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超限界: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將同場呈獻趙無極與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 兩位大師之五〇年代巨作:趙無極《無題(黃金城市)》不僅是藝術家事業發展面向國際的實證,亦代表了其早年風格經典之最;而蘇拉吉《畫作 125 X 202厘米,1958年10月30日 》則創于藝術家在國際藝壇上嶄露頭角的重要年份,堪稱其五〇年代最重要作品。


這次更是蘇富比首度于香港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現蘇拉吉的重要作品,為這位邁向一百零二歲的戰后抽象大師,重現其與亞洲同儕并肩創造歷史的壯闊篇章。
趙無極與蘇拉吉

二十世紀初,巴黎獨享世界藝術中心的尊崇地位,后來戰后時代的紐約迅速崛起,自此改寫了現代藝術的發展版圖。一些本來活躍于巴黎的藝術家,亦在此時獲得了美國畫商的青睞,包括皮耶?蘇拉吉、喬治?馬修和趙無極等,他們的繪畫風格與同輩美國抽象畫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憑借前衛而成熟的美學理念成功闖進紐約畫壇中心。
蘇拉吉早于1954年已與紐約庫茲畫廊簽約,卻至1957年才首次踏足美國,更在逗留紐約期間,偶遇同年從巴黎抵達美國探望家人及遨游散心的趙無極。當時,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的婚姻觸礁,蘇拉吉把趙無極推薦給庫茲,而庫茲畫廊成爲趙無極在美國的獨家代理后,每年也向趙無極購藏數量可觀的作品,并定期為其策劃個展、群展與巡展等,令趙無極的知名度大增,迅速深入美國戰后藝壇以至頂尖博物館館藏。

同一時間,趙無極迎來「狂草時期」(1959至1972年)的創作巔峰,一來是1958年與蘇拉吉夫婦一起到訪香港期間邂逅了第二任妻子美琴,滋潤著趙無極重新投入創作的熱情;二來則是在庫茲的推動下,趙無極盡情在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最盛行的黃金年代汲取靈感與養分,不僅畫幅因受到美國藏家的品味啓發而漸趨磅礡恢宏,畫風亦更顯豪邁奔放,觸發了從「甲骨文時期」至「狂草時期」的風格演變。
依此看來,趙無極之所以能夠走出陰霾,突破早前的創作桎梏,并獲得完滿自信的精神狀態,確實有賴蘇拉吉夫婦1957至1958年在紐約與亞洲一同游歷時的陪伴與幫助,二人的友好關系進一步升華,縱然繪畫風格各有千秋,私下卻相知相惜數十載,至今傳為戰后藝壇佳話。
趙無極
《無題(黃金城市)》

《無題(黃金城市)》誕生于1951至1952年間,其時趙無極正展開游歷歐洲之旅,種種嶄新經歷讓藝術家的眼界大開,創作靈感持續涌現,此作描述趙無極對威尼斯的印象,像海市蜃樓一樣從藍色的薄霧中浮現。
據趙無極油畫全集載錄,趙無極曾于1951年內創作過四幅以威尼斯為題的畫作,內容描畫地標圣馬可廣場及四圍文藝復興時期的精致建筑,若將《無題(黃金城市)》與幾幅作品比較,可見本作上方隱現一座與圣馬可大教堂外型相似的雄偉建筑物,中方則體現威尼斯獨有的廣場布局,上演一幕飛鳥群集、游戲人間的日常戲碼,構圖中的種種線索,均可讓我們確立本作與同年的威尼斯系列源自一脈。
此系列的兩幅作品,亦早已納入世界重要博物館藏之中,一件坐鎮歐洲龐比度藝術中心、另一件則遠赴美洲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如今《無題(黃金城市)》現身亞洲最重要拍場,并置而觀即可見本作的空間層次更顯豐富、金黃閃爍的主調尤為瑰麗,絕對媲美博物館珍藏。

五〇年代初,趙無極在游歷時不期然會利用扎根于東方的意識底蘊去觀察異鄉,并發掘與故鄉相似之處,因此此時期的城市主題畫作,經常散發著一種若隱若現的東方情調。《無題(黃金城市)》的創作靈感雖然是源于一次到訪威尼斯的難忘經歷,其精神內涵卻似是溯源至唐代王維的《輞川圖》,樓閣城鎮觀景層層深入,在群山環繞間盡顯磅礴,意境卻淡泊超脫,畫中線條猶如詩句,讓人陶醉其中。本作更罕有地采用金光碧色的色調,除了重現威尼斯終日水波瀲灩、蕩漾閃光的一番美景,更與唐代繪畫成就最為輝煌的「金碧山水」一脈相承。

