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現代藝術晚拍,香港蘇富比征集來自全球的現代及戰后藝術,云集華人大師林風眠、吳冠中、李華弌、程及與龎均、新加坡華裔畫家陳文希和越南漆藝畫家范光厚的作品,形成一場跨地圖板塊、跨文化背景的大師對話,引證「現代藝術」此一范疇在全球化視野下,逐漸褪去地域性的局限,就如以下一系列的風景及靜物精品,展現相逢交錯、互相影響的藝術脈絡。

桂林是吳冠中情有獨鐘的創作主題,其起源可追溯回七〇年代。本次上拍的《灕江竹林》,是吳冠中在1977年帶同中央工藝美院的學生前往桂林寫生時所創作。作品展現藝術家將印象派及現代主義的精髓,融合啟發自二十世紀攝影的前瞻性美學思維,是為他在中西合璧之路上不懈探求之明證,更是其七〇年代灕江系列的精彩之作。

九〇年代,吳冠中風畫創作已臻至高峰,《西雙版納村寨》即為此時期之佳作,畫面在西方印象派及現代主義與東方書畫傳統之間自如轉換,展現這位現代藝術先鋒,對于自然的崇敬、生命的熱愛與祖國山川的深情。

吳冠中自七〇年代起開始大力倡導專注繪畫的「形式美」與「抽象美」,數十年來在油畫民族化道路上堅持耕耘,身體力行地持續在國內外采風寫生,引領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蜀中水田》即爲一例,畫中的梯田構圖亦隱然與陳文希的半抽象作品《曬網》呼應。
亞洲區現代藝術專家
鄧穎詩

《曬網》畫面鋪滿幼細的沙粒,是市場上唯一運用這種特殊媒材的陳文希作品,反映他在藝術創作方面永無止境的實驗精神,以及他對抽象形態的深刻認知。

本季將呈現兩幅林風眠靜物作品,《盛開的粉紅菖蘭》和《靜物》為藝術家以具象靜物,映寫內心感懷之忠實呈現。《盛開的粉紅菖蘭》燦爛而溫柔,富麗而不俗艷。藝術家活用彩墨和宣紙材質的獨特性,由內到外以淡粉紅和白色暈染通透的花瓣。

迥異于《盛開的粉紅菖蘭》采用的簡明幾何構圖以及西洋插花的呈現,《靜物》猶有國畫傳統「清供圖」借由物像傳達吉祥寓意之寫意韻味:瓶花置于桌案上諧音「平安」,而梨子則隱喻得「利」,實取「平安順利」之吉意,體現藝術家寄寓心中理想的美好祝愿。
(橫屏觀看,左右滑動圖片)

二十世紀初期前葉,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云集于上海,借鑒西方藝術之新思潮,求同存異,樹立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基本格局。是次春拍呈獻的10米水彩長卷——《流水飛鶴》為海派畫家程及已知的最大尺幅作品,畫卷如銀幕般娓娓展開,敘說最真摯的思鄉情懷。本畫最早由美國南部地產大亨約翰·麥登收藏,后被納入家族旗下戶外藝術博物館典藏至今,彌足珍貴。

龎均的風景作品建基于長久以來從寫生經驗累積的畫面和情感,本季登臨晚拍的《冬雪》則為其筆下屈指可數的雪景創作之一。根據藝術家提供予蘇富比的自述,《冬雪》的畫面源于龐均住在北京三十年間,雪中寫生的美好記憶,后來他在家鄉江南常熟看到雪景,遂引發創作之激情。

《逸意寧遠(一)》體現東方水墨的銳意求變,在全球現代藝術語境中展示卓絕風采。本作由六折屏風所構成,背景以全幅金箔點綴,造就璀璨輝煌的極致意境;畫中松柏的形象則繼承自南宋繪畫「一邊半角」的審美觀,若細心觀察松柏之肌理,可發現藝術家在水墨創作中引入了西方繪畫的明暗對照法,從視覺效果上突破傳統手法之局限,將水墨碰撞現代新思潮。

范光厚以高超的創新能力和無以倫比的嫻熟技藝聞名遐邇,他是漆畫藝術的先鋒,也是越南現代藝術運動的巨擘。范厚畢業于中南半島美術學院,學院創辦人以提升越南本土手工藝的水平為愿景,力求令本土藝術及手工藝臻于精湛,以使其聲譽媲美中國或日本藝術,名揚四海。
東南亞藝術專家
邱詩恒
本作描繪越南北部蔥蔥郁郁的山景中一座若隱若現的古老佛塔,畫面引人入勝。這幅漆畫作品不僅精致,而且非常特殊罕有,市場上歷來僅出現過另一幅具類似主題和視角的屏風畫,是次與同為六折屏風的李華弌《逸意寧遠(一)》并肩呈獻,尤爲難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