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方知畫意濃——川渝繪畫專題
日期:2021-03-17 11:33:41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入蜀方知畫意濃——川渝繪畫專題
川渝畫家多筆墨松快,畫面物象也有著鮮明的生活化特質,給讀者一種輕松愉悅之感。本次“川渝繪畫專題”是嘉德四季梳理推出的第六季,雖仍未能概全,但求能更多展示畫家們勤于觀察、敏于求藝的獨特藝術感知。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全圖→
Lot 1027
彭先誠 麗人行
紙本 鏡心
96×178cm
癸酉初春,時在東方美專執教的黃賓虹訪青城、登峨眉、涉夾江、抵萬縣、探巫山,驚嘆于蜀中連綿峻峭的山巒和繁茂欣榮的草木,頓悟了知白守黑、從實務虛的繪畫真理,步入了晚年藝術生涯的輝煌階段。除賓翁外,傅抱石也是因入川而畫風大變的近代名手。在金剛坡生活的八年間,傅抱石被山城煙籠霧鎖,蒼茫雄奇的景致所感動,成功的找到了獨特的藝術語言“抱石皴”,這與川渝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文化特質密不可分。
Lot 1011
馮建吳 陽朔屏風山
紙本 鏡心
88×96cm
出版:《詩心畫魂—馮建吳傳》第165頁,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年。

Lot 1012
陳子莊 池塘漁舟
紙本 立軸
40×61cm
川渝地域遼闊,東西南北上千公里的地理跨度決定著地貌的豐富性和地形的復雜性,高山聳立,大河縱橫,植被豐富,層巒疊翠,為畫家們提供了豐富而刺激的視覺資源。而川渝地區濃郁的儒道釋文化氛圍則賦予了藝術作品以特殊的文化內涵。儒學在巴蜀大地化為了蜀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文人學者;以青城山、峨嵋為中心的道教、佛教文化延續發展,加之歷史上多次移民事件,造就了川渝地區多民族聚集的現象,逐漸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并浸潤在巴蜀地區的生活日常中。
Lot 1023
晏濟元 雙清圖
紙本 立軸
99×65cm

Lot 1016
岑學恭 巫峽放筏圖
紙本 立軸
95×57cm
基于上述多方面豐厚資源的滋養,自古巴蜀便是文藝名手云集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自不待言,丹青史上也是群星璀璨。唐代即有吳道子奉命入川繪制《嘉陵江圖》巨制;五代黃荃父子開皇家富貴之風,被奉為北宋畫院“院體”之標準;北宋蘇軾在詩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造詣,首次提出“士人畫”一說并為文人畫的后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Lot 1025
李道熙 榴開百子圖
紙本 立軸
97×45cm

Lot 1026
李道熙 牧牛圖
紙本 立軸
107×52cm
及至民國,川渝乘抗戰東風,以大后方的地緣優勢,廣納四海俊杰,一時成為全國文化藝術重鎮,徐悲鴻、李可染、齊白石、陸儼少、關山月等畫壇巨匠均曾入蜀生活和創作。特殊的地貌、特定的文化屬性孕育出川渝本地藝術家不同于內陸的性格和藝術表達。兩地畫家群體雖人員眾多,但藝術家們都從不同題材和角度積極探索獨立風格,畫面風格相似的現象較為少見。此外,川渝畫家多筆墨松快,畫面物象也有著鮮明的生活化特質,給讀者一種輕松愉悅之感。本次“川渝繪畫專題”是嘉德四季梳理推出的第六季,雖仍未能概全,但求能更多展示畫家們勤于觀察、敏于求藝的獨特藝術感知。
Lot 1019
黃純堯 紅樹秋山
紙本 立軸
137×69cm

Lot 1021
王永年 紅妝步障
紙本 鏡心
96×179cm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