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在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攀上高峰,發(fā)色絢麗鮮艷,常帶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結(jié)晶斑,繪花鳥、園景風韻一絕,令永宣青花成為譽滿天下的一代名品。時至明末清初,因為時局易改、文化變遷、經(jīng)濟轉(zhuǎn)型等原因,青花迎來了一次精彩的美學轉(zhuǎn)型,生產(chǎn)出極具時代特征的瓷器。趁著嘉德四季北京拍賣之時機,我們一探明末清初青花瓷的萬千世界。
直徑:22.6 cm
來源:倫敦古董商 John Berwald 舊藏
參閱:中國嘉德2020年7月16日拍賣會第4473號(成交價:RMB 575,000)
估價:RMB 400,000 - 6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一大特征,是紋飾出現(xiàn)了大量人物圖案。這種轉(zhuǎn)變與時局有著莫大關(guān)系。
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始燒于元朝,當時許多紋飾皆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為主題,舉如大家熟悉的「鬼谷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惟至明初,青花瓷的人物紋飾驟減,圖案以花鳥、園景、海水等為主。學者認為如此突變,主要是因為明初施行的高壓統(tǒng)治所致。來到明末清初,政府與禮教的束縛愈趨無力,哲學、思想、文化獲得解放。與此同時,明代經(jīng)濟在長期發(fā)展后,于中晚期達至空前繁榮,商人與市民階層上升,流行時尚觀念開始形成,奢侈消費日益普及。
如此文化氛圍與經(jīng)濟環(huán)境之下,戲曲、小說、版畫涌現(xiàn),廣受黎民百姓以至士大夫所喜??梢韵胂瘢@種風格很快也蔓延到瓷器生產(chǎn)之上,故青花瓷于明末起出現(xiàn)大量人物主題紋飾。
以此崇禎年間的青花瓷缸為例,就取材自明末喜劇《彩樓記》的「探寒窯」一段。故事背景是宋朝,講述宰相劉懋之女月娥于彩樓拋球招婿,選中寒儒呂蒙正,惟劉懋厭男方窮苦,逼女退親。
月娥不從父命,被逐出相府,與蒙正苦居寒窯。蒙正后來發(fā)奮讀書,成功取考功名,大團圓結(jié)局。此青花缸所繪的,乃是劉夫人思女心切,遣二仆探寒窯為女送衣,勸女歸家的場景。畫中劉府二仆跪地苦勸,惟月娥立于窯前不為所動,刻畫了她與蒙正長廂廝守的決心。編按:中國嘉德56期拍賣會,曾釋出一件「明崇禎青花彩樓記之拾柴人物故事筆筒」 (下圖),所繪故事情節(jié)與此缸有連續(xù)關(guān)系,可資比較對讀。

明崇禎 青花彩樓記之拾柴人物故事筆筒
中國嘉德56期拍賣會

明末清初的社會風氣,不但令青花瓷多見人物紋飾,更直接影響到紋飾本身的選材。
此筆筒腹部通景繪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圖。畫中和氏倚石獨坐,側(cè)身陳表于楚文王,華蓋高覆,文王雖有侍從車馬跟隨,但虛心納下,顯士人風骨。「抱璞刖足」典出《韓非子·和氏》,背景為春秋時期,講述楚人卞和獻璞玉于厲王,玉工說「石也」。厲王以和為誑,斷其左足。武王時復獻之,又以為石,斷其右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泣于楚山之下,淚盡繼之以血。文王乃使玉工剖其璞,方得美玉。
明末社會階層距離所以拉近,除了因為商人、市民地位和財力提升,也因為科舉入仕的渠道空間收窄。文人為國家效力的唯一途徑阻斷,抱負不得施展,有望一日能為伯樂所識,而「抱璞刖足」的故事正好投射了此等渴望。
此文氣十足的筆筒,同時也帶著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特色。中國很早就有飾以詩文的陶瓷,但一般不會同時繪以圖畫。直至明末清初,詩畫結(jié)合的先河于青花瓷開初。好像此筆筒上寫的「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嘆奈何」,就有著清楚的點題作用。

