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前一天,北京春雨霏霏。紅磚美術館好不熱鬧,大家冒雨聚集于此,迎接開春的展覽。
3月20日,紅磚美術館新年雙展正式開啟,它們分別是:“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觀·覺:抽象作品1974-2020”。作為國際對話的重要活動,紅磚美術館在這個春天的開展具有特別的意義。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是美國藝術家詹姆斯·李·拜爾斯(James Lee Byars, 1932 - 1997)中國首次大型個展,作品涵蓋裝置、行為、雕塑和視頻等多種媒介,50多件作品以及文獻資料全面展示了這位傳奇觀念藝術先驅跨越40年的職業生涯。

“觀·覺:抽象作品1974-2020”則是克里斯多夫·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亞洲首次美術館個展。展覽涵蓋了從20世紀70年代的早期創作到2020年的最新作品,跨越勒·布倫近50年的藝術生涯,其中多件品為首次展出。

“觀·覺:抽象作品1974-2020”
“我認為藝術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在目之所見與心之所感間找到平衡。這就像是在高高的山脊上順著一條險峻而細窄的小路行走,山脊兩側都像刀劈般陡峭。”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邂逅 布面油畫 2020年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暗淡的巴斯克 布面油畫 1974年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無題雙聯作 布面油畫 1975年
勒·布倫先后于英國斯萊德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正統的經典教育讓他的藝術作品與文學、詩歌、神話、音樂等多樣的文化形式產生豐富的回響。勒·布倫通過他的藝術實踐展現出了對“理想繪畫”的堅定渴望,他被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芭芭拉·羅斯(Barbara Rose)譽為“畫家的畫家” (painter’s painter),是英國上世紀80年代涌現出的藝術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潮潭 布面油畫 2020年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藝術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文化及藝術參贊莫睿(Rehana Mughal)女士發表致辭:“藝術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相信藝術有著改變世界的力量。勒·布倫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質感,邀請觀眾走向一種非常深刻的,由色彩構建的世界,同時引發每個人的好奇心,這些作品完全超越了時間,我相信它們會以一種柔軟的方式走入我們的情感深處。”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老虎,老虎 布面油畫 2020年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潮潭 布面油畫 2020年
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杰表示:“我們在欣賞勒·布倫的作品時,能夠閱讀到他對繪畫的內心感觸、內心發現、內心覺醒,充滿了思考,充滿探索,充滿尋找,也充滿著對自己的批判。從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發展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超越。”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大型植莖結構 銅 2020年







展覽現場
關于藝術家
克里斯多夫·馬克·勒·布倫爵士,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1951年生于英國樸茨茅斯,曾在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和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繪畫。勒·布倫曾擔任英國多家重要藝術機構的理事,包括泰特美術館、英國國家美術館、杜爾維奇藝術館、皇家繪畫學院和英國國家肖像館等。1996年,勒·布倫當選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并于2000年成為該校首位繪畫教授;2011年-2019年,他出任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任職期間,主導了學院250年歷史上最重要的重建工作,振興了學院聲譽。
勒·布倫的作品被眾多知名博物館收藏,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黑文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美術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悉尼新南威爾士美術館等。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
走進紅磚美術館的大門,便被一名身著黑色長裙的女子攔下,她雙目空靈,面帶神秘微笑,掌心呈現出一些圓心狀小紙條,寫著“在場是最好的作品”(Your presence Is the Best Work)遞給觀眾,《無題》無疑是一場具有觀念性與劇場化的行為藝術作品。給進入這個場域的觀眾帶來一份神秘和莊重之感。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的開幕現場,在紅磚下沉圓廳,兩位身著連身黑色長袍的表演者在近2米高的黑色錐形臺上相對而坐,二人頭部通過一只亮粉色帽彼此相連,雙目凝視,構建出一個靜謐場域,到場觀眾紛紛駐足。作品《呼吸(兩人一帽)》的行為藝術表演現場,拉開了傳奇觀念藝術先驅詹姆斯·李·拜爾斯在中國首次大型個展的序幕。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開幕現場

詹姆斯·李·拜爾斯的行為藝術《無題》在紅磚美術館表演現場


詹姆斯·李·拜爾斯的行為藝術《十人一帽》在紅磚美術館表演現場
在開幕現場,“拜爾斯的《十人一帽》像某種神秘宗教的儀式,為人們制造出一個精神空間。”一條帶有十個帽子的亮粉色織物串聯著十位身著黑衣的表演者,他們穿梭于展廳、園林、人群,并突然闖進新聞發布會的現場。靜默與靈動、有張力的色彩對比和莫測的神情,共同建構出極具神秘感與宗教儀式感的場域。


詹姆斯·李·拜爾斯 鉆石地面 水晶玻璃 1995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 月柱 大理石 1990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 球形書 大理石 1989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 哲學釘 鍍金鐵 1986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展覽文獻區

“詹姆斯·李·拜爾斯:完美時刻”展覽現場

詹姆斯·李·拜爾斯 愛欲 紙本金色鉛筆 1993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 無題(ICITB) 金色紙本黑墨 1994年
此次展覽策展人閆士杰說到:“拜爾斯與中國神交已久,他將東方的智慧融入藝術實踐,卻一直未能踏上這片土地。今天,拜爾斯和他的作品終于第一次抵達中國,來到紅磚美術館。‘完美時刻’是一場遲到的邀請,是中國給拜爾斯的一個深情擁抱,中國觀眾與拜爾斯的一場神交之旅,即將啟程……”

詹姆斯·李·拜爾斯 紅帳篷 紅色絲綢 1989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 問題的哲學之椅 鍍金西藏柚木 1996年
詹姆斯·李·拜爾斯是20世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是一位具有開創性與前瞻性的藝術家(創作媒介涉及雕塑、紙張和行為),于1932年生于美國底特律,在韋恩州立大學學習了藝術和哲學。1958年,拜爾斯移居日本,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近十年。拜爾斯于1967年返美,在紐約和洛杉磯兩地生活,同時繼續在歐洲展出作品。1972年,拜爾斯受策展人哈羅德·澤曼之邀參加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在其中展出了自己的行為藝術名作《呼喚德文名字》,此后至1992年,拜爾斯連續參加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和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拜爾斯的作品多次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1997年,拜爾斯在開羅去世。
拜爾斯的作品60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得到展出,包括“好運宮”,都靈利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1989);“完美時刻”,巴倫西亞IVAM卡門中心(1994);“生、愛、死”,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和斯特拉斯堡現當代藝術博物館(2004);“完美寂靜”,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04);“1/2自傳”,墨西哥城朱美克斯美術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2013-2014);“金塔”,威尼斯圣良廣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完美之吻”,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等。
關于策展人
閆?杰,紅磚美術館創始人、館長、策展人。始終堅守“學術為本”,踐行“生態體驗美術館”的運營理念。2020年,閆?杰策劃了大型國際群展“2020+”。2019年策劃了莎拉·盧卡斯亞洲最大規模同名個展“莎拉·盧卡斯”;2018年,策展了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迄今在中國最大個展“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道隱無名”;2017年,閆士杰在中德“德國8”文化交流項目中,作為副總策展人策劃了“先導 - 德國非定形藝術” 展;2016年,閆?杰策劃了“識別區:中國·丹?家具設計”展,將中國古家具以設計的名義與丹麥家具設計大師對話;他策劃的展覽還包括:“加藤泉” (2018)、“安德?亞斯·穆埃:攝影”(2018)、“安德烈斯·塞拉諾:?個美國人的視角”(2017)、“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之八〇九〇年代”(2016)等,從不同視角建構起紅磚美術館對藝術的深層次、多維度探索與思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