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藝術院校承擔著培養新型藝術人才的重任,其中,加強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時不我待,需要從新的時代要求出發,認識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在文化強國建設、文藝繁榮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認識藝術院校在培養高層次藝術人才上的首要責任和直接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這些年,各藝術院校努力堅持立德樹人根本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深化學科內涵、研究課題遴選、碩博士導師隊伍建設、建立研學產機制等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探索了新時代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新的路徑。但是,從繁榮文藝創作、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要求看,還需要提高加快培養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的緊迫感,需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此建議:
1.加快設立藝術學“專業博士”學位,培養“創作型”高層次藝術人才。目前藝術院校僅設立學術博士學位,主要培養藝術學理論專業的博士。此舉雖然提高了“學術型”博士生培養的水平,推動了我國藝術教育中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拓展與深化,但一批具有優秀創作能力的實踐型人才或礙于學位屬性,無法獲得高層次教育,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將主要精力用于論文寫作,不能精進創作實踐,在教學組織上難以精準施策,研究生教育評價上也難以精準衡量。從這些年的教學積累看,在高等藝術院校設立“專業博士”學位的條件已初步具備,應按照中央“穩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的精神加快落實。
2.實施“碩—博”學位連讀,加強創作型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創作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磨礪藝術技能功力,積累創作經驗,形成相對成熟的藝術創作方法論。不少作品從構思到完成需要長時間的精練和打磨,作為人才的培養因此需要“長時段”的教學與實踐,為此應拓寬“碩—博”連讀口徑,完善貫通“碩—博”學位的機制。目前,各高等藝術院校大部分學科和專業已設立“專業碩士”學位,具備貫通的條件。
3.強化“分類指導”原則,建立高層次藝術人才全程培養機制。在人才選拔上實行“申請—審核制”,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和面試比重,由“知識水平測試”向“綜合研究素質與創造能力考察”轉變;在教學中加強創作實踐,圍繞重大主題、藝術課題、藝術方法論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作性思維和藝術創作能力;在教育教學評估中突出對學生藝術思想、深入生活、解決重大問題等方面的考評。
偉大時代呼喚中國文藝多出精品力作,高等藝術院校是文藝創作的重鎮,加強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打造傳承創新的文藝生力軍,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藝術人才,創作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水平的藝術作品,將有助于繁榮文藝創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