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既好取古人詩意,抒寫胸臆,又好化所見所歷之雄奇山水,作筆底妙韻,師古心卻自出機杼,天地滄芒磅礡之氣自然湊泊。今春,香港蘇富比將呈獻傅抱石精品兩幀,皆出自香港著名畫家暨收藏家尤紹曾「星千六盦」舊藏,久未曝光,蔚為矚目。

尤紹曾(1911-1999),上海人,畢業于滬江大學,四八年定居香港,從事貿易,業余熱衷藝術,六四年與郭文基等創立中元畫會,油畫師從鄺耀鼎,后轉中國傳統筆墨,則投彭襲明門下,多次舉行個展,并出版畫集。曾于海運大廈開設三集畫廊,為國外及本地畫家辦展,乃早期香港現代藝術重要推手。他鑒賞獨具慧眼,以收藏傅抱石、齊白石作品為人稱道。
一九六八年初,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即香港藝術館前身)舉辦大型〈傅抱石畫展〉,展品皆商借自本港資深收藏家,如「至樂樓」何耀光、「一硯齋」郭文基、「豐樂主人」葉義等,「星千六盦」尤紹曾為主要借展者,太白〈廬山謠〉詩意即展品之一。

一九六八年〈傅抱石畫展〉展覽現場

展覽圖錄

傅抱石 太白〈廬山謠〉詩意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四二年作
79.8 x 54.2 公分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廔。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迭云錦張。
影落明湖音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與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滑。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迭道初成。
遙見仙人綠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廬遨游太清。
苦瓜寫太白廬山謠立幅,余甲戌秋曾拜觀于江戶,云峰石徑,渾樸非凡,畫藏住友氏,又宋梁楷寫減筆太白象亦歸異域,今略師梁氏規模制作此圖,信未能得萬一也。壬午四月。傅抱石記于重慶西郊山齋。
黃堯題識:
曩見抱石先生作,多焦墨潑皴,今日承道偉兄示讀此廬山謠圖,用筆灑脫,頗得苦瓜和尚趣,并有詳跋,想確為得意之作也,尤以李白詩,用不拘謹之筆寫出,更可見其氣之磅礡矣。應囑小志,借筆記此因緣,用待得畫主人與作畫人之正教也。黃堯。乙酉春避亂居于滬。
鈐印:
〈傅〉「傅」、「抱石」、「新諭」、「抱石齋作」。
〈黃〉「黃堯」。

展覽:
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傅抱石畫展〉,一九六八年三月一至廿七日
著錄:
〈傅抱石畫展〉(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一九六八年),圖版1
〈傅抱石年譜〉(增訂本),葉宗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二年十二月),頁75
來源:香港畫家、收藏家尤紹曾「星千六盦」舊藏
現藏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得于尤氏

「壬午重慶畫展」展品〈廬山謠〉
「壬午重慶畫展」乃畫家抗戰入蜀后首個大型個展,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假夫子池勵志社舉行,集新舊作品百件。傅氏時為美術史教授,早著書立說,享譽甚隆,惟繪事上則未有所及,遂著力籌辦是展,窮筆底之能事,向各界一展實力,不少重要作品遂在展覽中登場,如〈訪石圖〉、〈洗手圖〉等,在其藝術生涯中具里程碑意義。
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自序〉曰:
「〈廬山謠〉的太白像,是出自梁楷,凡這類拙作,我都盡可能詳細地在畫面注明,以示不敢掠美。」

石濤 廬山觀瀑圖
京都住友氏泉屋博古館藏
他對石濤推崇備至,「我多年來不離研究石濤的影響,石濤有許多詩往來我的腦際,有許多行事、遭遇使我不能忘記」,故展品中涉石濤者,占顯著位置,皆殫竭心力創稿而得。本幅創作源起,乃畫家一九三四年負笈東洋,在東京拜觀石濤〈廬山觀瀑圖〉而受啟發。該作絹本,高逾六尺,現藏京都住友氏泉屋博古館,衍發自李白〈廬山謠 ─ 寄盧侍御虛舟〉意。此詩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乃李白因「安史之亂」從逆被逮,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往游匡廬所出。詩中描繪廬山風光雄奇壯麗,亦流露詩人飽經風霜后,欲隱居求仙,寄情山水之避世心情。石濤畫法參合郭熙,復按親身游歷所見而寫。取三遠式構圖,上方山崖高聳,危巖斜出,云霧流淌,彌漫山谷,一泓瀑布懸天飛濺,下方石巖,二人觀瀑,一駐足,一閑坐。游者細小、山石高聳,對比強烈,匡廬恢宏氣勢益顯。

太白〈廬山謠〉詩意實景圖
傅抱石下筆,純取太白詩意,構圖、畫法皆未參苦瓜本,自辟蹊徑。其構圖大膽,取勢奇險,畫中地形崎嶇,峻崖環繞,層峰迭起,尖削突兀,奇松密集,蒼勁挺拔,冠蓋廣闊,虬枝崢嶸;峰后巨巖斜伸,平坦處見高士孤立崖邊,前臨深谷,對望傾瀉而下之飛瀑。