直徑:20.3 cm
估價:RMB 300,000 - 500,000
明代萬歷后期官窯逐漸停燒,大量優(yōu)秀的窯工涌入景德鎮(zhèn)民窯,令民窯生產(chǎn)技術(shù)急速提升。大量晚明存世器物之中,不乏遠超嘉、萬官窯之精細之作,這類作品常在明末文獻中稱之為「上品細料器」。
此外,晚明文人階層亦介入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促使各類制品步入興盛期。景德鎮(zhèn)民窯瓷器燒造亦然如此,使得瓷器裝飾從繪畫技法、題材、主旨等方面增添文人意趣,包括上文提及、文人希冀亂世中被賞識的愿望也在瓷繪中映射出來。
此筆筒即為一例,器形端莊,體量較大,青花發(fā)色上佳,為崇禎時期同類器的佼佼者,頗為貼合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所說之「上品細料器」特征。


腹部青花通景繪訪賢圖,畫面江水之畔,一頭戴展腳襆頭的仕者和與一儒士相對而立,呈作揖互拜狀。二人身后簇擁一群介胄之士,執(zhí)刀而立,威武可量。仕者神態(tài)謙恭,眉宇間可見追慕高士,敬重情操之意。構(gòu)圖嚴謹,畫意濃郁,文氣斐然,堪稱崇禎丹青妙品。
一、通體以暗刻兼青花為飾,口沿及脛部暗刻卷草紋及海水紋一周。這種暗刻裝飾手法流行于崇禎時期,相信是為了弱化瓷器工藝性裝飾效果,從而突出紋飾主題。二、今日,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筆筒就是直筒形的。其實晚明時期筆筒會是喇叭口束腰形,直到康熙中期才定型為直筒。此件筆筒直口微撇,筒腹微束,可說是器形過渡時期的印證。

《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Arabian Museo,赫爾辛基,1994年,圖72《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梁曉新主編,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第62-63頁,圖13
體量碩大,器形端莊挺拔,青花發(fā)色上佳,另一件符合「上品細料器」的青花瓷器。
外壁以青花為飾,分繪三層。頸部繪以蟾宮折桂圖,三位儒士騰云駕霧而來,作揖拜狀,背景高閣廡殿隱約可見。半開光式蟾宮之中,嫦娥身姿綽約,持桂而待。腹部與脛部以勾線平涂之法分繪纏枝靈芝紋及倒垂蕉葉紋,紋飾勾勒精細,渲染規(guī)矩,彰顯了明末清初瓷器精細的繪畫風格。科舉考試定于秋季,恰逢桂花盛開之期,故以「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自唐以來用之,后以月中有桂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或改「月」為「蟾」,以登科喻為登蟾宮。蟾宮折桂圖是明末清初典型和常見的瓷繪題材,常見有青花和青花五彩作品流傳于世。此類紋樣的流行旨在鼓勵讀書人積極入世,考取功名,乃時人心態(tài)之反映。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變革,是逐步借用水墨畫的皴法來繪山石,帶出遠近疏密之立體效果。此種分水畫法和皴法后來在康熙時期達至高峰,突破傳統(tǒng)平涂,使青花色繽紛多姿,獲譽為「五彩青花」。
此件青花瓷稱為花觚,器形源自古代青銅酒器「觚」,由于瓷觚用于插花擺設(shè),故稱「花觚」。明末花觚為撇口、長直身,正如此品一樣。后來大概至康熙時期,漸漸改變成大撇口、 長頸、圓鼓腹、脛外撇的模樣,就好像下面的康熙朝花觚一樣。是故,此兩件青花瓷可說就是明末清初花觚器形變遷之印證。
本花觚著錄于《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上圖)及《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下圖)

