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 金石碑帖”選取古籍碑帖類藏品51件,來源有序,頗可賞玩。清代浙江地區學子鄉試卷見證了清代科舉制度的變遷,是珍貴的清代學術史料。甲午時期臺灣地區文獻是本專場的另一大特色,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誓與全臺紳民同心固守布告、為勸臺灣軍民捐資濟餉殺敵立功布告、為探知日本兵船在澎湖情形札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氣節。此外,清代上海老正興菜館食譜以及民國間三時學會校文楷齋精刻本《唯識十三頌詮句》,亦頗具特色。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參與競拍
鄉試內容例定,八月初九為第一場,試以《論語》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學》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首,初場的三道四書題每道都要寫200字以上,4道經義題則需要寫300字以上。十二日為第二場,試以五經一道,并試詔、判、表、誥一道,議論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變通。十五日為第三場,試以5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




清寫本
3冊
17×23 cm




Lot 13103
浙江遂安縣、上虞縣鄉試卷等
清寫本等
6冊
尺寸不一
甲午時期臺灣地區文獻是本專場的另一大特色,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誓與全臺紳民同心固守布告、為勸臺灣軍民捐資濟餉殺敵立功布告、為探知日本兵船在澎湖情形札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氣節。

Lot 13106
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誓與全臺紳民同心固守布告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印本
1張
70×52.5 cm
是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誓與全臺紳民同心固守布告,稱“本署部院誓與全臺紳民同心固守”,此布告時間為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前數日。
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廣西灌陽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令其募勇入關,編立四營,號景字軍,入越參加抗法斗爭。中法戰爭結束后,以功"賞花翎,賜號迦春巴圖魯,晉二品秩,除福建臺灣道"。光緒十七年(1891)遷布政使,二十年(1894),署理臺灣巡撫。

Lot 13107
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勸臺灣軍民捐資濟餉殺敵立功布告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印本
1張
100×107 cm
金石碑帖此場亦有可圈可點之處。碑帖集錦內收《魏曹真碑》、《吳谷朗碑》、《晉太公呂望表》、《唐大智禪師碑》、《唐鄭忠碣》。唐紀翔舊藏,有墨筆題識。
唐紀翔(民國),字嘉圃,別號小園,北京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執教于朝陽學院,講授國際私法。晚年鉆研碑刻,著有《秦漢碑刻考》、《中國國際私法論》等。




Lot 13139
碑帖集錦
清晚期拓本
5冊
12.5×24.5 cm
《唐爭坐位帖》是為末古書碑帖收藏家顧大昌舊藏,有1950年陳建親題跋。《爭座位帖》,又名《論座帖》、《爭座位稿》、《與郭仆射書》,為唐廣德二年(764)十一月顏真卿致尚書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顏真卿行草書法的代表作,原跡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Lot 13150
唐爭坐位帖
清晚期拓本
1冊8開
32.5×32.5 cm
另外,民國間三時學會校文楷齋精刻本《唯識十三頌詮句》以及上海老正興菜館食譜,一雅一俗,或奉于廟堂之上,或現于市井之中,亦是古籍文獻包羅萬象的真實寫照。



Lot 13119
《唯識十三頌詮句》等二種
民國間北京文楷齋刻本
2冊
13×18 cm、12×16.3 cm
《唯識十三頌詮句》,牌記鐫“中華民國十有四年/十月三時學會校刊”,末葉鐫"北京西甎胡同文楷齋刊印"并鈐“三時學會出版之章”。三時學會為河北居士韓清凈于民國十六年(1927)在北京創立,為著名的現代佛學研究團體,時與南京支那內學院齊名,其成員有葉恭綽、周叔迦、徐森玉等。學會講學刻經并重,講學專重唯識論;刻經則以版本精美著稱,唯印本稀少,故世不多見。此本為文楷齋代刻,刻印俱佳。




Lot 13127
上海老正興菜譜
舊寫本
1冊
16×25 cm
老正興菜館清同治元年創始于上海,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上海最負盛名的經營“上海本幫菜”風味的菜館之一,被稱為“飯店之王”。正興菜有濃厚的江南水鄉風味。
內收凍雞、糟雞、鹽水鴨片、芋艿烤雞、太后肉、芝麻魚排、抄蟶肉、燒菜心、蝦子冬筍、雪菜冬筍肉、枸杞頭抄肉絲等菜肴,并詳細記錄了各菜所使用的原料、調味品及制法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