本幅李白形象(左)實取法自梁楷〈太白行吟圖〉(右)
高士,詩仙本尊也,造型非取畫家筆下常見細筆者,實得法自簡筆人物代表作、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之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畫家擬之,挪至畫中,稍添淺色外幾無改動,卻恰與背景相配,天衣無縫,毫無兀突之感。太白身披淡青袍,昂首挺胸,神態自若,似欲一舒滿腔郁郁不得志之愁。其五官出諸簡筆,長袍則以粗線條勾勒,自領口一筆到底,寥寥點劃,盡得詩仙豐神氣度。


實景圖
他寫來率性隨心,筆墨酣暢淋漓,山石、松樹多以「抱石皴」散鋒亂筆寫成,老辣縱放中別見瀟灑,得廬山雄奇,與崖上簡筆人物,一繁一簡,一濃一淡,對比強烈,亦生烘托之效。


實景圖
縱觀全畫細節,皆堪與詩文對照,如「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巖沓嶂凌蒼蒼」寫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寫人,以至精微如取仰視角度觀山、以俯視遙望江水,亦一一融入畫中;又如詩首「我本楚狂人」取第一人稱,遂以李太白為主角入畫,可見畫家抽絲剝繭式剖析詩文片言只字之用心,處理手法有異于常見山水,極具原創性。
寫成,遂按石濤本,以工楷抄錄全詩二百余字,并詳述取材淵源,可見珍視之重。從畫家傳世作品中,相近或類同之作,迄今未見,即使日后好以同詩之「一生好入名山游」句入圖,無論構圖、布局,以至氣勢,皆截然不同,故本幅堪稱此題材之祖,甚或僅有者,獨特之處,無出其右!

實景圖
畫上另具畫家黃堯(1914-1987)跋。黃氏,浙江嘉善人,居滬,在上海新聞報任美術編輯,其〈牛鼻子〉漫畫風行全國。他應藏家之請跋于畫上,時維「乙酉春」,即一九四五年三、四月間,時烽火未熄,故處「避亂」狀態。勝利后,他移居南洋,不復回國。
一九六八年,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舉辦傅抱石展覽,集尤紹曾等香江重要藏家珍藏,本幅由尤氏借展,可知是時已入其「星千六盦」收藏,自始未再曝光,至今方面世。
參考資料:
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自序〉可參見〈傅抱石美術文集〉,葉宗鎬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九月),頁332
石濤〈廬山觀瀑圖〉可參見〈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喬迅著(臺北,石頭出版社,二○○八年一月),頁264

傅抱石 瞿塘煙月
設色紙本 鏡框
105.8 x 61公分
早隨煙月上瞿塘。
抱石寫呂半隱詩。
鈐印:「抱石私印」。
來源:香港畫家、收藏家尤紹曾「星千六盦」舊藏
香港蘇富比,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9
一九六八年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舉辦傅抱石展覽,不少展品即由尤紹曾借出。是展場刊中編號18之〈瞿塘峽〉,創作年份為「五十年代」,尺寸與本幅同,且由尤氏襄借,或即本幅。
尤氏所藏傅抱石畫,在八十年代陸續委香港蘇富比拍賣,如八四年釋出之六尺巨幅〈琵琶行詩意〉,又八九年釋出一九四五年作之〈石濤詩意山水〉,后歸香港藝術館。本幅亦即其一。
橫江閣外數帆檣,立盡西風兩鬢霜。
只有鄉心不東去,早隨煙月上瞿塘。
─ 呂潛〈江望〉
呂潛,號半隱,四川遂寧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之際,戰亂頻仍,呂氏幾歷滄桑,離蜀不仕,僑居江浙,寄情詩書,匿居四十載。〈江望〉七絶所及,盡是游子眷眷思鄉之懷。對照抗戰時期之傅抱石,烽火中舉家離贛西行,避兵蜀地七載,還鄉無期,畫中寓〈江望〉詩意,不無一抒去鄉千里、漂泊無定之惆悵。且傅抱石是時專研明末清初美術史,尤喜此際人物事跡,復藉詩寄意。又身處渝洲,正「瞿塘」所在,遂直擷取當地名勝成圖。他在四十至六十年代間,屢寫此題材,起初著重詩境表達,畫中多見瞿塘峽江全景。四九年后則兼寫生所見,多描繪人民生活,不論舟上、沿岸之漁人纖夫,作息之貌,交待清晰,尤具時代氣息。

實景圖
本幅未署年,從筆墨、畫境,可推知屬五、六十年代間所出。畫中岸崖壁立,陡峭如刀削,高插入云,似豐碑矗立,幾蓋全畫,僅左下一角留白,瞿塘頓現。


實景圖
江上兩船收帆,逆流而行,沿岸纖夫牽繩拉動,亦峽江生活實貌寫照。畫家一反同題作品之慣常構圖,棄兩岸對峙之全景式描寫,僅取景江岸一面,且混大片赭紅,蓋瞿塘峽夔門兩側,左方「白鹽山」含鈣,右邊「赤甲山」具鐵,一白一紅,隔江相望,畫家所繪,豈非山石帶紅之赤甲山麓?他循鳥瞰角度,從對岸高處俯視而下,江船、纖夫,皆細小如豆,與雄偉巨巖益顯大小懸殊,對比強烈,窮盡瞿塘萬丈深壑之詭奇險峻!畫家在相同畫題致力求新,孜孜不倦之鉆研精神,可敬矣。


實景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