高度:45.3 cm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此花觚喇叭形口、直頸鼓腹、脛部外撇、下承二層臺式圈足,器形已經(jīng)和鳳尾尊相當接近。承上文所言,正是瓷制花觚發(fā)展到康熙朝的變化。
器身上的青花紋飾使用了三段式裝飾手法,構(gòu)圖嚴謹,主次分明,人物自然,青花呈色豐富,文氣斐然,為熙朝青花收藏上乘之選。頸部通景繪「春夜宴桃李園」人物故事圖,院墻內(nèi)古木參天,山石嵯峨,紅燈高懸枝頭,燈下眾學士圍坐方桌暢飲敘懷,二侍童一旁侍候。畫面一隅所書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文,和上文崇禎朝「抱璞刖足」圖筆筒上的詩句一樣,起了重要的點題之效。《春夜宴桃李園序》,又名《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為「詩仙」李白所著的宴集序。序文創(chuàng)作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李白當時前赴安陸,與眾堂弟夜宴賦詩,并為之作此序文。

序文講述李白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此花觚所繪畫面正正生動的反映了原文「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之游戲規(guī)則,頗為生動。
此外,序文風格也慷慨激昂的傳達了李白的人生態(tài)度 - 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腹部以折枝桃花為飾,與頸部畫面相呼應。脛部則通景繪「元稹賞菊圖」,畫面中元稹坐于梧桐樹下,待酒賞菊,神情愜意,一旁以其詩文《菊花》點題。

在傳統(tǒng)人物賞菊瓷繪題材中,人們慣常將之歸屬于「淵明愛菊」故事,殊不知愛菊并非淵明專屬,本品所繪即為實例。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代大詩人,著有《元氏長慶集》,存詩八百三十多首,與白居易齊名,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并稱「元白」。菊花作為傲霜之花,一直受人偏愛。元稹如是,其《菊花》詩文「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不但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同時也詠贊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

高度:58 cm
估價:RMB 30,000 - 50,000
上文青花瓷所繪的人物圖案,不是源自歷史故事,就是取材戲曲小說。此件將軍罐則與別不同,所繪紋飾儼然就是康熙朝的「當代」題材。
山巒疊嶂,旗幡招搖,王宮貴胄,策馬長驅(qū),飛禽走獸,四散奔走,狩獵場面壯觀,主題正是「木蘭秋狝」。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奪天下。自康熙朝起,清宮常在北京以北四百余公里的皇家獵場木蘭圍場大規(guī)模圍獵,是為「木蘭秋狝」?!改咎m」是滿語,意「哨鹿」,乃圍獵之法;「狝」指秋季打獵,《爾雅.釋天》有曰:「春獵為搜,夏獵為苗,秋獵為狝,冬獵為狩?!?/span>實際上,木蘭秋狝不止是一場打獵,更是規(guī)模龐大的練軍行動,亦是帝王檢閱精銳部隊、保持滿族崇武本色之艱苦操練。此康熙朝的將軍罐繪「木蘭秋狝」,政治宣傳意味甚濃。
「將軍罐」因為有著如此威武的名字,來由經(jīng)常被認為與古代武將或重大戰(zhàn)事有關(guān)。
學者考究,將軍罐大概于明朝嘉靖時期出現(xiàn)。據(jù)說最初是寺廟用的骨灰罐,后來造型變得更為高大挺拔,匠人繪上各種釉色圖案,令之變成大受歡迎的瓷器款式,用途上亦變作了陳設(shè)器。有指所以稱為「將軍罐」,乃因蓋頂球珠高聳,似古時將軍所戴頭盔。


