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隨著國內對于東南亞藝術關注的日益增加,對它的研究和興趣注定會在一些特殊時刻和內容中被突破,而這正是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2021年“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系列展覽的目標。
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序列研究展的首個項目將于3月25日正式揭幕,項目名為“同音反復聲深入心”,其宗旨之一就是推進大眾對東南亞藝術的認知和了解。
展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友誼精神”,展示了越南自1975年至今,25個重要藝術團體或者藝術小組的發展歷史,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對越南當代藝術較為全面的一次呈現。
另一部分“女性宣言”,展出了20世紀末東南亞代表性女性藝術團體——“女性宣言”的文獻資料,以及2020年重新出發后的最新作品,這也可以看成是東南亞女性藝術團體的代表案例。
“同音反復聲深入心”展推動公眾對東南亞藝術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展覽中的東南亞,不再是單純的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以東南亞為核心拓展開來的世界聯系,這也符合國內民眾視野越來越廣闊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寫照。其二,通過研究型文獻展,從藝術史的角度,對東南亞藝術進行了系統梳理。

“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項目#1:“同音反復聲深入心”展廳現場
一. 友誼精神

“友誼精神”展廳現場
一直以來,了解越南藝術發展歷程的渠道非常匱乏,“友誼精神”正是對這種情況的回應。項目起源于2017年越南工廠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一場同名展覽,它從宏觀的社會背景出發,梳理了越南各地藝術家團體成立的時間線索和關鍵信息,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重要史實。
此次展覽將“友誼精神”復原展出,但時間線從2017年延伸到了2020年,并且增加了三個藝術家小組的研究。
“友誼精神”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相當于“年鑒”,展現了越南藝術小組的成員名單,成立和解散時間,以及成立初衷和重點關注領域等信息。第二部分“生存之道”,介紹了小組如何爭取持續發展。第三部分“藝術家眼中的藝術家”,放映了五部紀錄片,除開對歷史的梳理以及記錄外,也反映藝術家小組之間的傳承、學習和資源分享等經驗。
展覽介紹的第一個藝術家小組“五人組(Gang of Five)”成立于1983年,解散于1985年。成員之一陳龍(音譯)在自述中介紹了成員間有著共同的求學經歷,并基于友誼成立團體,“畢業后,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的大環境艱難且諸多受限。我們團體的一個簡單初衷就是為自己的創作提供給養”。
這些內容對于熟悉中國當代藝術進程的人來說并不陌生。越南“五人組”的成立正對應現代藝術的崛起,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當時的“’八五新潮”。而越南藝術培養機制也受前蘇聯影響,早期藝術家團體也多半有美術學院背景,同樣通過辨析本土學院傳統和世界潮流的差異進行反思。
類似的經歷也在1989年成立的第二個小組“十人組”中得到延續。“希望打破彼時美術學院正統教育的框架,在更廣闊的空間探索并創作”,“讓大家看到當時某種不一樣的藝術實踐視角”。
進入21世紀之后,藝術家小組的活動明顯更加強調融入社會生活,并試圖通過社區活動來抵制商業化的趨勢。2004年成立的“一點廢話(albb)”小組。三位創始人之一的蘇·毫伊杜認為,“21世紀初的越南藝術界暮氣沉沉又過于商業化,albb想做些有別于既有空間和機構所呈現的項目”,“讓藝術進入公共空間,進入各種出人意表的古怪地方,與普羅大眾直接互動”。
2010年以后,越南的藝術小組已經突破了對學院傳統創作方式的影響,強調實驗性和對材料的探索。成立于2012年、解散于2015年的“新類型”小組,所有“新類型”的成員都本著“實驗新材料,生產新意義”的精神在探索。
展覽中最后一個藝術小組“鬧市(Chaostown)”成立于2016年,當時越南藝術家們面臨著和其它地區一樣多元的藝術生態。創始人春夏和成弩梅認為“很多年輕藝術家傾向于將自己與社會隔離,我們希望為藝術社區創造最大化的實驗機會和渠道”,“致力于為沒有展示機會但熱衷藝術創作的年輕藝術人才提供支持。”

