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張躍玫,字元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藝術傳承與創新委員會會員
北京圣融美術院副院長、導師
國家一級美術師
現居北京,職業畫家
2019年作品《幾度斜暉亦尋幽》在中美協舉辦的《新時代.新意向》首屆全國山水畫雙年展中獲入會資格。
2018年《故園秋意濃》入選中美協舉辦的“詩鄉畫城.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8年作品《秋水長天》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八荒通神——哈爾濱雙年展中獲入會資格。
2018年7月作品《祥云起紫霞》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神圣長白——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并獲十三屆全國美展遼寧省作品優秀獎。
2019年作品《霞染福地美無言》入選紀念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客都梅州、風眠故里”全國中國畫(山水、花鳥)展。
收藏:
山東煙臺美術館、黑龍江哈爾濱美術館、貴州貴陽美術館、榮寶齋

高昂激情和詩意的迸發
——張躍玫現代彩墨山水畫藝術淺識
文/崔勇波
當今中國畫壇,名家高手輩出,風格流派紛呈,探索、追求、創新已成為時代藝術的主旋律,如何在蒼海橫流的當代畫壇上爭得一席之地,如何在中國畫藝術的轉型期溯流而上,是擺在當代畫家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在眾多力求創新的畫家中,張躍玫以其突出色彩個性語言的現代彩墨山水畫作品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張躍玫的繪畫風格,由傳統的水墨寫意到現代彩墨,經歷了一個漫長艱辛的跋涉之路。她尊重傳統,早期在傳統筆墨上下過很深的功夫,筆墨靈動,潤澤清新,但她不滿足于簡單模仿傳統,而是多方探求,努力尋找著屬于自己藝術個性繪畫語言之路。
在當今中國畫壇有這樣一個事實:傳統繪畫已應對當代世界的挑戰。因此,傳統繪畫的恒定格局應有所改變,然而,中國繪畫的新格局,并不意味著對自己曾有的藝術傳統的完全否定,也不意味著要建立的新格局,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乃是建立于對傳統、對文化智慧最充分的承認基礎之上,并給予最充分的吸取和發展。

張躍玫在對傳統筆墨研究中認識到:中國畫素以水墨見長,講究墨分五色,但色彩的薄弱不能不說是傳統中國水墨畫的一個缺憾,使她開始考慮色彩的借鑒和運用。張躍玫利用采風的機會行走于祖國大山大河之間,云貴高原的紅土,塞外天山的綠原,古鎮風情的幽藍,油菜花香的金黃,這些色彩的元素繽紛可鑒,為張躍玫的繪畫迸發出藝術的靈感。她在生活中感受,在大自然中提煉。她在既保持國畫特色又圖變革的兩難的課題中,嘗試將西畫色彩的表現方法,溶入傳統筆墨的情趣,將色、墨、水三者有機融合,從而使她的作品呈現出色彩斑斕、變化豐富、氣氛熱烈、激情充盈的視覺效果。

應該說,張躍玫是一位聰慧而富有創造性的畫家。她以動態的、開放的心態,對自身的繪畫藝術做出新的選擇、判斷和取舍,勇于吸納前人所創造的成果,在不斷的揚棄中,努力為傳統山水畫注入新的生機。她的現代彩墨山水畫墨色交融、線色互補、虛實相生而煥發出流光溢彩的生趣,在不失去東方藝術精神和中國畫重氣韻、講骨法的前提下,達到更加自由浪漫的表現目的。

綜觀張躍玫現代彩墨山水畫作品,有下面幾個鮮明藝術特點:
一是十分重視對繪畫形式美的探討。
張躍玫在創作中對形式美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對繪畫作品的平面、色彩、立體構成做了深刻細致的研究,將中國畫中的點、墨、色彩及線條不僅看成是造型要素,而且還看成是重要的審美因素。在《有風的日子》《天上的街市》作品中,她善用大片的色塊渲染,在色塊中又輔以靈秀多姿的線條,避免了色塊的厚拙,疏密相宜。

