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亮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江蘇省少兒基金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藝術類高級職稱專業評審委員會學科組長)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規劃綱要》為我們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指明了方向。兩年來,大運河沿線各省市圍繞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宣傳部、文旅部、水利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文物局舉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新聞發布會,四個專項規劃和八個地方實施規劃已全部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經形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就現狀來說,對照《規劃綱要》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存在問題:
1.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涉及多部門配合,部分部門存在權責交叉、多頭管理、不推不動等問題,需進一步明確文化帶建設中專項工作的主體責任。
2.大運河沿線部分地域對自身文脈和民間特色深入研究不夠,大同小異,商業化的展示活動居多,有文化旅游異地同質化的傾向。
3.部分地域規劃項目多但不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市場化、社會化運作能力不強,發動群眾及民間資本參與度不高。
4.各地經濟基礎、生態環境、文化積淀、文化自覺、人口問題、航運轉型等差別較大,需要尋找各自合適的措施。
5.運河沿岸傳統污染行業、船舶減污航行監管不力,部分區域存在較高污染風險。個別地方部門對落實國家規劃綱要提出的生態管控要求存在觀望心態。
相關建議:
1.明確主體職責,加強協同合作。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是利國利民的千秋方針,建議加強各省級溝通協調機制,使之常態化和互補化并加大執行力度,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各項任務細則量化并納入年度考核。各級各部門定期會商聯動,形成黨委領導、黨政群協同、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開展對大運河全方位的系統研討,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重塑大運河南北經濟交流。
2.發揮地域特色,實行異地聯動。推動沿運河各地多層次、多形式的溝通,樹立底線思維,防止走調甚至搞破壞性開發。發揮地域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制定生態環境、名城名鎮、文化旅游、航運轉型等方面的配套實施方案,鼓勵各地各級部門、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等建立跨越合作,形成合力共享。激活各類市場要素,培育和發展包括文創產品、影視動漫、藝術表演、健康養生、旅游觀光等各類經濟業態的經濟帶,實現跨界融合發展。
3.嚴控生態環境,全面保護遺存。把“還河于民、造福于民”作為運河綜合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嚴控沿河景點、名鎮、村落等周邊生態空間占用。加大運河故道的修復工作,對威脅運河遺產安全和環境的各類企業進行整治搬遷,悉心保護現有文化遺存。建設基礎設施和文化景觀,恢復運河生態文化功能,改善沿線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推動傳統內河航運向綠色高效升級。實施大運河全線堤岸互聯互通,推動自助旅游。
4.加強文化宣傳,提升文化自覺。加大基礎文獻研究力度,全面梳理相關文獻、方志、地圖等資料。繼續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通過建設統一規范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標識展示,開展專題宣傳。充分發揮沿線節點城市的平臺作用,利用大運河文化主題博物館,以數字化保護引領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實體保護和傳承。推動沿岸文藝作品和文創產品的繁榮衍生,搭建大運河宣傳載體平臺,講好運河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