《無題(黃金城市)》完成后不久,便展出于1952年趙無極在卡德比?畢趣畫廊的首個紐約個展,可見藝術家對此滿意程度極高。其后,此作亦曾參與沃克藝術中心于1959年舉辦的〈巴黎畫派1959年:國際藝術家〉群展,這個重要展覽旨在厘清抽象繪畫在歐美平衡雙軌發展的進程,在戰后藝術史上的意義甚大。《無題(黃金城市)》參與其中,一路見證著趙無極于五〇年代至為關鍵的發展軌跡,其收藏價值不容置疑。

1954年,美國家喻戶曉的《生活雜志》發布專題「在西方風靡一時的東方藝術家:趙無極畫中的詩意世界」,以三頁彩圖詳盡介紹其近期作品,而這次更屬首度有西方主流媒體為趙無極的藝術剖析定位,意義重大;當中占據最大篇幅的正是此作。其后,趙無極全速進入抽象時代,畫中的具象線條已經不復存在,《無題(黃金城市)》榮獲專題特寫并廣傳美國藝壇,不僅是趙無極的事業發展面向國際并漸上軌道的實證,亦代表了藝術家早年風格的經典之最,直追戰后藝壇的黃金時代。

皮耶?蘇拉吉
《畫作 125 X 202厘米,
1958年10月30日 》

蘇拉吉至今近八十載的藝術生涯里,只忠于一種顔色——黑色。在一貫簡練的構圖中,蘇拉吉認爲黑色是光線的主宰,是光線的本源,大半世紀以來,他的創作是一場在漆黑中追逐光明的接力。《畫作 125 X 202厘米,1958年10月30日 》創于蘇拉吉五〇年代在國際藝壇上嶄露頭角的重要年份,在抽象藝術浪潮席卷歐美的時代背景下,蘇拉吉純粹而懾人的抽象畫作贏得國際藝壇的喝彩。
本作于1959年紐約庫茲畫廊第五次個展時首現公眾眼前,至今六十年間,參與了多場重要展覽,包括蘇拉吉1960至1961年間在歐洲舉行的首個博物館巡回回顧展,足跡遍及德國漢諾威、比利時埃森、荷蘭海牙及瑞士蘇黎世,近年亦參與了紐約厲為閣為慶祝藝術家百歲誕辰而籌辦之〈蘇拉吉:一個世紀〉,展覽履歷精彩絕倫,可見本作極具風格代表性,堪稱蘇拉吉五〇年代最重要的巨作之一。

1957年,蘇拉吉獲頒東京雙年展的獎項,因此趁是次遠游紐約參展后,于1958年初偕同夫人與好友趙無極展開一段途徑日本并橫跨美洲、亞洲及歐洲的環球之旅,從華盛頓、芝加哥、三藩市走到夏威夷、香港、泰國、印度,再經土耳其、希臘、意大利返回法國,完成毅行寰球壯舉。種種嶄新的文化體驗令蘇拉吉思如泉涌,當重新回到畫室時,經已養精蓄銳,直奔突飛猛進的黃金時代,譜出幅幅攝人心魄的巨幅力作。
蘇拉吉到訪日本時,曾深度游歷東京和京都的神社和佛廟,而在創于同年的《畫作 125 X 202厘米,1958年10月30日 》中,即可見其背景色調如是呼應著象征日本桃山和江戶時代美學最高境界的金漆屏風;本作中奮力橫向的墨黑線條,宛如東方文字的純粹形態,更隱隱映現禪宗美學對墨色的運用與執著,點墨成詩,兼備富麗堂皇與莊嚴空寂,如其所自言:
我把不同線條組成巨大形狀,引起觀者注目。有一天我更從自己的畫作聯想到漢字結構。

《畫作 125 X 202厘米,1958年10月30日》以125 x 202厘米的特別訂制的大型畫布創作。按藝術家全集,蘇拉吉在整個五〇年代創作尺幅超過兩米的作品不過十幅;1958年起,隨著藝術家在歐美聲名鵲起,開啟事業上首個黃金年代,他分別在1958及1959年創作了七幅逾兩米的特大油畫,時至今日,這兩年無論在學術抑或市場上,依然被視為他的巔峰時刻。
在此十幅巨作當中,本畫更是唯一被賦予黃金色彩之作,彰顯藝術家此時飽滿飛揚的精神狀態;此外,蘇拉吉在創作抽象作品時,往往以相近構圖反幅錘煉兩至三幅,在細節上作出調整;然而縱觀藝術家全集,本作卻是唯一以此構圖創作之油畫,更顯他創作過程酣暢淋漓、獨一無二之尊貴地位。
翻查有紀錄以來的國際拍賣史,曾與本作同場出展1959年庫茲個展的作品,僅有三幅曾釋出拍場,包括2016年于巴黎蘇富比拍出5,220,000歐元高價之《畫作 162 X 130厘米,1958年12月14日》;如今《畫作 125 X 202厘米,1958年10月30日 》現身香港,與之承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份量,實為慧眼藏家不容錯過之傳奇珍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