清順治 青花五彩三國演義之銅雀臺比武人物故事圖大碗直徑:35.2 cm
來源:法國將軍夏爾·庫贊·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舊藏
估價:RMB 50,000 - 80,000
青花為瓷器大宗,與其他釉色碰撞后生出許多精彩品種,好像是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以及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是指結(jié)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慢著,怎么聽上去和斗彩一樣?確實,青花五彩和斗彩俱是結(jié)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工藝,分野在于青花繪畫的地方。青花五彩中,青花和其他釉上彩的用途是相同的;斗彩之中,青花是用來描繪圖案輪廓,再以釉上彩填色。簡單來說,要是我們把青花五彩和斗彩的釉上彩都抹走,前者留下的青花會是不完整圖案,可能是山石,可能是人物衣服。至于后者,則會留下所有紋飾的完整輪廓邊線。
順治「玉堂佳器」款者,多為青花大盤,尤以麒麟芭蕉為多見。如此大碗般以五彩裝飾,繪通景人物故事圖,則尤為珍罕。
大碗上繪圖案乃是《三國演義》銅雀臺比武一段。話說曹操擊敗袁紹后,于后者根據(jù)地鄴城筑銅雀臺,設(shè)宴比武。畫中憑高而坐的是曹孟德本人,眾將在下面拉弓比箭,正在爭奪曹丞相拿出來作獎品的錦袍。順帶一提,名滿天下的「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罐」,其實就是青花五彩。明朝并無釉上藍彩,藍色必為青花,故稱五彩即可。及至清初,釉上藍彩出現(xiàn),逐漸取代釉下青花在五彩中的角色。此碗為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1796-1878)舊藏。這位法國軍事家兼政治家,屢次參與及領(lǐng)導法國對外侵略戰(zhàn)爭。1859年,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任命他為對華遠征軍總司令,令之率領(lǐng)7,000法軍遠征中國,次年10月攻占北京。據(jù)考究,蒙托邦參與掠奪圓明園,回國后將其中的珍寶獻了拿破侖三世,其中不少文物如今仍然保存于楓丹白露宮之中。拿破侖三世任命蒙托邦(圖)為對華遠征軍總司令

清康熙 青花釉里紅西廂記之堂前巧辯人物故事詩文大盤直徑:33.2 cm
題識: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來源:
- 朱麗雅及約翰·柯蒂斯(Julia & John Courtis)舊藏
- 紐約佳士得,2015年3月10日「奔放奇逸:朱麗雅及約翰·柯蒂斯珍藏十七世紀中國瓷器」專場拍賣3589號
著錄:《Decoraive Schemes for New Markets: The Origins and Use of Narrative Themes on17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朱麗雅·柯蒂斯,倫敦,1997 年,第 23 頁,圖 10
釉里紅始創(chuàng)于元朝,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釉下彩,燒造非常不易。即使是五百年后的滿清盛世,呈色失敗而成灰黑的釉里紅器亦不罕見。可想而知,青花釉里紅發(fā)色若如此康熙朝大盤一般,乃是相當不易。
盤心繪《西廂記》之「堂前巧辯」故事。畫中紅娘俯身跪于老夫人面前,不怯不懼,據(jù)理力爭。翠幕深庭,老夫人持杖坐于屏風前,意欲指責,面露慍色,身后侍從恃勢凌人,畫面一隅配以青花題識點題。整畫構(gòu)圖嚴整,廳堂高廣,勾欄嚴整,人物比例適中,為典型康熙早期作品。

《繡像西廂時藝》,清錢書撰,康熙四十二年
《西廂記》為元代王實甫創(chuàng)作雜劇,講述書生張生和崔相國之女崔鶯鶯掙脫封建桎梏,追求純真愛情的故事。
本品所繪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拷紅」一節(jié),講述崔母得悉鶯鶯與張生私自相會,喚侍女紅娘于面前拷問,責怪她玷辱相府名聲。紅娘據(jù)理力爭,言道此事都是夫賴婚所致,最終崔夫人無奈只好應下婚事。
清早期流行以《西廂記》為瓷器裝飾題材。此大盤與同類題材盤類器物相比,不僅尺寸較大,主題紋飾鋪滿盤心,且裝飾新穎,將極難燒制的釉里紅一色引入其中,紅藍搭配相得益彰,起到了豐富畫面,渲染氣氛作用,可謂匠心獨具。
柯蒂斯伉儷
來源方面,此盤可靠可信。首先為英倫百年古董老號Marchant(馬錢特)所有,后來成為柯蒂斯伉儷(Julia & John Courtis)雅藏。
柯蒂斯伉儷為美國名藏家,為維珍尼亞藝術(shù)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對藝術(shù)審美要求極高,所藏以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為主。女方亦曾為紐約華美協(xié)進會策劃英國名藏家巴特勒(Butler)家族十七世紀瓷器展。

