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現場
2021年3月13日,藝術家陳曦最新個展“陳曦:規則之外(1990-2020)”于蘇州金雞湖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由蘇州工業園區宣傳和統戰部、蘇州工業園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金雞湖美術館承辦,由王春辰擔任策展人,查一辛擔任藝術總監,該展覽將持續至6月7日。

開幕式現場
展覽以時間為軸,展出藝術家陳曦的繪畫、雕塑、裝置等作品90余件,集中呈現藝術家陳曦三十年的藝術歷程及創作脈絡,從藝術家的視角思考時代、社會、生活與當代藝術潮流的關系,為蘇州的藝術愛好者、廣大市民帶來一次氣場強勁、情感豐沛的藝術盛宴。

園區宣傳和統戰部副部長殷衛東致辭
本次展覽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王春辰教授,當代著名女性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陳曦,蘇州市文物局副局長、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宣傳和統戰部部長朱江,蘇州工業園區宣傳和統戰部副部長殷衛東,蘇州工業園區宣傳和統戰部副部長何雯,著名藝術史學家、批評家呂澎,著名藝術史學家、當代藝術評論家尹吉男,當代藝術評論家王端廷,當代藝術評論家楊衛,以及本地藝術家、新聞媒體、廣大市民共同參加。

著名藝術史學家、批評家呂澎致辭
著名藝術家張曉剛、王廣義、喻紅、姜杰、展望、毛焰、丘挺;深圳OCT總館長欒倩、北京民生美術館原副館長郭曉燕、北京今日美術館副館長晏燕、上海藝倉美術館館長張熹、北京木星美術館館長呂紅榮、北京松美術館王端;著名詩人文學家歐陽江河;三聯周刊副主編曾焱、《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瀅、雅昌集團董事長萬捷;青年作家藝評家鞠白玉、周婉京;鳳凰藝術總監肖戈、時尚芭莎藝術版塊負責人齊超等眾多知名藝術家、藝術機構負責人、新聞界的重要嘉賓和多方代表出席活動。開幕式由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季詡淙主持。

著名藝術史學家、批評家尹吉男致辭
蘇州市文物局副局長、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宣傳和統戰部部長朱江、著名藝術史學家、批評家呂澎、尹吉男、策展人王春辰、藝術家張曉剛、王廣義、陳曦共同為展覽剪彩。

著名當代藝術家張曉剛致辭
“此次展覽并不是回顧展,盡管我已有三十余年的創作經歷,而伴隨這三十余年的創作,我時時能察覺到自己的大膽隨性,就像總有人說我的藝術風格變化無常,不夠明晰的辨識度。但我慶幸自己始終保持了這樣一種無畏的藝術激情,及不停往前走的姿態。這次展出了我不同創作時期的一部分作品,足可以看到一個創作者的多面向,多角度以及相應的工作方法與形式。看到一個人的豐富性。”

策展人王春辰致辭

藝術家陳曦致辭

開幕式上,金雞湖美術館收藏藝術家陳曦教授作品。園區宣傳和統戰部副部長何雯,向陳曦教授回贈收藏證書

研討會現場
在展覽開幕之前還舉行了主題為“何以陳曦——中國的當代藝術書寫方式”的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由此次策展人王春辰主持,尹吉男、呂澎、王端廷、郭曉彥、楊衛、舒陽、李國華、艾蕾爾、尹吉、周婉京、鞠白玉、曾炎、藏策、晏燕、陳曦等藝術史學家、批評家、藝術家、策展人參與了討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研討會以藝術家陳曦的展覽展開討論,圍繞歷史時期與藝術家的立場、永恒的歷史性與藝術家的堅韌及創作、藝術家的語言表述與歷史的對峙、歷史對藝術家的構建與藝術家的逃離、不得不面對的全球話語——女性藝術 vs女性主義藝術、中國的現代美術及至當代藝術有無“現代性”話語的建構:訴求與實踐、藝術的永恒性與藝術家的自我建構、為什么在金雞湖?等諸多問題進行了熱烈的對話討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部分作品

“正在顯形”,雙面樟木雕刻高4米,直徑3米,2018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于厄普代克的文學作品《兔子三部曲》和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去的解釋所發生的》里,她讓一只兔子作為符號,但所指涉的都是人的問題。
在這些木刻形象上,“人型”和“兔形”的雙面組合,這件大型木雕一面是兔子抱著人,另一面是人抱著兔子。背負著某種參照,形象之外賦予了更多隱喻和暗示的色彩,勾連起觀者多維的聯想空間。

明亮的光,雕塑(鑄銅+納米噴漆 )250×125cm,2018
明亮的光,這是件不銹鋼和鑄銅組合的雕塑作品,藝術家也是以兔子作為象征符號和表現手法之一。
兩只兔子擁抱在一起,并注重金黃色、明快化色彩的一種體現,同時把光束具體化為兔子背后銅質的、可以觸碰感覺到的發散出去的造型,把無形的這種光做成一個實體的可見的具象化的光,很溫暖的呈現方式,散發出勃勃生機。

異質共生,60×60cm×25副綜合材料,2020
異質共生是一件綜合材料作品,取材于蜂巢的造型,也是象征著人類社會與蜂巢一樣都是單個個體組合而成,里面的金屬小雕塑類似蜜蜂和人體的融合形狀。每一個六邊形,它就是一個細胞,一個單元,或者一個家庭,一個個人,在每個蜂巢中間的鑄鋁小人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思考和隱憂:現在科技的發展,醫療的發達,人類的器官可以更換,我們從自然人逐步變成了“混合人”。

21—昨日榮耀,120×100cm×21布面丙烯,2017
《昨日榮耀》這組油畫作品,前景是兔子,后景是全球有代表性的21個國家,用拼接的方式組成。由各大洲的歷史悠久國家,核心國以及近年來的問題熱點國家構成一個微觀的小世界。
昨日的那些著名建筑景觀是人類文明的榮耀象征。今天在國家背景下的兔子(世界民眾)正在遭遇著更為復雜的困境;戰亂、流離失所、恐怖威脅,對科技的依賴,核軍備競賽、經濟及政治意識形態沖突、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還是在提示那三句話:我們從哪里來?當下身處何處?要往何處去?

中國記憶系列作品有《“非典”時期》、《新聞聯播首播》、《航母style》、《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又是一種超寫實的創作手法,呈現了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這些事件以電視報道畫面的方式被描繪出來,藝術家甚至自己去舊貨市場淘了100多臺舊電視機。
從最早的帶天線的九寸的電視機,到黑白的和假彩色,再到今天的液晶平板。這系列到目前為止藝術家創作了22件作品,本次展出其中六件,它呈現了中國四十多年來令人感嘆的發展之路,也令人對“電視”這個不可能永遠主宰我們資訊、娛樂、生活的大眾媒體展開諸多的思緒……

《從來不是孤島》是鑄鋁雕塑群,在兩噸河沙和一噸騰格里沙漠的沙子堆成的基座上,可以看到人與鳥的一件結合體、死去的馬頭骷髏、形似大型海洋生物的一件雕塑、小鳥的鳥頭以及一直倚靠在樹上有氣無力的兔子,象征著在大海的一座孤島上等待救援的各種生命。

有菌觀察室,300×500×10件聲光繪畫裝置
《有菌觀察室》與A廳的《異質共生》類似,都是綜合材料作品,但除了光電效果之外,更配上了6分鐘的音頻,有各種的鳥鳴、腳步聲、喘氣聲、甚至槍聲等各種聲音,觀眾可以自行想象場景中發生了什么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