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適逢明代奇人、藝壇逸才徐渭誕辰五百周年。1521年,徐渭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趨漸衰落的大家族。其父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同知,在徐渭出生百日后便離開人世;其母為嫡母苗氏婢女,在徐渭十歲時被逐出家門。然而不幸繼續接踵而至,在徐渭十四歲時,一直呵護他的苗氏病逝,使他失去了家中的關愛。之后,徐渭跟隨異母長兄徐淮生活,“骨肉煎逼,箕豆相燃”。在徐渭二十歲時,入贅潘家。六年后,因潘氏去世而又落居山陰東城。家難屢作,婚姻數遭挫折,致他無不辛酸與悲憤。
青年時代的徐渭胸懷大志,“男兒抱策滿萬言,殿頭日炙研水干,今朝一得龍顏笑,明日金鞍搖馬鞭?!彼Mㄟ^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結果卻一再敗北。嘉靖年間,倭寇進犯東南沿海。徐渭因熟讀兵法受到了浙閩總督胡宗憲的賞識。途窮遇知己,徐渭格外感恩。他上下奔波,協助胡氏在抗倭戰斗中屢建奇功。然好景不長,胡宗憲因嚴嵩案被彈劾治罪,徐渭恐懼曾得胡的寵信而受株連,精神恍惚,數度自殺未遂,又在半瘋的狀態下,錯殺自己的妻子,因此入獄。七年之后,刑滿釋放的徐渭已經是一位衰朽的老人,人生到了暮年,面對肅殺的晚風,他覺得自己才華也好,仕途也罷,都不會再有新的轉機。在心灰意冷之際,他守著老屋青燈,與紙墨為伴。他精神有病卻腕底生春,拋在野藤當中的創作,被后世數代的畫家視作珍寶。清代畫家鄭板橋稱自己是“青藤門下牛馬走”,而齊白石也恨不得早生三百年,為他磨墨理紙,他還為此寫了一首詩“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步著徐渭足跡,接踵出現了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家、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這些劃時代的大師,中國的大寫意畫由此而成為澎湃的大潮,為中國美術史添加了熠熠光輝,數百年來流緒綿延。
五百年后的今天,徐渭的筆墨依然非同凡響。當我們回念嘉德二十余年里出品的徐渭佳作時,映入眼簾的不僅是一幅幅恣意淋漓、超邁絕塵的書畫作品,而是一場場“墨中游戲”的沉浸體驗。作品中一筆一墨是物象的形,更是青藤生命“本色”的直抒,凝結著他的人生思考和時代思考。正如他的題畫詩所言:“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

徐渭《寫生卷》全卷共五段,分別寫鯉魚破浪,菡萏凌波,貝谷菖蒲,石榴綻珠,月季芭蕉等。前四幅用紙極生,故用筆如掃,迅猛異常,而筆簡意賅,磊磊落落有精神躍出。末幅紙較熟,故用筆稍緩,墨瀋沉著,月季的濃淡變化,蕉石的勾染對比,都顯得深思熟慮而得心應手,是卷中精彩之處。每幅都有瀟灑的行書詩題,磅礴飛動,與畫兩相映發,若歌若嘯。

此卷在清早期收入清宮,乾隆在每段畫上都有即興詩題,并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中。是乾隆帝珍藏于重華宮的一件愛物。
《石渠寶笈》著錄徐渭的作品計有十二件,其中十一件均藏于兩岸故宮——七件臺北故宮,四件北京故宮。散佚于民間的,僅見此一件。更為難得是,此卷還留存了清宮專制的淡黃花綾包袱,白軟緞作里上鈐印墨色所包書畫的品名“徐渭寫生”四字。此外,還完好保留了原配乾隆玉別子。
最終,它不負眾望以1.05億元落錘,創造了徐渭個人成交拍賣紀錄。

牡丹是徐渭最喜歡畫的花卉之一,他畫牡丹舍色而用墨,求其素雅。水墨畫牡丹,前人偶爾有之,而徐渭用大筆寫意潑墨為之,淋漓多致,充滿桀驁不馴的霸悍氣,一改牡丹傳統富貴的寓意,而賦予其新的特性。




徐渭《牡丹竹石圖》局部


筆底明珠無處賣,
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于五十余歲居“梅花館”時,小書齋的窗外種葡萄一架,于是他對葡萄有很細的觀察,也好作墨葡萄。他信筆揮灑,脫略形似,藤條錯落低垂,枝葉紛披,以豪放潑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動人的氣勢和葡萄晶瑩欲滴的效果。畫上書法往往字勢斜欹跌宕,與畫相映成趣,充盈著一種強烈的情感,令人聯想起畫家的不平經歷。




徐渭自謂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他的詩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公安派首領袁宏道評其“有明一人”的詩文大家。他的書法縱橫奔放,不拘法度,而筆勢又圓渾沉著,狂而不野。袁宗道稱其“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