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現場
詩歌,是唐代文學天宇中最耀眼的星空。詩人,是唐代士大夫階層文化取向與價值核心的象征。53000余首唐代詩歌所構建的文學家園,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血脈深處所沉淀的歷史情懷。
墓志是南北朝隋唐時期一種重要的附葬品,是古代墓葬發掘中較多見的遺物。近代以來,隨著埋藏千年的唐代墓志不斷被發現,一片別樣的時空與人文世界已經豐富而燦爛地呈現在我們眼前。15000余種唐代墓志中,特別引人注目的當屬詩人墓志,透過文字間的生死關懷,一段段歷史興衰與人事代謝,乃至詩人個體的精神軌述與生活沉浮,都將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與追思。唐代詩人墓志,無疑還是研究唐代文學可資依據的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獻載體和原典信息。許多因傳世文獻缺失而影像蒼白的詩人以及光影模糊的文學現象,隨著詩人墓志的發現而得以重新立體而清晰地呈現出來,進而獲得準確的評價與定位。因此,展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詩人墓志,又不失為透視唐代詩史與社會的源頭活水。

上官婉兒墓志及蓋 710年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此次展覽匯聚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及國內十余家文博單位珍藏的數十種唐代詩人墓志與相關展品,包括上官婉兒、韋應物等唐代詩人墓志,邊塞詩人盧綸家族人物墓志,以及多位詩人或書法家撰寫的墓志,如柳宗元撰《獨孤申叔墓志》、韓愈撰《李虛中墓志》、賀知章撰《楊執一墓志》等。

柳宗元撰獨孤申叔墓志 802年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代文學以詩歌而璀璨,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引導著傳統古典美學的認知途徑。而墓志所呈現的文學世界和歷史記憶,有幸為我們復原了那些淹沒于時間長河中的詩人群體在文學創作之外的別樣情感與生活。方折的石頭曲線凝固成空間立體而幽寂的畫面,通過書法的點劃匯集成蒼茫的文學語言,給后人訴說著真實的細節。斯人已去,詩卷長留,當歷經千年的冰冷石頭將一段段令人贊嘆的歷史和一群令人崇敬的偉大詩人映現于眼前,我們相信,通過陳列展覽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帶給每一位觀眾的心情與感受,或許正是相思長安,桃花依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