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裴歐
近日,法國藝術家埃里克·裴歐 (Eric Pillot) 在杜夢堂(上海)舉辦個展“隔墻”,呈現以攝影為媒介創作的14件新作。藝術家以“隔墻”喚起觀眾的想象力,用融合建筑、圖像和詩學,以及游離于繪畫邊緣的攝影手法,進一步探索人與風景和空間之間的關聯。
在這個新的攝影系列中,裴歐把視線轉向佇立的墻垣——它們極少受到關注,卻總是牽引著人們的步伐,成就眼前的風景。裴歐鏡頭下的隔墻脫離了自身所在的場景,以獨立個體的姿態邀請觀眾重新審視它們的存在。

埃里克·裴歐攝影作品《隔墻》
時間的概念也在埃里克·裴歐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局部剝脫的墻體、褪色的墻面,墻根縫隙中露出的植物,大自然也活躍在這道時間的風景里。同樣在時間的作用下,“隔墻”自身的物理屬性開始變得具有人文色彩。作品中人的缺席恰巧凸顯了殘缺的存在,正如這份存在攪動了攝影師的好奇與情感,也吸引著觀者。細看之下,有的墻面還夾雜著各種細微的人為痕跡 (涂鴉、劃痕等) ,有些已經淡去,有些相互疊加,讓人聯想到塞·托姆布雷 (Cy Twombly) 那些帶著擦除痕跡的鉛筆畫。
隨著疫情的反復,“墻”讓人聯想到隔離和距離,而裴歐的“隔墻”卻描繪了墻的另一種可能。它更像是一扇打開的窗戶,讓觀眾能暫時忘卻當下,走進屬于“隔墻”的故事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