“友誼精神”展廳現場
二.女性宣言

“女性宣言”展廳現場
“女性宣言”最初是一群女性藝術家、作家和活動家所發起的雙年展,旨在舉辦來自亞洲和其他國家的女性藝術家聚會。“女性宣言”的最初目標,是加強東南亞以及亞洲女性藝術家之間的聯系,并提高她們的知名度。但隨著項目的進行,這一目標也不斷拓展,納入了對在地文化的探索和評估,包括以社區為中心舉辦的藝術項目。在2008年的駐留項目之后,“女性宣言”藝術家小組活動中斷,直到2020年計劃重新在泰國啟動,但因為疫情爆發而停止。
隨后,“女性宣言”決定由此前的項目參與者,邀請居住在自己附近地區的藝術家,在遵守適當防疫安全準則的前提下,舉行面對面的聚會。聚會在六個不同地點由六位藝術家牽頭組織。她們在澳大利亞悉尼、德國柏林、英國倫敦圍繞“聚會”主題開展藝術活動,并通過博客來分享活動過程及成果,并使之成為國際網絡的一部分,并相互聯系起來。女性宣言創始人之一的瓦莎(Varsha Nair)認為,“這是一種國際化的體驗,也是一種跨地域和跨文化的溝通”。
“女性宣言”部分的展廳,三分之一的空間展出了“女性宣言”的歷史檔案,包括出版物/專輯和影像紀錄片,其余空間則展出2020年至今六個地點藝術家們的創作和討論結果。
這種從社會生活形態生發的藝術討論,反應了當代藝術對觀念和態度的表達,而很多時候對這些表達的理解,可以還原到生活中去。
比如悉尼藝術家維吉尼亞的作品《記住黃色》,通過一組手工制作,記錄了藝術家和91歲高齡母親的互動。母親患有失憶癥,藝術家則陪伴母親用彩泥制作手工,但母女兩人互相照顧的角色互換,結果并不像聽上去的那么溫馨浪漫。藝術家發現,母女兩人“短暫地被拉到一起,但多數時候,又因為母親認知衰退的起起落落而分開”。
另外一組德國藝術家的掛件組合,通過不同女性從日常用品中的感悟,強調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聯,也強調了藝術是一個過程。此外,展覽作為多個行業人員協同合作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背后也是一種友誼精神的體現。

維吉尼亞·希雅德(澳大利亞) 記住黃色 棉布靠枕、橡皮彩泥等 尺寸可變

尼塔雅(Nitaya Ueareeworaku)等七位泰國藝術家 “2020年女性宣言:聚會”作品,包括竹床、棉織物木板印刷、塑膠手套、手工書和紙印故事等

印度藝術家“2020女性宣言:聚會”作品《院子里的聲音》,包括投影、秋千架、小說片段展示、菜譜和水彩畫、展廳詩歌朗誦表演等
三. 結語

“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項目#1:“同音反復聲深入心”展覽作品
展覽也試圖將這個整體還原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從越南藝術家小組之間的互相激發與分分合合,到“女性宣言”超越了女性主義討論的國際視野,力求展示一個多元聯系的當下世界。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在更深入地介紹東南亞藝術的旗幟下,彰顯的更是一種廣闊的世界視野。而為了藝術創作、展覽和研究而展示出來的“友誼”,其實就是互相連接、互相交流的理念,這也可以作為這個系列展覽堅持多元聲音的“宣言”。

“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項目#1:“同音反復聲深入心”展覽作品
藝術家尼洛法(Nilofar Akmut)等五人作品《吸入光明》,作品包括墻面繪圖和投影裝置
作者介紹
胡超系廣州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藝術學理論博士,擔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泛東南亞三年展首展“同音反復聲深入心”的助理策展人,負責展覽在廣州本地的完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