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壇新秀人才輩出,群起四方,當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英才,您又認識多少呢?我們從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云云杰作中,為藏家精挑當今熱議的年輕藝術家,一一盤點拆解他們的創作理念與特色,齊來邁步在當代藝壇的最前端!
其中,薩爾曼·圖爾、王俊杰及尼古拉斯?帕蒂等炙手可熱當代藝術家的佳作更現正于香港文化零售地標K11 MUSEA公開展出,展示無限創意。
薩爾曼·圖爾
(Salman Toor)

出生于1983年的薩爾曼·圖爾是一位駐紐約的巴基斯坦裔藝術家。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現正為這位新生代藝術家舉行其首個博物館個展「薩爾曼·圖爾:我怎么知道」,可謂圖爾創作生涯的一個關鍵里程碑。《三個男孩》出自圖爾的《綠色》油畫系列,繪于2019年,即藝術家開展《綠色》系列的首年出品,而該系列作品亦是上述展覽的一個重要展示群組。
《綠色》系列顧名思義是指藝術家在作品中反覆使用的綠色基調,圖爾形容顏色「誘人,暗藏毒性,能制造氛圍而又不會太情緒化」。圖爾擅長以細膩手法記錄美國紐約和巴基斯坦拉合爾南亞同志社群的柔情日常,《三個男孩》堪稱箇中典范。

三人沉浸在縱情烏托邦的一隅,彼此依偎的其中一位少年打扮嫵媚,醺醺欲倒,身姿有如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而單膝跪地的少年則用電話為兩人拍照。據藝術家親述,他對智能手機富戲劇性的打光功能尤為鐘愛,而這個電子產品也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有著透過當代視野回溯詮釋藝術歷史傳統的暗喻。
艾芙瑞 · 辛格
(Avery Singer)

艾芙瑞 · 辛格是一位在不惑之年前成名的藝壇寵兒,2019年宣布加盟成為豪瑟沃斯旗下的藝術家,并于同年躋身「當代藝術拍賣五十強」榜單,是榜上唯一一位80后藝術家。

作為藝壇新世代,辛格的作畫工具不乏電腦軟件及打印機。對她而言,隨著科技的先進發達,藝術家也得重新審視何為繪畫及其定義的與時俱進。盡管年紀尚輕,辛格的作品已被納入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惠特尼美術館等大型館藏。
戴娜?舒茨
(Dana Schutz)

生于1976年的美國藝術家戴娜?舒茨于千禧年初嶄露鋒芒,以其別樹一幟的黑色幽默、援引藝術歷史典故和啟發人心的題材而聲名大噪,并在去年年末舉行了藝術生涯中首場倫敦個展。《獅子吃馴獅人》是舒茨的典型畫作,以斷裂的幾何圖案展現了正在反擊馴獅人的雄獅,備受贊譽的怪誕視覺效果綜合了立體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眼鏡蛇畫派等創作手法與特征,顏色大膽奔放,賦予題材超現實氛圍,震撼力十足。

這幅作品創作于2015年,當時舒茨經常構想到實體被圍困在密閉空間里,例如升降機。一般來說,這些作品暗喻人生囿于束縛和難關,而《獅子吃馴獅人》卻似乎專指畫家自身與作品的交戰,并以畫布為競技場。
《紐約客》撰文人謝爾達爾寫道:「舒茨創作的寓言充滿不確定性,藏著熱烈、令人咬牙切齒的種種暗示,有點像德國現代大師馬克斯?貝克曼神秘難解的敘事風格,不過少了些許嚴肅凝重。她在構圖、處理顏料,尤其是色彩方面有著近乎荒誕而非凡出眾的天賦,作品中彌漫色彩的沖突,卻碰撞出和諧的色調,仿佛具有幽靈般的本質,讓人用心靈感受多于用眼觀看。」
王俊杰

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王俊杰是當代藝壇最受追捧的藝術家,其獨特的藝術語匯及作畫風格常與文森·梵谷、亨利·馬蒂斯、喬治·秀拉及大衛·霍克尼等藝術家作比較并論。王俊杰自學成才,在習畫期間,他在加拿大、香港及美國三地交替生活。可惜,王俊杰一生受自閉癥所困,在2019年于艾伯塔省埃德蒙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35歲,筆下作品也成為其留給世人的匠心倩痕。


《萬物之始》堪稱王俊杰筆下的作品典范,層次豐富,筆觸濃厚,突顯了藝術家筆下自然景觀的超塵脫俗及稍縱即逝,憂郁卻優美的幻想空間以及饒富詩意的構圖歌頌了其非凡卻又短暫的創作生涯,是迄今上拍的王俊杰畫作中最細膩精妙之作。
艾米莉 · 梅 · 史密斯
(Emily Mae Smith)

1979年生的艾米莉 · 梅 · 史密斯是近年嶄露頭角的藝壇新星,她筆下標志性的擬人掃把角色游走在似夢非夢的超現實國度里,頂著荒誕虛幻的光環,從性別平等、資本主義至流行文化、政治暴力,娓娓道來當今社會的各種重大議題。

