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供精品選粹
日期:2021-03-19 10:49:19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文房清供精品選粹
SUNGARI INTERNATIONAL 25TH QUARTERLY AUCTION
預展 3月23日-3月24日
拍賣 3月25日-3月26日
古董珍玩III 文玩雜件及古代家具專場
?
?
文房清供自宋元以來已經成為文人墨客的身份符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構成。本場推出古代文房雜項數十件,品種頗豐,例如張石園藏陳端友仿唐海獸葡萄鏡蠖村硯為名家制作、收藏之物,意義非凡;如陳延款思春圖竹臂擱,品相與包漿皆佳;再如清代黃花梨剔花筆筒,紋飾生動有趣,堪稱繪畫與文玩的佳合。更有元代剔犀高足盤、清代英石山子、元代黑漆嵌螺鈿童子仕女圖捧盒等拍品,為書房平添格韻。筆筒為黃花梨整挖而就,尺寸合適,造型規矩。筆筒取料奢侈,旋琢為筒形,留小底以裝木塞,此為費料之筆筒工藝。黃花梨木質細膩,紋理千變萬化,素雅簡潔中不失古茂。尋常之黃花梨筆筒不事雕琢,以突出木質紋理,然此件筆筒通體減地浮雕梅竹花鳥紋飾,并題“青谿居士”款,刀口圓滑醇熟,以刀代筆,頗具畫意,儼然一幅花鳥小品。青谿居士據考為清代程廷祚(1691~1767)之號,初名默,字啟生,號綿莊,又號清溪居士,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其讀書極博,而皆歸於實用。曾作《青溪全集》。陳端友(1891年-1959年),又名陳介。江蘇常熟人,制硯名家。初從揚州張太平刻硯,后入題襟館,與吳昌碩、張石園等均有交往。1936年起曾先后寄居于上海名醫徐小圃、余云岫家中,為之琢硯。陳氏制硯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館。張石園(1899年-1959年),字克龢,號石園、麻石翁,江蘇武進人。工山水。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此件筆筒為紫檀百寶嵌工藝,于整挖紫檀筆筒外壁鑲嵌螺鈿、玉石等珍貴材質,組成吉祥圖案。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提到:“如雕刻寶嵌紫檀等器,其費心思工本,為一代之絕。”錢泳《履園叢話》:“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大而屏風、桌、椅、窗、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可見紫檀嵌百寶工藝一直是皇室、官府壟斷工藝,尤為珍貴。此件筆筒以嵌百寶藝術手法滿飾喜鵲登梅圖案,花枝遒勁、鳥雀靈動,極富巧工。此件剔犀高足盤唇沿淺腹,盤心凸起圓臺,下承外撇高圈足。整器外壁厚髹多層黑、紅漆相交疊,并深剔云紋,紋飾利落而具立體感,刀口透出細密黑紅紋理,尤顯古雅不凡。宋元漆器中,剔犀屬尤為復雜的工藝,今存世多見盞托、盤等器型,此件高足盤形與盞托相似,而盤心寬平,在剔犀其中屬較少見的器型,頗為難得。款識: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一聲已動物皆盡,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從此始。戊子孟夏作于練川之閑云旬怡齋中。梅鄰;鈐印:仲文(朱)。王梅鄰,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清 乾隆、嘉慶年間上海嘉定人。梅鄰世襲家學。曾祖父王之羽師事吳之璠,潛研竹刻藝術;之璠無子嗣,吳家創流派王家承襲,至梅鄰四代嫡傳不滅。擅采北宗畫法入竹刻構圖,風格雋永耐人尋味,堪稱嘉定派竹刻藝術之中流砥柱。
