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紐約、香港互動拍賣現場
3月23日,佳士得香港 “勇者無懼:巴斯奇亞《戰士》”專場晚拍推出的讓·米歇爾·巴斯奎特作品《戰士》經過倫敦、紐約、香港三地的角逐,最終以3.236億港元成交。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西方當代藝術品。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 戰士 亞克力、油畫棒、噴漆、木板 183cm×122cm 1982年
估價︰240,000,000—320,000,000港元
成交價:323,600,000港元
巴斯奎特是美國新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他以紐約涂鴉藝術家的身份獲得大眾認識,1979年結識安迪·沃霍爾,隨后在80年代成長為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中的領軍人物。他的繪畫中,自由書寫的同時訴諸強烈的情感。作品有超現實主義自動寫作的痕跡,也有波普藝術表現大眾文化的特質。
完成于1982年的作品《戰士》是巴斯奎特的代表作之一。1983年,這幅作品在東京的Akira Ikeda Gallery首次展出,隨后幾十年又在巴黎、維也納和米蘭舉辦過展覽。它最后一次展出是在2019年布蘭特基金會紐約空間的開幕展上。該畫作描繪了一名男子全身像,他占據整個畫面,右手寶劍已經出鞘,時刻準備攻擊,正是一名戰士的形象。不同于巴斯奎特的墻上涂鴉作品,《戰士》創作于木板上,但卻與其以往的街頭作品有不少共通之處,特別是畫面上原始而隨性的狂放風格。巴斯奎特以黃色和藍色的有力筆觸涂抹出粗獷的背景,然后以噴漆和油畫棒勾勒人物的輪廓,最后以多層丙烯顏料為人物身體著色。這件作品超越了任何現實空間中的透視邏輯,人物與背景似乎融合在一起,迸發出戰士的神武力量。
《戰士》體現了巴斯奎特善于收集不同素材創作的技巧,他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元素巧妙融冶一爐——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騎士畫作、西非約魯巴族的持劍戰神奧貢、剛果能量釘像,乃至經典解剖學教科書《格雷解剖學》都是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
對巴斯奎特來說,1982年是尤為特別的,他于這一年三月在美國紐約安妮娜·諾賽伊畫廊舉辦首場個展;同年六月,年僅21歲的他成為歷來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藝術家;是年秋天,他與嶄露頭角的歌手麥當娜展開戀情……巴斯奎特也曾說自己在1982年“創作出了最好的畫作”,他最昂貴的10件作品中有九件是在這一年完成的。
1988年,27歲的巴斯奎特因服藥過量去世。他像一陣風暴一樣席卷了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世界,又像煙火一樣絢爛而短暫地消逝,他生前創作了800余幅畫作和1500余幅素描,這些作品一直受到全球收藏家和博物館的追捧。
逝世30多年后,巴斯奎特的拍場表現仍然能釋放出耀眼的光芒。在2020年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中,巴斯奎特上拍作品125件,成交65件,成交率52%,總成交額高達1.17億美金,坐上了全球當代藝術家成交額的頭把交椅。據悉,此次《戰士》的賣家是一位美國藏家,于2012年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87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幅作品。該作在香港高價成交,延續了巴斯奎特作品自2013年以來持續至今的市場漲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