史密斯御用的畫作主人翁靈感,源自迪士尼家喻戶曉的動畫電影《幻想曲》中被魔術師賦予生命的一把掃把。對她而言,掃把除了勾起其身為女性的同理心,亦有勞動階層的象征意義。在《誠實間諜》里,史密斯的掃把多了一個分身,它們模仿著波普大師安迪·沃荷的名作《雙面貓王》,槍口瞄準觀者,迫切地索取注意力。作為史密斯抒發探討象征寓意題材的載體,這個別具魔力的掃把為藝術家在當代藝壇舞臺上開鑿了一條康莊大道。
托印 · 奧吉赫 · 奧杜托拉
(Toyin Ojih Odutola)

1985年生于尼日利亞的托印 · 奧吉赫 · 奧杜托拉近年聲名鵲起,尤其是全球對種族人權的日益重視下更是備受關注。托印于2017年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行她的首個個展,并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間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行英國首個個展。
《東門》曾于2016年非裔移民博物館舉辦的「A Matter of Fact」展覽中展出,對托印而言有著突破性的非凡意義。藝術家除了首次把畫作中心從人物延伸至其周遭環境細節,亦首次采用了斑斕的色彩,特顯皮膚和衣服的豐富色調。

托印的作品政治意識濃厚,除了探討「身份」的主題,更嘗試重塑這藝術門類的載體以及肖像畫的傳統。以本作為例,藝術家透過黑人肖像畫引領觀眾走進一個邀人反思歷史遺留下來、對財富與特權的刻板描述進行挑戰的虛構世界。
庫扎奈 · 維奧萊特 · 瓦米
(Kudzanai-Violet Hwami)

同樣透過藝術創作為種族人權發聲的還有年僅28歲的辛巴威女藝術家庫扎奈 · 維奧萊特 · 瓦米。瓦米《斯凱·威尼漢達(i)》中人物的躺臥姿勢馬上讓人聯想起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大宮女》,以及現代藝術先驅馬奈的《奧林比亞》。

然而,瓦米繪畫的主人翁有別于這兩幅名作,以膚色黝黑的非籍模特兒取代歐洲藝術歷史千篇一律、皮膚白皙的裸女。模特兒以背示人,回眸中滿是桀驁不屑,教觀者反省歷史一脈相承、以「白人視覺」為基礎的審美美學以及物化女性的父權社會意識形態。
除此之外,瓦米也透過背景中的日晷引申另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及文化遺產議題: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目前古人類學及解剖學上最廣為接受的現代人類起源源于東非,然而古典天文學的發掘與輝煌往往專注于希臘與羅馬等歐洲代表,鮮少提及非洲及近東對它們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非洲的種族成就呈研究不足而被忽略。
尼古拉斯?帕蒂
(Nicolas Party)

瑞士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憑借其天馬行空的奇異想像及近乎超現實主義的作畫風格,在國際藝壇迅速冒起。帕蒂擁有十年三維繪圖師的工作經驗,令他的畫作具有平面但輪廓鮮明的質感。就如繪于2015年的《肖像》般,作品秉承帕蒂漫畫般生動逗趣的畫風,配合明亮飽滿的色調,為歷史悠久的肖像畫傳統注入嶄新的當代藝術語言。

受到畢加索以粉彩繪畫的《女子頭像》影響,促使帕蒂亦以粉彩為其創作主要媒材。帕蒂就其對粉彩的鐘愛解釋道:「油彩可以不斷修改,但粉彩恰好相反,雖然可以逐層疊加,但不能再從頭開始;而且它的性質更直接,不會變干或濕,畫出來是什么樣,就會保持什么樣。」
禤善勤

禤善勤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新世代藝術家,從2017年起晉升國際舞臺,備受矚目。禤善勤的作品以記錄平淡日常的細膩畫面著稱,素雅稀薄的用色、短促而粗糙的筆觸、大量的留白空間讓構圖呈現曬至反光或褪色的照片效果,并增添了畫作的親和感。
對藝術家而言,生活中有許多短暫、乏味而被遺忘的片段。這些片段乍眼平平無奇,卻印證了人類的存在及參與,這對他而言極為有趣也最為重要。

《MuiMui 與 Doodood》局部
《MuiMui 與 Doodood》的描繪對象,正是藝術家飼養的兩只狗。它們扭頭看著觀者,貌似在花叢盆栽中調皮時被抓包,一臉天真無辜地看著正以流線般的倉促筆觸迅速捕捉它們的主人兼藝術家。
喬爾 · 梅斯勒
(Joel Mesler)

1974年生的喬爾 · 梅斯勒也許較上述一眾藝術家年長,然而作為藝術經紀人一直活躍于一線市場的他,從千禧年起至今二十年間,除了頻密游走在洛杉磯、紐約及哈德遜等各地多間畫廊間,也陸陸續續地進行創作。2015年,他重拾畫筆,及后在紐約哈珀畫廊、洛杉磯康托畫廊及倫敦Simon Lee畫廊等舉辦個人展覽,屢獲好評,創作生涯在穩步起飛,往后發展拭目以待。

《祝愿好運》中大膽鮮艷的綠葉圖案,靈感來自比華利山酒店中的馬提尼克風格植物圖案墻紙,它是喬爾·梅斯勒的標志性主題,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反覆出現。此酒店意義特殊,見證了梅斯勒年幼時親自目睹步入離婚階段的父母鬧翻的場景。而畫中交叉的手指,在英語中意指「祈求好運」,近乎是成年的藝術家在家庭破碎已成定局后回憶童年傷痛時的苦笑與嘲諷,可謂因世故,而幽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