月間,未具確實日期,但應為八月十五日后,即抗戰勝利之時。八載晦暗,終見光明,時借居成都昭覺寺之張大千難掩興奮,傾力寫成丈二巨制數幀,以抒欣喜之情。本幅純出素墨,收墨韻之趣。畫高丈二,比例狹長,故構圖尤具匠心,瑯玕一雙,節節上升,具青云直上之勢,挺拔中展迎風之姿;蒼松一幅,以鱗甲滿布之粗干為主體,高不見頂,其枝干屈曲回繞,造型奇突,無乃畫家為遷就窄長畫面而設。荷、菊二幅,或拔地而立,或倚崖而長,四屏合而視之,自成縱橫相交之勢,構圖頓見平衡。畫家寫來收放隨心,雄渾恣放,見石濤筆墨豐神,雖尋丈巨幛,亦如游走于方寸天地間,足見畫家大開大闔之魄力與襟懷!

本幅寫〈鬧天宮〉一幕,畫面紅光一片,白面頭戴紫金冠者居中,自為齊天大圣,天將環伺,白髯老者執圈旁立,應為太上老君手持法寶緊箍圈,可知乃孫悟空從煉丹爐躍出后,風火相交,與諸將激戰之狀,屬林風眠少數描劃兩個角色以上的群戲人物作品。畫中流露立體主義表現手法的痕跡,肢體、面譜以幾何圖形呈現,粗重的色線穿插碰撞,以復雜的抽象結構呈現人物關系。背景盡涂朱紅,密不透風,象征熾熱之烽火氣氖,筆墨強悍恣縱,色彩濃烈,更傾向表現主義式的情感釋放,與早年戲曲人物追求典雅精致之手法迥然不同,亦見證畫家一九七七年移居香港后更自由奔放之創作風格。

賀天健擅于構圖造境,具「開天辟地」之功。畫中見舟越峽江,過疊嶂,雖波濤不驚,但水道甬窄,兩岸峰巒壁立,巨巖破空突出,前后層層覆疊;棧道沿崖修建,曲折蜿蜒而上,山腰有高士筑室棲居,云氣涌現,回蕩穿梭于峽谷間。其幽、其險、其雄奇、其詭譎,諸般景象,多種元素,縱橫交錯,在其筆下構生奇境,雖未指涉取景何處,惟視覺效果強烈,盡現個人風格。其筆墨技法復雜多變,如董巨之長短披麻皴、燕文貴之石法等,均參合運用,巖側峰巔或加攢點,或植林木,樹姿或孤懸、或排列、或疏或密,加強了山嶺巨巖的立體感。又透過云嵐縱貫穿插,流動回蕩,抒緩了空間張力貫盈的壓逼感,全畫虛實輕重得以適度平衡。

時值夜雪,冥色四合,畫家取紙暗黃,寫「墻陰隠約見」之庭園一角。畫中蕉葉數張,豐腴飽滿,自邊角斜出;細枝一根,瘦骨嶙峋,從高處屈曲而下,掩映其后。蕉花葉下探首,朱紅在淺碧襯托下,瞬間成為畫面焦點。花、葉、枝上,因降雪而鋪上一床皚白,厚積薄蓋,輕柔迷蒙,在暗黃紙色上尤顯粉妝玉琢。全畫寫來似漫不經意,然花葉皆出細筆,枝干仍見老蓮痕跡,因積雪重量而下垂之蕉葉,與后方疏枝恰呈輕重對比,細致經營處,盡見巧思。其構圖取法宋畫,以半邊之勢,僅取景物寥寥一角成圖,背景隱去,畫面大片留白,有利于氣氛營造,敷色輕淡明快,意境雅淡,可見畫家無意著墨于蕭瑟之境,蓋雪為祥瑞,乃來年豐盛之吉兆,「除夕」寫此,乃寓畫家對新歲之祝愿與期盼!

方人定早年入春睡畫院習畫,拜高劍父門下,后東渡日本深造,專攻人物寫生。他立志在乃師畫風外另辟折衷東西之溪徑,又主張內容改革,棄傳統題材,以現代生活事物代之。本幅繪于一九三五年,即畫家歸國之年,畫中文士黑袍藍袴,負手執卷,悄然而立,一臉茫然,似陷入沉思,低首凝視隨風飄散墮地之黃葉。其人物形象處理不重寫實,非出典型素描,袛狀輪廓大概,線條虛實相間,尤受二三十年代日本西畫技法之影響,與徐悲鴻、蔣兆和融入西方寫實主義之人物畫法大相徑庭。畫中構圖簡潔,略去背景,著重整體氣氛營造,敷色輕淡柔和,層層渲染下,見「撞色」「撞水」之微妙色彩變化,復以一地散落之霜葉,點出蕭瑟蒼涼之境,烘托畫中人之心情,題曰〈悲秋〉,毋乃反映傳統知識分子處身社會變化而苦無出路之彷徨無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