?此件青石山子造型奇絕,嵌空玲瓏,胡桃皮與水道俱在,峰巒洞穴齊具。其間峭巖嵯峨,氣韻升騰,忽峰勢回轉,納不俗風骨于其間,獨具清玄幽趣。此件供石石雕巧工卓絕,宛自天開,文人雅趣十足。詩曰“哦詩月明清夜闌,坐看高影橫屋山。”供石帶給中國古代文人的不僅僅是囿于案頭的小意趣,更是坐看云煙的暢達胸懷,流傳在山岳輪廓間的,是傳承千年的目光。“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賞石成就了中國園林,構建了中式審美,可謂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符號。英石是中國傳統賞石之一,以其凌冽的氣度甚得文人墨客賞識,古今園林、書畫、典籍、工藝美術品中常有英石的身影。據《云林石譜》記載“英州含光真陽縣之間,石產于溪水中……”可知英石產于廣東英德縣,最早至宋代就已經成為造園名石。此件英石山子尺寸合適,雙峰駢立,峭拔陡勢,頗有云頭雨腳之姿。置于幾案間,玲瓏秀潤,天然的丘壑之間點撒彈子窩,色如漆,扣之有聲,“奇峰乍駢羅,森然瘦而雅”,此為英石之佳者也。此一對件書卷式蓋盒器型為六件筒形器組合成“品”字形,別具匠心,減地浮雕卐字錦地,刀工嫻熟。整體造型端莊秀麗,賞用皆宜。類似此種書卷式盒在清代宮廷特別是乾隆時期非常經典,皆需經由皇帝御覽下旨方可制作,并有多種材質及形式,此件拍品即為一例。參閱:《清宮包裝圖典》第58頁,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嵌螺鈿工藝指用螺蚌殼片嵌進漆胎,再飾以刻劃、填漆、打磨工藝,直至螺鈿紋飾與漆層平齊,蚌殼嵌漆工藝早在商周時期即出現,于唐代技藝趨于成熟,宋元時期得到長足發展,黑漆螺鈿器物遠銷海外,廣受追捧。其中,以元代薄螺鈿鑲嵌風格最為鮮明,《髹飾錄》記“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可見元明之際薄螺鈿成為嵌螺鈿工藝的首選材料,其以薄螺鈿片裁成小幾何形,組成庭院小景、山水樹石,以螺鈿模仿繪畫筆觸,變化豐富,流光溢彩。此件黑漆嵌螺鈿童子仕女圖捧盒八出葵花形,內壁及底足髹褐漆,蓋面開光內以薄螺鈿點飾庭院小景,童子仕女閑游其間,周圍以碎螺鈿構成纏枝花卉紋,色彩搭配恰到好處。捧盒漆色黑褐,透明感強,具宋元遺風。盒為木胎黑漆錯金銀工藝,造型渾圓飽滿,平蓋,子母口扣合,整體髹黑漆,素面,僅盒蓋上以金銀絲錯松鶴“延壽圖”,盒底錯“雅鑒齋制”四字篆書款。雅鑒齋為清末民初著名嵌銀木藝人田曉山及其兄菊畦的齋名。兄弟僑居濟南三十余年,設肆于轤轆把子街曰雅鑒齋。所制精絕,中外欽賞。來源:Ronald W. Longsdorf,編號:1848;MD Flacks (UK) Ltd. 舊藏香盒兩部分組成,各為紫檀整料鑿就,上下子母口連接。造型小巧,氣息渾穆大氣,盝頂,直腹,玉環底。通體無紋飾,僅在口沿處起兩條弦紋,起到增加層次感的作用,此舉為明式家具及文房小件的經典藝術手法。臂擱覆瓦形,面作方形開光,內雕仕女。仕女發髻垂墜,掩面倚欄桿而立,眉目含情懶著衣衫,似觀向院落中的落英。紋飾右側草書兩行云:“繡戶朝眠起,開簾滿地花,春風解人意,欲落妾西家”,落“孤”、“竹”款。孤竹指明末清初畫家陳延。陳延,清,字遐伯,號孤竹,安徽潛山人(今安慶)。折右手,書畫用左腕。后遷居鳩蘊(今蕪湖),與蕭云從共稱畫院二妙。尤精篆刻,著有《孤竹齋集》。3、伯虞先生雅屬,丁卯八月介侯錄山舟句并刻。鈐印: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