張躍玫的現代彩墨山水畫作品融西畫的“寫實”與中國畫的“寫意”于一身,既比純然的前者“雅”,又較純然的后者“活”,給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體驗和新的視覺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中國畫的語言體系和表現空間,對于當代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體格轉型,無疑有著耐人尋味的啟示意義。

二是高度強調色彩的融合和運用。
與傳統的文人畫不同,張躍玫的作品,多是從中國古典繪畫的色彩傳統入手,同時汲取西方現代美術色彩觀念,不拘于傳統的“墨分五色”調動色彩和黑白的綜合手段,而是力圖在其山水畫創作中把色彩用到極致,并逐步形成了五彩兼施、濃烈絢麗、大開大闔的藝術風格。如其作品《故園秋意濃》《金秋之韻》,大筆觸、大色塊相互碰撞、擠壓,紅、黃、綠等色調的大膽使用,使畫面呈現出濃郁厚實的質感,呈現出一派自然和諧之境。
張躍玫的現代彩墨山水畫更多地注重色與墨的結合,強調色墨共生,逐漸升華為一種熱烈、絢麗、鮮活的色彩觀。近年來,她又加強線條的運用,以線穿插色墨間使畫面更加跳躍,這些品味在囂薄的現代生活中,是一種極其優容、極其雅調的別格。

三是強烈追求人文情感的表達。
多年來,張躍玫在不斷的探索中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山水圖式和技法體系,她的現代彩墨山水繪畫作品不論尺幅大小,無不展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幽深、山川草木的雄渾蒼莽。她在作品中努力灌注情感與山水發生感應與和諧,憑借山水的筆墨表現,情感意緒獲得延伸與強化。她是從情感與自然山水統一的角度去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對山水的筆墨性表現與對情感底蘊的探索,在其作品中統一為一種內在的文化情懷,而使其作品具有了豐富的內在藝術氣質和鮮明的文化個性。

張躍玫的現代彩墨山水畫不僅僅沉湎于對物象外形、色彩、光感等表象的真實再現,而是將物象作為暢情達性的載體,表達自身對自然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認知和感受。她的彩墨山水畫作品,因其充盈的精神寄托與文化含量而具備了感人的藝術魅力,從而使畫家的審美理想和自我情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現。如其《花樣年華》《浪漫港灣》作品,在畫面中追求一種用中西融匯了的新語言表現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意識,她把傳統的山水畫寫意技法糅在一起,在一片氤氳幻化、迷蒙渾然的意境中,突現主體的純凈、高潔、清逸、亮麗的風姿。

張躍玫的現代彩墨山水畫藝術的價值還在于她的開拓與探索精神,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張躍玫長期致力于對中國畫傳統語言框架的突破與拓展,同時吸納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探索出一條凸現張力和動感的現代墨彩表現之路,注重色墨交融、線面構成和色彩情感表達,將被傳統文人畫所不取的中國畫色彩的明麗絢爛品質極大的發揮,畫面清新富麗,艷而不俗,富有陽光感和生命意識,展現出當代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的時代氣象,呈現出活力勃發、張揚個性、積極進取的當代文化價值取向。在她的作品中,所有的繪畫元素都被她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自信、達觀、熱情、豪放,這種健康、積極的藝術情調是與當代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時代精神相諧相和的,這種創造方式體現了歷久彌深的東方文化形態,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張躍玫的現代彩墨山水畫作品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說傳統,是因為她的繪畫傳承有度,而且有很強的筆墨意識;說現代,是因為她的畫中流露出強烈的時代氣息,有自己的審美觀點,傳達給人的是一種“大美觀”,所體現的是盛世和諧的時代氣息。張躍玫不僅重視以自由的“書寫”來抒發胸臆,用“和諧”的心境來渲染情感,而且能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以熾熱激情來表達對祖國多個民族自由和諧的贊美,傳誦著朝氣蓬勃的時代風貌,營造著天地之間有大美這樣宛若天成的境界。

張躍玫的繪畫作品在畫面上有著高昂的激情和飽滿的詩意,常常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張躍玫是一位虔誠的畫家,她用自我和本真反映這個世界,用執著與毅力面對藝術,從她的現代彩墨山水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到她作品中那種特有的境界慢慢滋生開去,一種個性的、耐人咀嚼的個性藝術語言撲面而來。張躍玫正富當年,謙誠勤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繪畫藝術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遠,并邁向新的更高境界!
(崔勇波?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業建設委員會委員)

