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于2021年3月13日推出兩大主題展覽,不僅有符合當下年輕人興趣的新媒體藝術展覽《異境之間》,還有適合闔家觀看的大型懷舊展覽《憶昔撫今——共話當年事》。并分別免費向公眾開放至6月6日及4月13日。
《異境之間》以新媒體藝術為基礎,是一次頗具探索性的實驗,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徘徊,本次展覽云集了17位國內藝術大咖及青年藝術家的50件作品,展品涵蓋了架上繪畫、交互裝置、燈光裝置、機械裝置、激光藝術、聲音藝術、聲音藝術等媒介形式。展覽以新媒體藝術為基礎,以創造不同的感知方式,意在帶領大家從多維度理解空間及時間。本次展覽是一個融合的過程,也是一次跨界的嘗試,藝術家們穿梭于不同的藝術領域,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使藝術之間互相補充,互相聯系,互相影響。
界,界限。有了界限,才有“彼”與“此”。來自不同層面的界限,將空間、時間乃至人們的感官認知劃分得層序分明,卻也將人們的思維和觀念局限在各種界限交錯下的一米之地。此次展覽,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策展團隊便從作品與空間、作品與時間、作品與作品這三段關系中,打破彼此間固有的界限,重新定義裝置、聲音、繪畫等藝術形式,對光、空間、作品、聲音、環境等進行重構,建立一種全新的、充滿無限可能的共融關系。以“異境之間”為主題,意在引導人們用更大膽的視角去發現“異境”的奇妙的空間。在這一命題深處,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更期待與每一位參觀者,在親切舒適的藝術空間里,一起探討包容、創新和突破的生命話題。以藝術為契機,試圖引起觀者對美、對世界、對日常更多的觀察和思考。
《憶昔撫今——共話當年事》展覽主要分為老物件展覽陳列、舊物打造的情景再現以及老故事征集三個模塊。留聲機、搪瓷盆、大哥大、縫紉機等近百件老物件跨過時間長河展現在2021年的今日;60年代知青下鄉時在田地里沾滿泥土與勞動者汗水的鋤頭,70年代改革開放工人下班后鈴鈴響動的二八大杠自行車,80年代家庭場景內跳動著雪花的電視機……闡釋了不同的時代場景;展廳內特別設立“郵寄時光”區對觀眾的老故事進行征集,觀眾們可以寫下自己與老物件的故事在此區域展出,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同館方共話當年事。
此外本次展覽還設有每周一場的公益公教活動,如舊物改造,尋寶等,吸引未經過這段歲月的當代年輕人與兒童的目光,讓觀眾們切身感受到在享受當下祖輩們建立起的現代、便捷生活的同時,也要學習在建設歲月里刻苦努力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態度以及勤儉持家、修舊利廢、崇尚節約的生活理念。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還將在4月10日、11日,5月1日、5月2日舉行以聲音和視覺藝術相結合的演出形式的活動,邀請4組來自各地的視聽藝術家,由各位藝術家帶來不同的視聽作品,建構一個巨大的聲音場域,是一次關于“聲音”作為媒介本身的多元性、不可辨識性、爭議性的討論,也將牽涉聲音和當代藝術、影像、音樂、表演的關系。
參展藝術家
鄧碧文、鄧筱、劉舒頔、胡滔、李言增、雷子藝、王長存、吳元安+楊思韜、許錦龍、徐子薇、王萌+于淼、袁澤強、張釗瀛、張增增,張馳
機構簡介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坐落于深圳市光明中心區,將以“在光明、看世界”的文化擔當打開光明區發展文化藝術事業的新視野。以文化人,新生光明。由光明區政府出資,華僑城集團建設,深圳華僑城文體產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總占地面積近3.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0億元,包含演藝中心、美術館、圖書館、城市規劃展覽館以及文化綜合五大功能分區,是深圳北部片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完善,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文化藝術綜合體。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及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部署,投身深圳市光明區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重要規劃,依托華僑城集團在光明區一軸五片區產業布局的聯動優勢,以“文化+旅游”、“文化+科技”雙翼驅動產業協同發展,深圳華僑城文體產業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將光明文化藝術中心打造成為城市文化會客廳及市民文化生活聚集地,用文化藝術匯聚人文智慧與力量,共筑城市夢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將堅持國際化、平臺化、公益性的運營定位,搭建多元文化藝術交流平臺、激發區域文藝新繁榮、塑造城市文化新形態,以文化為核心助力光明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科學人文之城。

鄧碧文《機械紀元巴別塔》

鄧筱《奇點》

胡滔《等待勝利者》

雷子藝《沒有不痛苦的浪漫》

李言增《藝術家》

劉舒頔《不可承受之重》

王萌+于淼

王長存《合成握手》

吳元安《平行圈》

徐子薇《白晝黑夜》

許錦龍《時間塵埃》

袁澤強《臨時性組合系列》

張釗瀛《刺繡肥皂劇——有氧運動》
展覽名稱:《異境之間》
展覽時間:3月13日至6月6日
展覽地址: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
展現費用:免費開放
展覽名稱:《憶昔撫今——共話當年事》
展覽時間:3月13日至4月13日
展覽地址: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
展現費用:免費開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