高度:34.5 cm
來源:香港魯氏父子(P. C. Lu&Sons)舊藏
估價:RMB 50,000 - 80,000
瓷繪五彩,始于元代,至明朝中、晚期已見完備。至大清康熙盛世,五彩工藝更上一層樓,一掃前朝只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畫風,以絢麗的色彩、精湛的繪畫,豐富的品類,與當時有名的青花瓷一爭朝夕。
此對將軍罐正是一例,造型雄渾飽滿,成對流傳,畫面主次分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神情態(tài)貌、衣褶折迭錯落之處尤見功力,不失為典型康熙五彩佳作。將軍罐通體以五彩為飾,頸部繪佛教八寶紋飾,腹部通景繪折桂圖,屏風堂案前,紅衣官員手持桂花,意欲賜桂枝,藍衣髯客與身旁婦人作跪拜之狀,舉手投足之間喜氣盈盈,身后侍從相視而笑。


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云「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桂折」即「折桂」。晉人郄詵以賢良對策中上第,自喻為「桂林之一枝」,后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折桂圖這類比喻狀元高中的主題,對歷代讀者人而言俱是夢想,康熙一朝自然也不例外。此對康熙五彩將軍罐為香港魯氏父子舊藏。魯氏父子有限公司,香港藝術(shù)品商會成員,1976年成立,主要經(jīng)營玉器、瓷器、象牙制品,至今已傳至家族第四代。9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就曾經(jīng)從魯氏父子有限公司購買過數(shù)件中國藝術(shù)品。

直徑:64 cm
估價:RMB 50,000 - 8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之旅暫時完結(jié)。不過看到此青花云龍紋大缸,筆者決定額外「+1」,最后談?wù)勥@件乾隆青花瓷。
此缸唇口,束頸,弧腹及底內(nèi)收,內(nèi)挖式圈足,體量碩大,氣勢頗為恢宏。頸部青花留白連珠紋一周,腹部繪趕珠龍紋。畫面中四條立龍碩首虬身,須發(fā)上昂,五趾怒張,于云朵云間呈憤怒奪珠狀。整體描繪細膩,須發(fā)鱗片纖毫畢現(xiàn),毫發(fā)不爽,青花暈染不漫不溢,層次清晰,龍首刻畫處尤見功力,以青花濃淡色階及點染技法突顯出龍首肌理的明暗變化,極具立體效果,彰顯乾隆御窯高超的制瓷水準。脛部繪以江崖海水紋,具有驚濤駭浪中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坤寧宮薩滿神廚
乾隆時期,御窯制瓷工藝達到歷史的頂峰,特殊品種更稱一代之奇,如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 ,足見后世對乾隆瓷器的高度贊譽。
本品無論器型,還是畫工,皆折射出盛世氣象下皇家追求恢宏華麗的氣度。北京故宮坤寧宮薩滿神廚置有兩件乾隆青花游龍戲珠紋大缸,與本品造型及繪畫題材較為相似,同時故宮所藏龍缸肩部兩側(cè)亦留有與本品相似之圓孔,為燒造前所置,目的或為搬運和運輸方便而為之。
另外,從乾隆三年(1738年)命宮廷畫家所繪《陶冶圖冊》「圓琢洋采」一圖中,可以看到與本品頗為類似之青花龍缸,足見此類龍缸在同期御窯瓷器中的地位。
坤寧宮屬紫禁城內(nèi)廷,為明清兩代皇后居所,從坤寧宮所置同類型龍缸,推測此缸曾經(jīng)亦或同樣置放于清代帝后居所等重要位置,其品級之高堪稱同期作品佼佼者,頗值珍視。
《陶冶圖冊》「圓琢洋采」局部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