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風華·筆墨新象
日期:2021-03-17 11:35:00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當代風華·筆墨新象
應物,象形是也。此為南齊謝赫在其“六法”中提出的觀點。畫家在準確、真實描繪客觀對象的同時,更要講究對物象內在特質及精神的表達,以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當代畫家尤其是中青年藝術家群體,大都接受過系統的學院訓練,擁有中外古今豐富的視覺經驗,其作品有著迥然不同與前人的創作思維和表現手法,代表當代水墨發展的新面貌和新趨勢,值得關注。

Lot 1092
柳謙 長風萬里送秋雁
絹本 鏡心
74×104cm
柳謙先生的作品,無論山水還是花鳥、人物,都有濃厚的文人氣,畫風俊朗,格致清奇,而意韻深永。他能敬心承領生生哲學的智慧和釋道思想的精髓,用細膩的筆墨傳遞微妙的情愫,將傳統文人的精神義脈與當下直接的體驗融合起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世界。讀其畫,優雅寧靜的氣息撲面而來。如他畫“一缽江雪,天外梵音”,雪意闌珊,岸邊寒林枯槎,一出家人戴笠乘舟就要遠行,氣氛寂寥,真有高風絕塵的感覺。他畫舊時明月,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時的詩意,古梅綻出新朵,縱馬橫笛之人吹出心音,氤氳著一種超詣的意趣。他的畫追求高古的格調,即使是寫生之作,也能脫略時史的痕跡,傳遞出獨特的生命智慧。如一組黃山游歷之作,構圖奇迥,大開大合,筆墨也洗練老到,心期萬類中,黃山無不有,他記一時之興,獨領一種風流,令觀者意豁。我對柳謙先生的藝術道路有些了解,他富有春秋,于詩畫一道,精進不已,日臻佳境。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深知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的道理,只為心靈留影。他以詩心去穿透畫境,將筆墨、形式與氣象融合起來,如今已多有所得,未來一定會開拓出更值期待的新面貌。

Lot 1095
李振 煦日
紙本 鏡心
139×76cm
如果說我們把藝術的方式作為體悟自然的過程,就像站在清晨的樹林里,清澈的河水邊深深地呼吸,凈化內心,融入自然。李振就是這樣的生存狀態。他對藝術語言思考與探索有著持久的準備,在畫面前的反反復復的日子里,耐得住時光的發問,有若沙漠中尋水,默默積累著學理與筆墨的心性涵義。有一日李振對我說,前幾年讀研時理解的一句話,今天突然喚醒了許多筆墨的課題,使內心充滿了活力。我想,這就是李振的深呼吸,也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李振的畫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畫面充滿了關于心性,關于意象的審美感知,其筆墨意味深長。這些經歷艱辛的畫面訴說著他在自然狀態下的種種相遇之境。于此顯現出生活的態度,當下生存的再現,還有現象與本體、主客體的品質和方向等等都成為李振水墨語言的取道載體。這里呈現了一個順其自然的求道者,畫風樸素,靈明而淳厚。在這樣的樹林中呼吸聆聽,閑步,時而奔走,佇望。豐厚不盡的自然空間,每天都迎來了一個性情平和,內心淳厚而又清澈明凈的李振。

Lot 1096
朱晶 春風吹過
紙本 鏡心
171×93cm
朱晶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畫家,她既擺脫了傳統的工筆、寫意畫種的界限,也擺脫了寫實語言與現實主義的束縛,從而走向更寬泛自由的藝術表現。她的畫不僅從氣息和意境上取勝,而且在技法上亦可看到她在線條的駕馭和筆墨的構建上有著深厚的功力,她的作品讓我們看起來比較“新”,在形式美感上與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很自然地“鏈接”在一起,很容易產生共鳴??梢哉f朱晶完成了傳統筆墨符號向現代視覺圖式的自然轉換。并且找到了自已的藝術語言及語言結構體看,這個很難能可貴。綜觀朱晶的新具象系列作品,她強化了古人筆墨語言中的形式因素,將其與西方現代構成的形式美學系統巧妙地銜接,使之產生了種洋溢著高古氣息和現代意蘊的大美。作為當代畫家,朱晶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做現代乃至當代的發展。這里的“現代”,就是要打開畫傳統接通現代造型觀念的通道使古與今聯系起來。因又不僅僅停留在中國的傳統體系里,而是憑著學院教育給予的綜合知識,對包括西方現代以來繪畫藝術的表現與表達方式作有選擇的吸收。在我看來,她的理想是要在保留傳畫含蓄典雅特征的基礎上,建立寬闊豐富和具有現代氣息的代畫格式,這種目標是整個中國畫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Lot 1094
趙少儼 香風十里弄晴暉
紙本 鏡心
134×68cm
看了趙少儼的一些作品,首先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年輕畫家,能夠認準傳統的目標堅持不懈地探索,實屬不易。在今天這樣一個商業化時代,很多畫家的心態都浮躁難堪,草草練上幾筆中國畫后,就自封猴王、貓王、梅王、竹王之名,然后滿世界炒作自己,儼然一副大師的模樣,實在令人生厭。這一點在趙少儼的身上還沒有看到,至少從學畫到現在的十數年中,他沒有追逐潮流、沒有跟風做秀、沒有嘩眾取寵,而是顯現出某種定力,專心于傳統的理解與研習,較為難得。翻閱他的作品,更有感于他于畫學的用力之勤。其大寫意花鳥取法近世,師從多家,能較為深入地把握齊白石、趙之謙等筆法造境之趣。落筆之中難見江湖之氣,而多干練磊落,頗能化古為今,于“雅”、“俗”之間別開生面。我想,一個年輕畫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其根源還是在于他的勤勉。因為中國畫的傳統精神是在不斷的臨習之中,慢慢體會方能有所獲得的沒有一個量上的積累,不要說以筆墨造雅正之氣,就連探首窺視其絲毫之妙也難得。而趙少儼正能如此,他致力于臨摹寫生,與古人對話、與自然神交,其所作所習,數量驚人。而這數量驚人的所作所習,方才能令其探足傳統,以一顆年輕而敏感的心靈去體會并感悟中國畫傳統的博大與精深。有鑒于此,我相信他還能一路走下去,因為他仍然年輕。

Lot 1093
李炯 花鳥四條屏
紙本 鏡心
88×25cm(4)
雖然李炯的創作多為工寫兼具,但他并未在繪畫創作中顯得謹小慎微,畏首畏尾,而能讓自己處在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中,收放自如,不為創作而創作,更多的是一種自然思緒的流淌和傾訴,作品松動,讓人舒心。其創作不為外相所惑,直抵中國畫之核心,重視感受,抒發性靈。聽到窗外鷓鴣鳴叫,提筆而畫,他畫的是他心中的那只鷓鴣鳥,飛在筆端,一訴衷腸。不受題材和尺幅所限,只要是他想表達的,他都能以一種放松的、沖和的態度訴諸筆端,這是很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創作大幅作品,氣象寬廣,意蘊深遠;不足盈尺的小品,又能精細入微。線條中流動著的是縷縷情思,水墨氤氳中表達的是細膩豐盈的情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常年臨池不輟,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定能有所建樹和突破,李炯之藝術前途不可限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