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繡
(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洛陽市文聯名譽主席)
關于將牡丹確定為我國國花的建議
國花是一個國家文化形象最生動的名片,是國家獨立、社會安定、民族興旺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國人精神、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國花,我國迄今為止未定國花,這與中國“世界園林之母”的稱號不相稱,也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深厚的花文化魅力和中國花卉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社會各界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反映,建議盡快確定我國國花。
盡快確定我國國花,以自然之花代表國家之美,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國花之美開展國際交流,可更好地體現大國禮儀,體現山川異域、大美無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國花之美融合國民生活,可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意,激發愛國情懷;以國花之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更加堅定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全國大范圍評選國花共進行過兩次。一次是在1994年,全國人大開展自下而上的全國評選國花活動,最后評選出兩套候選方案:一是一國一花,即牡丹;二是一國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贊成一國一花(牡丹)的有18個省,占58.06%,后因多種原因而沒有作出決議。另外一次是在2019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花開盛世,國富民強,國花評選再一次成為國人討論的熱點。為提升國家形象、順應群眾期待,中國花卉協會向公眾征求對中國國花的意向,最后投票總數362264票,牡丹以79.71%的得票率高居第一位。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將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上海舉辦,牡丹被確定為本屆花博會會花,體現了牡丹在我國萬千花卉中的翹楚地位,同時也表達了國人將牡丹作為國花的殷切期望。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國家以牡丹為國花,牡丹做國花更彰顯唯一性和獨特性。牡丹歷史悠久。牡丹原產于我國,至今栽培歷史長達4000多年,已形成四大品種群、十大花型、九個色系,品種多達1000多種。牡丹文化厚重。牡丹文化源遠流長,始于隋、興于唐、盛于宋,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得以傳承、發展和創新,牡丹位居十大傳統文化名花之首,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牡丹寓意豐富。牡丹集花王之號、花容之美、花語之吉于一體,其雍容典雅、高貴祥和的形象代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著國家繁榮富強,也頻頻亮相重大外交場合,可以完美詮釋我國大國氣象。牡丹受民眾愛戴。牡丹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在我國廣泛種植,同時牡丹產業方興未艾,觀賞牡丹、油用牡丹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生產加工銷售鏈條日益完善,已經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建議:將牡丹確定為我國國花,或盡快組織開展國花評選活動,將評選結果提交全國人大確定后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確。
關于加強客家文化傳承創新的建議
客家是中華漢民族中一支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民系,客家就是漢族,而且曾是居住在中原的漢族大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目前我國純客家縣有34個,非純客家縣146個,客家是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超過1億之眾,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詩文、客家歷史等豐富多元的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客家文化,在擔任福建省長時,很注重發揮客家文化優勢,積極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活動,并以“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評釋客家。從國家文化戰略層面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符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弘揚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二是能更好地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凝聚更多海外華人的愛國熱忱。三是可以激勵廣大客家人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繼承先輩的優秀品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特殊貢獻。
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關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題,把河南打造成為全球華人尋根拜祖圣地,并將洛陽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列入河南省重點文旅項目。
洛陽是公認的客家人的祖籍地,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之源,洛陽大谷關曾是歷史上百萬客家先民走出中原、走向世界的主要關隘。近年來,洛陽市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客家文化,加快推進客家之源紀念館等重點項目建設,舉辦客家文化論壇等活動,建設以尋根拜祖為主題的河洛文化旅游區,著力增進海內外客家人及社會各界對“根在河洛”的文化認同,打造“洛陽客家祖源地”品牌,為傳承創新客家文化提供載體和平臺。
為做好客家文化傳承創新,提出如下建議:
一、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依托客家祖先遷徙路線上的文化遺存、紀念館和自然山水,申報國家級線性文化遺產,打造“尋根拜祖”文旅產品,讓更多客家人、海內外華人了解客家歷史、客家精神。
二、支持洛陽市打造客家祖源地,建設以尋根拜祖為主題的河洛文化旅游區,講好“根在河洛”故事,傳承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黃河文化。
三、組織研究、保護、傳承客家語言具有探尋、保護、傳承中華民族主流語言源流的重大意義,建議將客家語言研究、傳承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設立“中原古音—客家語言”國家科研課題,組織音韻學或訓詁學專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高等院校中文、文博學院的課程內容,結合全國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活動進行推廣,鼓勵客家縣、祖源地洛陽、遷徙出發地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
四、客家家規家訓凝聚著客家人歷經兩千多年發展的生存智慧,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生動詮釋。建議以客家家訓為切入點,以多種形式深入發掘研究傳承“客家精神”中蘊含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