小題山水圖
劉洪樂
(詞作家、書畫藝術評論家)
一
又見春風破曉黎,
杏雨微潤千嶺綠。
嫩芽枝頭燦清新,
小花遍地戲蜂迷。
遙看渺渺云半坡,
近賞悠悠一泓溪。
還憶少時剜野菜,
跑遍南山東與西。
二
半山果園桃芽新,
一嶺春色漸繽紛。
燕子銜泥修舊巢,
杜鵑綻蕾等故人。
徐風和來撫柳翠,
清泉快意繚浮云。
攀巖還向峰高處,
遍看萬家開福門。

三
白云漫卷花相似,
青竹輕舒霞與同。
嶺上又見新綠色,
陌野復來舊碧影。
蒼岳亭臺烹往事,
深澗水榭煮相逢。
閑來坐聽梵音唱,
仙境悠然南山中。
四
半竹桑田青石上,
一葉滄海云霞光。
千嶺青綠喚春回,
萬野粉紅巧梳妝。
谷底清溪醉飛燕,
峰頂蒼松濤河江。
老酒一壺酹日月,
神州大美廖無疆。

五
綠上枝頭嶺自迷,
琴音合唱杏花溪。
白云多情繚幔帳,
燕子無意過橋西。
一犁新雨破春耕,
直下石徑向東籬。
絕賞南山好景色,
年年到此行不虛。
六
昨夜冰開喚春濃,
長空一碧還北鴻。
風過千山青綠遠,
煙波萬里渺江東。
新柳俏比蒼竹翠,
野桃枝頭戲老松。
嶺上還看云水笑,
爭夸農家杏花紅。

七
嶺岳先知報早春,
枝枝嫩葉搖煙云。
青苔不孤聽泉唱,
山花連片弄芳茵。
飛鳥聲聲鳴碧翠,
家犬默默隨主人。
踏青還向峰高處,
一襲清風提精神。
八
細雨朦朦過廂村,
山林依依綠掩門。
一曲春風千葉舞,
四野花香萬枝伸。
霧鎖云峰垂幔帳,
翠微深處白紗裙。
愛向南山覓芳蹤,
敢情必是風騷人。

九
二月風暖遍地榮,
一嶺綠意淺輕輕。
云起南山心有意,
四下盡看碎花紅。
清溪婉延唱春曲,
五彩景色亮晴瞳。
停車還向峰閣處,
與君小憩品香茗。
十
遍嶺秀色餐無盡,
野山茅廬舊籬新。
青石幽徑嫩芽翠,
小橋流水醉一芹。
拾階尋得林深處,
采來香菇下白云。
還邀閑翁五子棋,
笑談南山又一春。

十一
睡臥樹下山作床,
嶺上盡看好風光。
云蕩悠悠紗裙舞,
水流潺潺碧綠泱。
茅屋穿林沁霞色,
小橋過峰染花香。
燕子歸來敘舊愛,
天下南山第一莊。
十二
云光霞彩嶺色嬌,
斜風細雨打小橋。
銀河強分雙峰立,
天水橫穿半山腰。
松聲陣陣驚燕過,
野花簇簇戲林濤。
誰向人間示嫵媚?
惟有春來領風騷。

十三
一泓清溪過小橋,
遍嶺枝葉媚細腰。
林深不知何處去,
石徑婉婉上九霄。
坐愛春來香幽處,
還喜炊煙縷縷飄。
借問柴翁何地也?
云起南山仙渺渺。
十四
風吹春事展綠衣,
遍嶺新枝惹花迷。
一碧清泓流向東,
雙展飛燕小橋西。
把酒吟詩三兩闕,
品茶對弈四五局。
遠朋南山來作客。
笑話都市鞍馬稀。

十五
春臨三月萬物蘇,
嶺上新綠入畫圖。
暖風輕輕拂紫燕,
低云悠悠繞山廬。
林中小鳥惹人愛,
野陌碎花招柳妒。
還舀一瓢清溪水,
化作老酒慰江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